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南黄海—东海北部悬浮体与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分布特征
作 者: 熊林芳
导 师: 刘季花;石学法
学 校: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专 业: 海洋地质
关键词: 南黄海 东海北部 颗粒有机碳 表层沉积物有机碳 C/N δ13C
分类号: P736.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7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依托“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CJ08、CJ09、CJ10、CJ11等区块海底底质调查与研究课题,利用专项调查所获得的1122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112个站位的悬浮体样品进行了表层样粒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稳定同位素(δ13C),悬浮体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氮(PN)分析测试。分析了南黄海-东海北部悬浮体颗粒有机碳和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的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其来源及控制因素。悬浮体POC的平面与垂向分布显示:受海流(长江冲淡水、苏北沿岸流、黄海暖流等)影响,POC体积浓度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悬浮体颗粒有机碳体积浓度高值区主要见于长江三角洲与杭州湾平原区及苏北浅滩区,而东海外陆架、海州湾阶地平原及南黄海中部平原区则相对较低,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沿岸水刺激浮游生物生长,另一方面也与河流径流带来陆源有机质有关。受底质再悬浮作用影响,底层悬浮体POC体积浓度高于表层。悬浮体POC的C/N多处于4~7之间,指示南黄海-东海北部悬浮体POC主要为海洋自生来源,仅在长江口外海域有少量陆源有机质显示。表层沉积物有机碳、总氮分布显示: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分布受底质类型控制,泥质区TOC含量高于砂质区,但并不是沉积物越细,有机质便越富集。在沉积物粒级<6φ范围内,随着粒度变细,有机质含量增大,粒级6-10φ范围内,粒度对有机碳含量影响不大,粒级>10φ以后,随着沉积物粒度变细,有机质含量不但不增加,反而有减小的趋势。表层沉积物有机碳δ13C及C/N显示,南黄海-东海北部表层沉积物有机质主要为海洋自生来源(C/N<7),仅在苏北老黄河口及长江口外海域(C/N>12)存在少量陆源有机质,这印证了再悬浮的POC为海洋自生来源的结论,同时也表明即使沉积物为陆源碎屑物质,但其中的有机质却可能为海洋自生来源。
|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1章 绪论 9-16 1.1 全球气候变化及碳循环 9-11 1.2 海洋碳库 11-12 1.3 海洋有机碳研究现状 12-14 1.3.1 海洋有机碳概述 12-13 1.3.2 海洋有机碳研究进展 13-14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6 第2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 16-22 2.1 地理位置 16 2.2 地形地貌 16-18 2.3 水文和水团 18-22 2.3.1 海水温度 18-19 2.3.2 海水盐度 19 2.3.3 水团分布 19-22 第3章 研究材料与分析方法 22-25 3.1 研究材料 22-23 3.2 分析方法 23-25 3.2.1 悬浮体浓度分析 23 3.2.2 悬浮体颗粒有机碳、总氮分析 23 3.2.3 表层沉积物总有机碳、总氮分析 23-24 3.2.4 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 24 3.2.5 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稳定同位素(δ~(13)C)分析 24-25 第4章 悬浮体有机碳分布 25-39 4.1 悬浮体浓度分布 25-27 4.1.1 表层悬浮体浓度分布特征 25-26 4.1.2 底层悬浮体浓度分布特征 26-27 4.2 悬浮体有机碳分布 27-35 4.2.1 悬浮体有机碳平面分布 27-30 4.2.1.1 表层悬浮体有机组分特征 27-29 4.2.1.2 底层悬浮体有机组分特征 29-30 4.2.2 悬浮体有机碳垂向分布 30-35 4.2.2.1 断面A 悬浮体POC 分布 31-33 4.2.2.2 断面B 悬浮体POC 分布 33-35 4.3 悬浮体有机碳来源分析 35-39 第5章 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分布 39-54 5.1 表层沉积物类型 39-42 5.1.1 砂(S) 39-40 5.1.2 粉砂质砂(TS)、粘土质砂(YS)和砂质粉砂(ST) 40 5.1.3 砂-粉砂-粘土(S-T-Y) 40-41 5.1.4 粘土质粉砂(YT)和粉砂质粘土(TY) 41 5.1.5 粉砂(T) 41-42 5.2 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分布 42-46 5.2.1 TOC、TN 分布特征 42-43 5.2.2 沉积物类型对沉积有机质的控制作用 43-46 5.3 表层沉积物有机碳来源分析 46-54 5.3.1 碳稳定同位素法简介 46-49 5.3.2 表层沉积物有机质来源 49-54 第6章 结论 54-56 参考文献 56-60 致谢 60-61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1 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活动 61
|
相似论文
- 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分解和重金属形态的影响,S153.6
- 大兴安岭新林地区樟子松树轮δ13C的气候意义,S791.253
- 南黄海西部陆架区底质沉积物沉积特征与物源分析,P736.21
- 夏季南黄海叶绿素a分布特征及环境因子的影响研究,Q948.8
- 黄东海颗粒有机碳的季节变化、分布和来源,P734
- 南黄海盆地古生界海相地层地震波动力学特征及属性研究,P738.4
- 福建长汀水土流失区重建植被马尾松与木荷水分利用效率特征研究,S718.4
- 环境空气中非甲烷烃的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来源研究,X131.1
- 流溪河水库颗粒有机物碳氮稳定同位素时空变化,X52
- 合肥臭椿树木年轮δ~(13)C及铅含量动态研究,S792.32
- 中国西北主要常绿树种生理生态特性研究,S718.4
- 塔里木河下游五种典型荒漠植物水分生理及自维持特性研究,Q945
- 定量估算大气颗粒物中有机污染物来源的同位素示踪法,X513
- 中国西北地区植物δ~(13)C值的影响因素及其生态意义,Q948
- 南黄海西部表层海水中溶解态重金属的分布,X55
- 南京紫金山马尾松树轮稳定碳同位素的环境意义,S791.248
- 南黄海磁性基底与岩浆活动研究,P588.11
- 南黄海典型海域底栖动物粒径谱研究,Q958
- 不同水分处理下黑杨新品系间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机理研究,S792.1
- 东海北部鱼类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特征变化研究,S931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海洋学 > 海洋基础科学 > 海洋地质学 > 海洋沉积、历史海洋学 > 海洋沉积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