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日本市民社会理论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

作 者: 李鑫
导 师: 赵肖筠
学 校: 山西大学
专 业: 法学理论
关键词: 市民社会 契约精神 法治社会 利益整合 和谐社会
分类号: D920.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1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也是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相适应的。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使我们有着区别与别国的独特文化基础,这种“亲亲相得首匿”的礼教观念,影响着中国几个世代的政治和文化发展方向,直到现在,它还或多或少的渗透着我们的思想和生活。但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若固守旧的思想基础,则会举步维艰。因此,找到适合与现代法治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显的更为重要。市民社会与法治紧密相连。市民社会是与市场经济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成员在生产和交往中形成的社会组织形式。本文在对市民社会概念作了分析后,重点对于市民社会的理论作了粗浅分析,特别是日本的筱原敏雄博士提出了市民社会的三层构造理论,即:历史贯通的规定要素;私有制的规定要素;资本主义独自的规定要素。第一层要素正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第二层要素是商品社会中的保障私人所有权以及契约自由原则。以及如何促进契约自由,保障市场的正常运行。第三层要素讲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市民社会原本是由各种利益集团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的,当这些利益集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要求在政治或法律上表达他们的意志。这种要求不仅是民主政治的强大动力,也是实现现代法治的最初始根源。因此,市民社会的培育和形成,对我国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大力提倡法治国家的今天,市民社会的理论不仅能为我们带来自由与平等的思想基础,还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磐,在为我们舍弃旧的思想观念,引入新的民主、平等、自由观念上,市民社会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构建法治社会是我国新时期建设的目标,本文试图从日本市民社会体系中找到构建中国法治社会的有利因子,借鉴日本市民社会体系中合理因素,从法治理念、道德观念、法律意识等诸方面提出合理建议,以期对促进我国法治社会构建的理论研究有些许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8-9
ABSTRACT  9-11
引言  11-13
市民社会概念的解析  13-20
  (一) 西方古典法学理论中市民社会的概念起源  13-14
  (二) 近现代社会中市民社会的含义  14-17
  (三) 中国构建市民社会的基本内容  17-20
二 日本市民社会的基本理论分析  20-27
  (一) 日本市民社会理论包含的内在价值要素  20-22
    1. 自由和秩序的价值  20-21
    2. 多元化的价值  21-22
  (二) 日本市民社会体系的三层构造  22-27
    1. 历史贯通的规定要素  23-25
    2. 私有制的规定要素  25-26
    3. 资本主义独自的规定要素  26-27
三 日本市民社会理论与中国法治社会的价值契合  27-34
  (一) 市民社会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27-29
    1. 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27-28
    2. 市民社会与法的关系  28-29
  (二) 日本市民社会理论与我国法治建设内在价值要素之共通性  29-32
    1. 我国法治建设的内在价值要素  29-30
    2. 日本市民社会理论与中国法治建设的价值相通  30-32
  (三) 日本市民社会中契约精神和理性概念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引入  32-34
四 日本市民社会理论对中国法治建设的意义  34-45
  (一) 日本市民社会理念为建设法治国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34-38
    1. 先进的市民社会理念是法治的理性先导  34-35
    2. 道德观念是法治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支持力  35-36
    3. 市民社会法律意识是法治的灵魂和内驱力  36-38
  (二) 市民社会理论中人权至上原则对中国人权建设的启示  38-41
    1. 日本人权理论的发展  38-39
    2. 中国人权理论的现状  39-41
  (三) 日本市民社会体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41-45
    1. 日本市民社会体系对构建人与人关系协调的作用  41-42
    2. 自治组织对个人与群体之间利益整合的作用  42-43
    3. 日本市民法体系对和谐社会法律体系构建的作用  43-44
    4. 市民法所持有的公共精神对和谐心理秩序构建的作用  44-45
结语  45-46
参考文献  46-48
发表文章目录  48-49
致谢  49-50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50-51

相似论文

  1. 从国家农民到社会农民的农民人权嬗变,A811
  2.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渔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632.1
  3. 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人民信访制度的研究,D632.8
  4.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结构思想分析,K02
  5.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扬弃及其当代价值,B516.35
  6. 意见领袖与乡村和谐社会构建,G206
  7. 论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利益整合,D61
  8. 文化自觉与中国的持续发展,G122
  9. 当代中国公民社会解析,D61
  10. 和谐视阈中宗教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研究,B91
  11. 论宗教教职人员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功能与作用,D635
  12. 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宗教因素研究,D635
  13. 信任视角下的武汉经济适用房分配制度,F293.3
  14. 政府利益整合与宗教组织政治介入类型关系研究,B911
  15.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现实意义,B089.1
  16. 和谐社会视域下技术理性的价值分析,N02
  17. 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合理性考察,D914
  18. 论李大钊“调和”思想,D231
  19.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F124.7
  20. 从农民工到市民的角色转换探索,C912
  21.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研究,C912.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