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环渤海地区城市人居环境发展评价研究

作 者: 倪玉娟
导 师: 李雪铭
学 校: 辽宁师范大学
专 业: 自然地理
关键词: 环渤海 城市人居环境 均衡性 协调性 评价
分类号: X19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9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城市的发展并非独立的过程,而是与周围环境及周边城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此,对区域性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意义。众所周之,环渤海地区是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出现的新的经济增长极,该区域既有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和京津唐老工业基地,同时还包括了我国六大城市群众的三大城市群,占我国城市总数的四分之一,因此,该区域城市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此外,目前国内外针对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个城市、社区和小区尺度,而对区域性城市群的研究尚鲜见报道。本文在探讨国内外城市人居环境相关理论及分析环渤海地区经济、环境现状的基础上,从纵向和横向两大序列出发,对环渤海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时空分析。以环渤海地区城市人居环境内部均衡性、优秀宜居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优秀宜居城市城市化与城市人居环境协调性三大理论为评价根基,并结合实际发展现状和统计情况,对环渤海地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历年发展状况及今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较深探索。本文的主要成果有:通过RS计算发现,1987-2005年间环渤海地区城市内部人居环境建设水平逐步均衡化,空间分布也由“单核心”向“三核心”转变,整体建设水平在不断提高。通过模糊优选模型对所选六大优秀宜居城市计算可知,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前三位城市分别为,北京、青岛、大连,进一步印证了“三核心”分析。通过状态协调度模型对环渤海六大优秀宜居城市近十年来城市化与城市人居环境协调状况评价发现除北京、济南为协调上升型外,其他四座城市均为协调下降型。因而可推出环渤海地区内部城市虽在向均衡性方向发展,但北京的主体地位仍将持续很长时间。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第一章 绪论  8-12
  1.1 研究背景  8-9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9-10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0-12
    1.3.1 研究思路  10
    1.3.2 研究内容  10-11
    1.3.3 研究方法  11-12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研究区域概况  12-24
  2.1 城市人居环境  12-14
    2.1.1 城市人居环境的概念  12
    2.1.2 城市人居环境的特点  12-13
    2.1.3 城市人居环境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4
  2.2 宜居城市  14-15
  2.3 环渤海区域概况  15-20
    2.3.1 环渤海地区范围  15-17
    2.3.2 区域环境特征  17
    2.3.3 环渤海地区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17-20
  2.4 环渤海优秀宜居城市城市人居环境发展历程  20-24
第三章 基于RS的环渤海城市人居环境均衡性发展演变研究  24-39
  3.1 RS基本理论  24-28
    3.1.1 分形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24-25
    3.1.2 分形的概念  25
    3.1.3 分形维数  25-27
    3.1.4 分形理论在城市人居环境均衡性评价中的应用  27-28
  3.2 环渤海地区实证分析  28-38
    3.2.1 指标的选取  28-29
    3.2.2 权重的确定  29-31
    3.2.3 综合得分计算及位序—规模曲线  31-33
    3.2.4 城市首位率计算  33-35
    3.2.5 RS理论分析  35-36
    3.2.6 环渤海城市群人居环境发展水平分类  36-38
  3.3 结果分析  38-39
第四章 环渤海优秀宜居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39-48
  4.1 环渤海优秀宜居城市的选取  39
  4.2 构造评价样本和评价样本集合  39
  4.3 模糊优选基本理论  39-42
    4.3.1 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系统决策相对隶属度  39-40
    4.3.2 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糊优选模型  40-42
  4.4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
  4.5 综合评价计算  42-45
  4.6 结果分析  45-46
  4.7 环渤海地区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  46-48
    4.7.1 优化配置水资源  46
    4.7.2 以城市化带动人居环境建设  46
    4.7.3 做好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工作  46
    4.7.4 打破居住空间隔离,创造最优人居环境  46
    4.7.5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46-47
    4.7.6 以人为本建设生态城市  47-48
第五章 环渤海优秀宜居城市城市化与城市人居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48-60
  5.1 协调的概念和协调发展内涵  48
    5.1.1 协调的概念  48
    5.1.2 协调发展内涵  48
  5.2 指标筛选  48-50
  5.3 指标体系的确立  50
  5.4 评价模型的建立  50-52
  5.5 综合计算及分析  52-60
    5.5.1 协调上升  52-54
    5.5.2 协调走低  54-60
第六章 三种评价结果综合结论和建议  60-63
  6.1 综合结论  60
  6.2 建议  60-63
    6.2.1 优化城市环境质量  60-61
    6.2.2 合理规划,促进首位城市发展  61
    6.2.3 实施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一体化发展战略  61
    6.2.4 做好城市规划,促进城市化与城市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  61
    6.2.5 重视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61
    6.2.6 提升城市人口质量  61-63
第七章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63-64
  7.1 创新之处  63
  7.2 不足  63-64
参考文献  64-67
致谢  67-68

相似论文

  1. 基础教育改革中过程性评价平台的构建与完善,G521
  2. 基于信息熵的课堂观察量化评价模型研究,G632.4
  3.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评价方法的实施研究,G633.67
  4. 基于感兴趣信息的高光谱图像压缩技术研究,TP391.41
  5. 城市商品住宅开发风险分析与应对研究,F293.35
  6. 冬青属植物资源收集与无性繁殖技术研究,S184
  7.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8. 云南省人力资本空间网络结构关键效率因素研究,F249.27
  9. 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评价研究,G644
  10. 黑龙江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G644
  11. 我国高校BOT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研究,G647
  12. 市级旅游用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X820.3
  13. 山野菜石参营养成分与品质分析,S647
  14. 论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评价改革,G633.3
  15. 黄磷储罐区安全评价方法研究,TQ126.317
  16. 女性乒乓球服的热湿舒适性研究,TS941.15
  17. 孔光一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清宣法为主辨治小儿外感咳嗽的临床研究,R249.2
  18. 课堂互动对高中生英语口语能力影响的行动研究,G633.41
  19. 以形成性评价促进初中生英语核心词汇复用能力提高的行动研究,G633.41
  20. 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学科建设中的应用,G642.4
  21.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层次综合评判在高职教学评价中的应用,G712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环境经济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