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司马迁的士人意识与元代以前“士不遇”文学主题

作 者: 陈艳芳
导 师: 田耕滋
学 校: 陕西理工学院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史记》 士人意识 士“不得通其道” “士不遇”主题
分类号: I206.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8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如果从孔子算起,中国“士”的传统至少已延续了两千五百年,而且流风馀韵至今未绝。士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及其演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绝不是任何单一的观点所能充分说明的。但是无可争辩的,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始至终都是士的中心任务。汉代社会疆域扩大,天下一统,这样的时代氛围造就了司马迁开阔的眼光,宽广的胸怀,形成了他大一统的民族观念。西汉前、中期,整个社会笼罩着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潮,作为史学家兼思想家的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为其撰写《史记》的宗旨,以人物为中心,把士人阶层作为关注的重点对象。纵观《史记》一书,无论是记录王朝兴衰存亡,还是叙述人物的成功失败,司马迁都充分肯定人的作用,体现了一种重人事的历史观。司马迁在一些篇章中,还对天道进行了质问,有抱怨天命不公、相信天命的心态,在天人关系的认识上有矛盾之处。在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他写了士人们清醒的选择自己所要走的人生道路,去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在相信天命的方面他写了士人被命运捉弄的悲剧。《史记》中士人自强不息、知耻要强、弃小义雪大耻,充满超越平庸的倜傥之“气”,这些人格特征,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道自认,追求以天下人利益作为个人的奋斗目标的价值观,与统治者阶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价值观之间是不相容的,于是产生了“士”不得通其道的悲剧。在中国漫长的文学发展史上,感士不遇主题是众多经久不衰的文学题材中极为典型的一种。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形成了“士不遇”文学的雏形,在这三者影响下,后世文人士大夫多有“士不遇”为内容的文学作品,确立了“士不遇”文学主题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中国文人士子“士不遇”的情感特征总的来说是忧愤愁苦、怨而不怒,但又能保持达观的心态,在文学作品中寄托自己的感情。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文人士子们对“士不遇”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是没有变的。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绪论  8-11
第一章 司马迁的社会历史观与司马迁对“士”命运的关怀  11-32
  第一节 司马迁的社会历史观  12-25
  第二节 司马迁对“士”命运的关怀  25-32
第二章 《史记》中士人人格及士“不得通其道”的悲剧  32-41
  第一节 《史记》中士人人格  32-37
  第二节 士“不得通其道”的悲剧及原因  37-41
第三章 司马迁和后代士人“士不遇”主题  41-58
  第一节 “士不遇”主题的情感特征  42-52
  第二节 士人“士不遇”心理变化及原因  52-58
结语  58-59
参考文献  59-6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3-64
致谢  64

相似论文

  1. 《<史记>选读》教学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G633.3
  2. 《史记》法律词语研究,H131
  3. 论司马迁的孝道与《史记》孝文化,I206.2
  4. “向死而生”窥疑生命的价值,I206.2
  5. 司马迁司马光政治思想之异同,D092
  6. 汉学家的中国古史画卷,H315.9
  7. 《史记》中心理动词的语法、语义研究,H141;H13
  8. 《史记·李将军列传》研究,I206.2
  9. “究天人之际”,K234
  10. 《史记》单音节反义词研究,H131
  11. “奇”:司马迁的艺术追求,I206.2
  12. 《吕氏春秋》艺术结构研究,I206.2
  13. 《史记》录文研究,I206.2
  14. 《史记》四字格词语研究,H131
  15. 《史记》人物之生死解读,I206.2
  16. 司马迁地域审美观研究,I206.2
  17. 《史记正義》稱引《括地志》考校,G256
  18. 《史记》熟语研究,H131
  19. 司马迁的旅游活动及旅游思想的初步研究,F590
  20. 苏秦史料研究,K231
  21. 《史记正义》研究,I206.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古代文学(~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