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理论研究

作 者: 李果应
导 师: 罗标
学 校: 武汉科技大学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互动 教育者 受教育者
分类号: D6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13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互动是一种基本的、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在社会学、教育学和咨询心理学中互动都被纳入研究视野,产生了一系列理论成果。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理论是在借鉴这些学科互动理论基础之上,结合本学科发展规律而提出的。全文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立论研究。在导论、第一章中分别论述问题的缘起,即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不佳的原因之一—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缺乏互动;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论研究现状作出评述;并借鉴社会学、教育学、咨询心理学中的互动理论成果,界定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涵义。第二部分:基本理论研究。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分别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类型、互动原则和互动过程。对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进行了类型划分,提出互动原则,揭示过程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过程实质。第三部分:互动实践实现研究。在第四章中,分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两极模式所存在的缺陷,提出“主—客—主”的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概括其具体特征,并提出具体应用操作步骤,使得互动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全文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研究出发点,以思想政治教育互动为核心研究内容,扬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和缺陷,力求改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双方产生积极的交互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力和生命力,达到增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目的。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导论  8-13
  问题的缘起  8
  研究意义  8-10
  研究现状  10-11
  研究思路  11-12
  研究方法  12-13
第一章 互动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理论概述  13-15
  1.1 互动的一般涵义与其它学科的互动理论  13-14
    1.1.1 互动的一般涵义  13
    1.1.2 社会学的互动理论  13
    1.1.3 教育学的互动理论  13-14
    1.1.4 咨询心理学的互动理论  14
  1.2 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概念界定  14-15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类型与原则  15-22
  2.1 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类型  15-17
    2.1.1 按互动性质划分  15
    2.1.2 按互动符号划分  15-16
    2.1.3 按互动方式划分  16
    2.1.4 按互动受众划分  16
    2.1.5 按互动维度划分  16-17
  2.2 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原则  17-22
    2.2.1 平等原则  18
    2.2.2 贴近生活原则  18-19
    2.2.3 沟通理解原则  19
    2.2.4 适度原则  19-20
    2.2.5 体验巩固原则  20
    2.2.6 共赢原则  20-22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过程  22-26
  3.1 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过程的构成要素  22
  3.2 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过程的阶段划分  22-24
    3.2.1 相互接触  22-23
    3.2.2 相互认知  23
    3.2.3 相互选择  23-24
    3.2.4 相互反馈  24
  3.3 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过程的实质  24-26
    3.3.1 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过程是双方主动参与的过程  24
    3.3.2 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过程是双方交互影响的过程  24-25
    3.3.3 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过程是双方自我超越的过程  25-26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的构建及应用  26-33
  4.1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两极模式的缺陷  26-27
    4.1.1 教育者受教育者地位的不平等性  26
    4.1.2 教育内容的“悬空”性  26
    4.1.3 教育方法的简单性  26-27
    4.1.4 教育目标的整齐划一性  27
  4.2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主”互动模式的构建  27-30
    4.2.1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主”互动模式的涵义  27-28
    4.2.2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主”互动模式的理论意义  28-29
    4.2.3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主”互动模式的特点  29-30
  4.3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主”互动模式应用  30-33
    4.3.1 精心准备  30-31
    4.3.2 导入互动  31
    4.3.3 过程调控  31-32
    4.3.4 总结与反馈  32-33
结束语  33-34
参考文献  34-36
致谢  36

相似论文

  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2. 扩招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G643.1
  3. 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与新闻媒体的互动研究,D630
  4. 课堂互动对高中生英语口语能力影响的行动研究,G633.41
  5. 视觉文化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432.62
  6. 趣缘群体的社会互动研究,C912
  7. “网络红人”现象及其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G41
  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研究,G641
  9. 网络问政视野下我国政府治理优化研究,D630
  10. 网络环境下协作知识建构的教学互动研究,G434
  11. 小学与社区德育互动的理论与实践探讨,G621
  12. 道德榜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研究,G641
  13. 大学生人际互动性的结构与测量,B841
  14. 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D267.6
  15.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关系研究,G623.2
  16. 初中音乐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G633.951
  17. 交往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G641
  18. 建立虚拟班级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G641
  19. 我国和谐社会构建中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3.1
  20.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G641
  21. 高校经济困难生资助研究,G647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