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土著根瘤菌、丛枝菌根真菌与大豆双共生体系的分析和调控

作 者: 杨会青
导 师: 崔战利
学 校: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专 业: 土壤学
关键词: 根瘤菌 丛枝菌根真菌 双共生(联合共生) 土壤微生物
分类号: S154.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试验以黑钙土为供试土壤,采用盆栽、田间试验,进行了土著根瘤菌丛枝菌根真菌与大豆双共生体系及相关指标的调查。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在盆栽条件下,乙草胺、赛克、氟磺胺草醚、2,4-D丁酯四种除草剂与对照相比,根段AMF侵染率和根瘤数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菌根形成受除草剂影响比根瘤形成所受影响发生更早、程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在V3期土壤细菌数量下降,根瘤数普遍下降,另一方面由其降低土壤真菌数量而导致侵染率下降,进而间接引起。赛克和乙草胺对大豆根系发育的抑制也影响到根瘤和菌根形成。乙草胺、氟磺胺草醚、2, 4-D丁酯三种除草剂对V2期大豆结瘤的促进作用,而对大豆地上部全氮积累有显著促进作用,但磷含量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2、在盆栽条件下,垦农4号、垦农18号、黑农35号、抗线2号、垦农21号、垦农5号、垦鉴43号七个品种不同大豆品种在苗期与土著根瘤菌、AMF形成双共生体系有较大差异。垦鉴43号在V2、V4期与土著根瘤菌、AMF能较好地形成双共生体,根瘤与AM形成相互影响较小,而黑农35号AM对根瘤形成有较大的抑制作用。V4期,AMF侵染率较大幅度的增加对根瘤形成产生一定抑制作用。大豆V2到V4期,除抗线2号细菌数略有增加,根瘤数增多外,其它品种细菌数都有下降,导致根瘤数增加不明显或略有减少。所有品种真菌数与根段AMF侵染率有一定的正相关性;根际土壤中放线菌数量似乎对菌根形成没有太大的影响。3、根据盆栽试验结果选取侵染率和根瘤表现较好的4个品种进行田间试验。根际土壤AMF孢子数垦农5号在R1期,垦鉴43号、垦农21号、抗线2号均在R3期达到高峰;根段AMF侵染率垦鉴43号、垦农21号、垦农5号、抗线2号分别在V5、R3、R3和R6期达到高峰;单株瘤数、单株瘤干重垦鉴43号、垦农21号、垦农5号和抗线2号分别在R1、R3、R4和R6达到高峰,除抗线2号其它3个品种变化趋势较接近。菌根形成盛期与根瘤形成盛期4个品种的出现的时期不一致,垦鉴43号根瘤形成高峰比菌根形成高峰先到来,垦农21号、垦农5号、抗线2号根瘤形成高峰比菌根形成高峰晚到来。4个品种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都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根瘤数、瘤重、大豆根段AMF的侵染率高峰期总是在根际土壤细菌数量达到高峰之后的某个时期出现。大豆生物量、植株氮磷钾含量、产量等指标未见与土著根瘤菌、丛枝菌根真菌有明显的相似性变化规律。4、采用水扬酸、多效唑、马铃薯皮醇提物、大豆子粒浸出液、5-氨基乙酰丙酸(δ-ALA)、含脂几丁质寡糖培养液6种调控物质进行2个大豆品种的种子浸种,对双共生及相关指标进行了调查。含脂几丁质寡糖培养液和大豆子粒浸出液2个处理根瘤数与侵染率间表现出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是马铃薯皮醇提物处理虽然根瘤数较多但是侵染率较低,δ-ALA虽然侵染率较高但是根瘤数较少。在V5时期,马铃薯皮醇提物与对照相比,根际土壤细菌数量明显增多,而多效唑与对照相比,细菌数明显减少,在这一时期,两者根瘤与对照相比,都有所下降。在V5、R3期,6个处理与对照相比,对根际真菌数量都有抑制作用,到R6期,所有处理抑制性消失,侵染率也提高,表现出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在R3、R6时期,含脂几丁质寡糖培养液与对照相比根际土壤细菌数量、根瘤数有所增加,而地上氮含量增加并不明显,地下氮含量明显增多,这可能与含脂几丁质寡糖培养液促进根瘤形成有关。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7
第一章 引言  7-14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7-8
  1.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8-9
  1.3 根瘤菌、AMF 与大豆的双共生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9-14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4-19
  2.1 材料和仪器  14-15
  2.2 试验设计  15-17
  2.3 测定方法  17-18
  2.4 数据处理  18-19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9-50
  3.1 除草剂对根瘤菌、AMF 与大豆双共生的影响机制与效应  19-23
  3.2 不同品种大豆苗期双共生系统与相关指标的关系  23-29
  3.3 不同品种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双共生系统的动态变化  29-39
  3.4 不同调控物质对大豆双共生系统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39-50
第四章 结论  50-52
  4.1 四种除草剂对垦4 品种大豆双共生的影响  50
  4.2 不同品种大豆双共生的分析  50
  4.3 不同品种大豆不同时期大豆双共生系统的调查  50-51
  4.4 不同调控物质对大豆双共生的影响  51-52
参考文献  52-60
致谢  60-61
作者简历  61

相似论文

  1.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南方典型水稻土有机碳积累的微生物学机制初探,S158
  2. 三种水生植物生长对土壤性状和根际氮、磷耗竭的影响,S154.4
  3. 土壤有机营养添加物对土壤微生态的修复效果与机制分析,S143
  4. 丛枝菌根对旱作水稻/西瓜间作系统中西瓜枯萎病的影响,S436.5
  5. 土壤盐分胁迫对棉田土壤微生态的影响,S562
  6. 接种AM菌剂对意大利黑麦草根际影响及对后作水稻生长效应研究,S543.6
  7. 种养结合梨园果实品质和土壤理化性质研究,S661.2
  8. 转基因香石竹遗传稳定性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初探,S682.19
  9. 产多糖根瘤菌Q32对硅酸盐矿物的风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Q93
  10.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效应,X53
  11. 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S147.2
  12. 土壤盐分对棉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S562
  13.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氮素矿化与微生物作用机理研究,S812
  14. 根瘤促生剂对大豆结瘤和固氮影响的研究,S144.3
  15. 南繁条件下转基因棉花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及棉田虫害影响的初步研究,S435.622
  16. 松嫩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对模拟增温及氮沉降的响应,S812.2
  17. 干旱对海河流域典型森林土壤生态系统演变的影响研究,X820.3
  18. PAHs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根际效应及机制,X53
  19. 德保苏铁回归种群生态初探,Q948.1
  20. 紫云英根瘤菌的筛选及应用研究,S551.9
  21. 植被修复对湘潭锰矿矿区废弃地土壤环境效应的影响,X144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业基础科学 > 土壤学 > 土壤生物学 > 土壤微生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