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现代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时空演变分析

作 者: 杨伟
导 师: 李占海;陈沈良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关键词: 滨海湿地 滩涂 海岸线 冲淤演变 黄河三角洲
分类号: P343.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76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多年TM遥感影像和水深数据为信息源,运用GIS、Surfer等技术手段,对TM及MSS遥感图像进行分析处理,获取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信息,包括滩涂面积变化、海岸线与等深线变迁等,并运用动力地貌学方法,以现行河口区为例探讨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黄河入海水沙的关系。通过对该区域滨海湿地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机理的研究,可以为该区域的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依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黄河1976年改道清水沟流路以来,三角洲海岸线总的变化趋势是:在现行河口海岸线明显向海淤进,而北部废弃河口岸线则明显侵蚀后退,南部莱州湾地区冲淤幅度不太明显,岸线变化不大。(2)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初期,海岸快速向海淤进,滩涂面积快速增长,1976~1987年滩涂面积呈环状分布;随着滩涂围垦以及油田建设等人类活动的进行,同时清水沟流路发育成熟,河口造陆速率减缓,导致1981~1987年这一时段滩涂面积略有减少;1996年清8出汊,黄河再次改道,新河口迅速淤积,故河口沙嘴冲刷的沉积物南移,使得1998年滩涂面积稍有增长;此后新河口淤积同时老河口侵蚀,再加上人为活动的不断影响,滩涂面积又呈减少之势。(3)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三角洲北部6m等深线向陆后退幅度大于低潮线,湿地面积略有减少,神仙沟流路处湿地面积比较稳定,现行河口处湿地面积整体向海移动,但面积基本没有变化。至1996年清8出汊前,清水沟南侧6m等深线和低潮线冲淤交替,由于不断接受河口处的泥沙沉积,湿地面积略有增长。至2004年,三角洲北部废弃岸段海岸线持续后退,水下6m等深线则处于冲淤交替状态,整个湿地范围向陆扩展,面积略有增加。现行河口处海岸线淤进边界大于老河口的向陆后退幅度,6m等深线变化幅度不大,整个清水沟河口区湿地面积变化不大。三角洲南部莱州湾海区海岸线向陆后退,虽然6m等深线向海淤进幅度较小,但这一区域滨海湿地面积增加。(4)现行河口区滩涂面积与入海沙量相关性较小,其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但低潮线至-2m湿地面积与入海沙量的相关性达到0.82,受黄河入海水沙量变化影响较大。1996年10月清8出汊后,老河口区在其沙嘴头部出现侵蚀中心,侵蚀强度由海向岸逐渐增大,并在其沙嘴北侧形成了一个侵蚀深槽;新河口区在其沙嘴前沿出现淤积中心,并在其南北分别形成了一个淤积体,年均堆积速率达lm以上;低潮线至6m等深线滨海湿地冲淤特征显著,在新河口区基本处于淤积中心附近,在老河口区基本处于侵蚀区域,区别在于淤蚀范围及强度。(5)滨海湿地滩涂演变主要受海岸侵蚀、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与固结压实下沉等自然因素影响,低潮线以下区域冲淤变化主要受黄河入海水沙量以及海洋动力因素影响,另外人类活动也已成为影响滨海湿地演变不可忽视的因素。

全文目录


摘要  9-11
ABSTRACT  11-13
第一章 绪论  13-23
  1.1 科学背景和研究意义  13-17
    1.1.1 湿地定义、分类、功能  13-15
    1.1.2 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  15-17
  1.2 黄河三角洲湿地研究概况  17-20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20-23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23-31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3-24
  2.2 自然条件概况  24-26
    2.2.1 地形地貌  24
    2.2.2 气候特征  24-25
    2.2.3 植被特征  25
    2.2.4 水文特征  25-26
  2.3 资料来源  26-27
    2.3.1 遥感数据  26
    2.3.2 水深及水沙资料数据  26-27
  2.4 研究方法  27-31
    2.4.1 研究分区  27-28
    2.4.2 遥感数据的处理  28
    2.4.3 海岸特征线和滩涂范围的确定  28-30
    2.4.4 水深数据的处理  30-31
第三章 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迁及滩涂演化  31-40
  3.1 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线(低潮线)变迁  32-35
  3.2 黄河三角洲滩涂演化  35-37
  3.3 低潮线至水下-6M滨海湿地面积变化  37-40
    3.3.1 1976~1985年  37-39
    3.3.2 1985~1996年  39
    3.3.3 1996~2004年  39-40
第四章 滨海湿地冲淤演变特征及对入海水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探讨  40-64
  4.1 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以来滨海湿地水下区域冲淤演变特征  40-43
  4.2 现行河口区滨海湿地面积变化与黄河入海水沙关系  43-50
    4.2.1 清水沟河口区滩涂面积变化  43-44
    4.2.2 潮下带湿地面积变化  44-48
    4.2.3 黄河断流及入海水沙量减少对滨海湿地面积变化影响  48-50
  4.3 滨海湿地水下区域冲淤演变与黄河来水来沙关系 #38—以清8出汊后河口区滨海湿地水下区域为例  50-64
    4.3.1 结果与讨论  51-57
    4.3.2 影响冲淤的主要因素  57-62
    4.3.3 小结  62-64
第五章 滨海湿地演变的其他影响因素及保护利用对策研究  64-71
  5.1 滨海湿地演变的影响因素  64-66
    5.1.1 海岸侵蚀  64-65
    5.1.2 海平面上升及风暴澎灾害  65-66
    5.1.3 地面沉降与固结压实下沉对海岸的影响  66
  5.2 人类活动对滩涂资源的影响  66-68
  5.3 保护利用对策研究  68-71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71-74
参考文献  74-79
致谢  79-80
发表文章  80-81

相似论文

  1. 不同改良措施对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滩涂土壤的改良效应研究,S156.42
  2. 栽培大豆和滩涂野大豆及其杂交后代苗期耐盐性与NHX1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S565.1
  3. 基于3S技术的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X826
  4. 滩涂圈围工程业主方成本管理研究,F285
  5. 苏北滨海湿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安全动态分析,X171
  6. 规划填海前后莱州湾冲淤演变研究,TV148
  7. 近40年来长江水沙变化背景下的长江口海岸线演变,P737.1
  8. 基于RS/GIS的滨海滩涂动态变化研究,P237;P208
  9. 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G719.2
  10. 滨海湿地保护区与港口的生态相容性研究,X37
  11. 基于RS-GIS黄河三角洲路域生态本底分析与评价,X826
  12. 宁波海域滩涂主要养殖贝类重金属残留及其安全性评价,X174
  13. 黄河三角洲地区路域生态恢复技术研究,X171.4
  14. 黄河三角洲生态公路设计研究,U412
  15.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团聚体影响因素及其稳定性的研究,P343.5
  16. 黄河三角洲南部潮间带底栖生产力研究,X145
  17. 黄河三角洲南部潮间带营养盐的收支特征,X52
  18. 黄河三角洲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X26
  19. 基于区域发展的滨海湿地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X37
  20. 海三棱藨草根际沉积物常见重金属环境化学行为研究,X132
  21. 珠江口滨海湿地研究及景观评价,X37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球物理学 > 水文科学(水界物理学) > 陆地水文学、水文地理学(水象学) > 河口、三角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