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广西重点港湾沉积动力特征及其冲淤演变

作 者: 张伯虎
导 师: 张国安;陈沈良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关键词: 广西重点港湾 钦州湾 水沙特征 表层沉积物 冲淤演变
分类号: P736.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57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广西沿海南临北部湾,海岸线全长1595 km。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大小港湾有50多个,其中水域面积超过60 km2的大海湾有6个,本文确定珍珠港、防城港、钦州湾和铁山港4个重点港湾为研究区域,研究重点港湾的水文泥沙时空分布特征,并着重分析钦州湾的动力沉积环境与冲淤演变规律。本文选用的实测数据资料包括:2009年2月22-3月22日开展的4个重点港湾水文泥沙大、小潮周日连续观测数据;2008年12月在钦州湾海域按3 km×3 km网格,获取的6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1994年、2004年和2009年钦州湾实测水深资料。本文运用水文学、泥沙运动力学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重点港湾水文泥沙特征;运用沉积学、动力地貌学、河口动力学等知识,对重点港湾的沉积物特征、分布规律、机理及其运移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采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对海床的地形演变进行定量计算,探讨了重点港湾冲淤演变规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广西沿海潮汐与潮流相辅相成,受控于太平洋传入的潮波,具有驻波性质。重点港湾是典型的日潮海区,潮汐强度中等偏强,而潮流动力偏弱,实测平均流速集中于0.11 m/s~0.83 m/s,落潮流大于涨潮流,流向一般都沿深槽走向或与等深线平行。余流大小湾外大于湾内,表层大于底层,余流速多在10cm/s以下,最大为26.9cm/s,湾外底层余流以朝偏西向流动为主。广西重点港湾海水含沙量较低,平均值在0.0163 kg/m3~0.0421 kg/m3左右,且含沙量随潮变化不大,属低含沙量范畴海域。含沙量分布以钦州湾海域最高,并由此向东(铁山港)、向西(珍珠港)呈减小趋势。广西重点港湾海水盐度较高,实测平均值30.08‰,表现出“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总体而言,广西沿岸重点港湾的水文泥沙呈现出“强潮弱流、高盐低沙”的特征。2.钦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在横向上,自西向东呈现出西部粗、东部细,分选程度西部好于东部特征;在纵向上,沉积物粒径由内向外粒径从粗到细,大致在5m水深处存在一个明显的界限,该水深以浅区域,砂含量较高,主要沉积砂等较粗物质,该水深以深则以粉砂质粘土,砂含量较低。Flemming的三角图式表明,钦州湾海域沉积动力相对较弱。在此基础上,根据水动力差异,物源不同,将研究区划分为5m水深以浅的西部区、5m水深以浅的东部区和5m水深以深区等3个沉积区。3.2004~2009年钦州湾海域整体表现出淤积面积大于冲刷面积,但淤积程度弱于冲刷程度。冲刷区域主要集中于贯穿全湾的潮流深槽内,淤积区域大致集中于深槽以外区域,大部分淤积厚度小于0.5m,淤积程度总体上向外海呈增大趋势。水深断面对比表明,三槽均有不同程度的刷深,但最大水深离岸距离摆动很小,深槽在平面位置上更趋稳定。由于海域泥沙来源少,海域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潮流流路摆荡小,涨落潮流向多与深槽的走向一致,致使航道开挖后不致出现大的泥沙问题。选定湾颈大潮落潮流速1.00m/s是确保潮流深槽稳定的临界条件,内湾水面积至少需保持在100km2,若小于100 km2,深槽将会出现淤浅和动荡,这一临界条件对于深水航道的维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7-9
ABSTRACT  9-11
目录  11-13
第一章:绪论  13-20
  1.1 研究意义  13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6
    1.2.1 关于水沙特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4
    1.2.2 岸滩和海床冲淤演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5
    1.2.3 广西沿岸重点港湾研究现状  15-16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6-17
  1.4 资料来源  17-18
    1.4.1 潮位资料  17
    1.4.2 水文泥沙资料  17
    1.4.3 沉积物资料  17-18
    1.4.4 地形资料  18
  1.5 研究方法  18-20
第二章:广西重点港湾概况、水动力状况  20-34
  2.1 研究区概况  20-21
  2.2 区域地质地貌  21-22
  2.3 水动力特征  22-34
    2.3.1 潮波  22-23
    2.3.2 潮汐  23-26
    2.3.3 潮流  26-32
    2.3.4 波浪  32
    2.3.5 径流  32-34
第三章:广西重点港湾水文泥沙特征  34-47
  3.1 广西重点港湾潮流特征  34-40
    3.1.1 流速流向  34-36
    3.1.2 潮流历时  36-37
    3.1.3 最大可能流速  37-38
    3.1.4 余流  38-40
  3.2 含沙量特征  40-41
    3.2.1 空间分布特征  40
    3.2.2 时间分布特征  40-41
  3.3 盐度特征  41-46
    3.3.1 空间分布特征  42-43
    3.3.2 时间分布特征  43-46
  3.4 小结  46-47
第四章:广西重点港湾沉积物分异特征与规律  47-57
  4.1 资料来源与分析方法  47-49
  4.2 表层沉积物分布  49-51
  4.3 表层沉积物分布规律  51-54
    4.3.1 横向变化  51-52
    4.3.2 纵向变化  52-54
  4.4 沉积动力分区  54-56
  4.5 本章小结  56-57
第五章:广西重点港湾冲淤演变分析  57-68
  5.1 研究方法  59
  5.2 钦州湾冲淤演变分析  59-61
  5.3 潮流深槽稳定性分析  61-67
    5.3.1 深槽冲淤幅度  61-65
    5.3.2 深槽稳定性定量估算  65-67
  5.4 本章小结  67-68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68-71
  6.1 结论  68-70
  6.2 展望  70-71
参考文献  71-75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75-76
致谢  76

相似论文

  1. 规划填海前后莱州湾冲淤演变研究,TV148
  2. 近40年来长江水沙变化背景下的长江口海岸线演变,P737.1
  3. 莱州湾沉积物主要有机物含量分布与来源解析,X143
  4. 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应用,TV149.2
  5. 南黄海—东海北部悬浮体与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分布特征,P736.21
  6. 登州浅滩表层沉积物输运特征的研究,P736.21
  7. 鸭儿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研究,X524
  8. 滇池水体及表层沉积物—水界面各形态磷分布特征研究,X832
  9. 黄河三角洲强侵蚀海岸侵蚀过程及机理研究,P343.5
  10. 现代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时空演变分析,P343.5
  11. 黄河口冲淤灾害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N941.3
  12. 北京水源地水体中悬浮颗粒有机质稳定碳、氮同位素研究,X524
  13. 东平湖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形态特征及对富营养化的影响研究,X524
  14. 六六六和滴滴涕在水环境模拟体系中的动态分布规律,X52
  15. 多核素在长江口崇明东滩表层沉积物的分布及其环境指示意义,P333.4
  16. 大型涉水工程对九段沙湿地的冲淤效应研究,TV148
  17. 乌梁素海沉积物对磷吸附特性的粒度效应研究,X13
  18. 青藏高原湖泊表层沉积物中硅藻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Q948.8
  19. 水环境多种固相物质共存时其主要化学组分吸附镉的热力学特征,X132
  20. 水环境多种固相物质共存体系中各物质对Pb的吸附及pH值的影响研究,X132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海洋学 > 海洋基础科学 > 海洋地质学 > 海洋沉积、历史海洋学 > 海洋沉积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