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杨朔抗美援朝文学作品中的朝鲜形象

作 者: 李伟光
导 师: 马金科
学 校: 延边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杨朔 抗美援朝文学 朝鲜形象 比较文学形象学
分类号: I206.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53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独具特色的领域,它主要研究的是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或描述。本文主要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相关理论,对杨朔抗美援朝文学作品(包括散文、通讯、特写、小说)中的“朝鲜形象”进行分析。这一“形象”涵盖了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方物形象、以及词汇与套话塑造的形象等诸多形象,论文主要对这些形象逐一进行分析研究与概述,试图以此来挖掘形象本身内涵及启示意义,探求“自我”与“他者”的对应关系。笔者也想通过此次探索,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进行一次实践。论文分五部分进行论述。首先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内涵,当前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的主要课题。另外,对杨朔作品中的“朝鲜形象”进行了阐释,主要介绍了什么是抗美援朝文学、论文中“朝鲜形象”的内涵以及论文选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接着进入具体作品分析部分,先是主要对杨朔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地分析,这里把人物形象分为“成长英雄”形象、志愿军战士形象、朝鲜军人形象、“另一种战斗”中的英雄和女性形象几大类,分门别类地对形象进行研究,就是试图挖掘出形象的深刻内涵及意义。紧接着第三部分,论文分析了杨朔作品中的自然景物形象与方物形象。在自然景物形象中,分别分析了地理视阈与战争视阈下的朝鲜形象;方物形象则主要就富有异域特色的方物进行了分析。在论文的第四部分中,主要从作品中的语言层面出发,对词汇与套话构筑的形象进行分析研究,探究语言层面上形象的意义。第五部分是结论部分,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分析研究,总结出朝鲜形象的创作意义、文化内涵、启示及现今研究的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8
第一章 绪论  8-16
  1.1 比较文学形象学  8-12
    1.1.1 形象学的定义及特征  8-10
    1.1.2 当代形象学在理论和方法论上的创新  10-12
  1.2 形象学研究在当代中国  12-14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13
    1.2.2 国内研究领域中的主要课题  13-14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6
第二章 人物形象  16-30
  2.1 “成长英雄”形象  17-19
    2.1.1 关键英雄形象  17-18
    2.1.2 大爱至上的英雄  18-19
    2.1.3 “小人物”形象  19
  2.2 志愿军战士形象  19-24
    2.2.1 形象各异的英雄  20-22
    2.2.2 神勇战士形象  22-24
  2.3 朝鲜军人形象  24-26
    2.3.1 侠骨柔情式的英雄  24-25
    2.3.2 会说中国话的英雄们  25-26
  2.4 “另一种战斗”中的英雄形象  26-27
  2.5 女性形象  27-30
第三章 自然景物形象与方物形象  30-34
  3.1 自然景物形象  30-32
    3.1.1 地理视阈下的朝鲜  30
    3.1.2 战争视阈下的朝鲜  30-32
  3.2 方物形象  32-34
第四章 词汇与套话层面的形象  34-37
  4.1 词汇层面上的形象  34-35
  4.2 套话化了的形象  35-37
第五章 结论:启示及意义  37-41
参考文献  41-43
致谢  43

相似论文

  1. 论魏巍抗美援朝作品中的朝鲜形象,I206.7
  2. “老舍文学”中的异国形象,I207.42
  3. 抗美援朝文学研究,I206.6
  4. 政治岩缝中衍生的艺术之花,I207.6
  5. 永远的异乡客,I106.4
  6. 汉族长篇小说中的蒙古形象研究,I207.42
  7. 传播视野下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问题初探,I0-03
  8. 王蒙视野中的苏俄形象,I206.7
  9. 广西人看洋教士:西方来桂传教士的形象学解读,I0-03
  10. 唐传奇中的西域人物形象,I207.419
  11. 走进英国人生活的中国家庭,I207.425
  12. 汉代“七”体研究,I206.2
  13. 面朝黄土,背负青天,I206.6
  14. 伪满时期文学与政治的游移,I206.6
  15. 《淮南子》中“三代”人物研究,I206.2
  16. 先秦典籍里的酒意象,I206.2
  17. 《礼记·乐记》之“象德”观探析,I206.2
  18. 从文学到革命—丁玲《北斗》、《解放日报》文艺栏时期心态研究,I206.6
  19. 30年代林语堂新闻传播思想研究,I206.6
  20. 清世祖《御注道德经》研究,I206.2
  21. 论白璧德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及其影响,I206.6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当代文学(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