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霜脲氰及其混剂在葡萄园中的残留行为与效应研究

作 者: 刘明洋
导 师: 龚道新
学 校: 湖南农业大学
专 业: 环境工程
关键词: 霜脲氰 烯肟菌酯 混剂 残留行为 葡萄园 效应
分类号: S481.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杀菌剂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药剂(公元前1000多年),从硫磺、石硫合剂、波尔多液、汞制剂,至今天的甲氧基苯甲酸类和嘧啶胺类等。但杀菌剂在防治植物病害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对环境产生影响,其影响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杀菌剂在环境中的残留降解行为,二是其对环境中各类生物的影响。为了评估这种影响,本文以新型杀菌剂霜脲氰及其混剂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它们在葡萄园中的残留降解行为与效应,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霜脲氰及其混剂中的另一个成分烯肟菌酯在葡萄和葡萄园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葡萄和土壤样品分别用丙酮和乙酸乙酯提取,经弗罗里硅土柱净化,液相色谱(HPLC)测定,霜脲氰和烯肟菌酯的最小检测量分别为3.0×10-10g和4.5×10-10g,霜脲氰在葡萄和葡萄园土壤中的最低检出限为1.5×10-3mg/kg和3.0×10-3mg/kg;烯肟菌酯在葡萄和葡萄园土壤中的最低检出限均为2.25×10-3mg/kg。当添加水平为0.05~1.0 mg/kg时,霜脲氰在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3.32%~104.22%,变异系数为5.34%~6.11%:在葡萄样品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0.85%~98.84%,变异系数为3.30%~7.69%。当添加水平为0.05~5.0 mg/kg时,烯肟菌酯在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6.22~94.50%,变异系数为5.00%~6.05%;在葡萄样品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5.64%~99.74%,变异系数为3.30%~7.49%。该分析方法的准确性、精确性以及灵敏度均达到了农药残留分析的技术要求。且此方法能适应大规模田间试验样品的分析与检测。2.对霜脲氰及其混剂在湖南长沙和河北石家庄两地葡萄园中的残留降解行为进行了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霜脲氰及其混剂随外界环境的变化,其残留降解规律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其中霜脲氰在湖南长沙和河北石家庄葡萄园土壤中的半衰期在2.26d—3.53d之间,平均为2.67d;在葡萄中的半衰期在2.99d—4.38d之间,平均为3.81d。烯肟菌酯在湖南长沙和河北石家庄葡萄园土壤中的半衰期在7.65d—8.20d之间,平均为7.97d;在葡萄中的半衰期在6.36d—7.30d之间,平均为6.81d。其有效成分霜脲氰和烯肟菌酯在葡萄和葡萄园土壤中的残留量与施药量和施药次数等因素有关,一般而言,施药量越大、施药次数越多,霜脲氰和烯肟菌酯在葡萄和葡萄园土壤中的残留量也越高。取样时间,特别是距最后一次施药后的取样时间的长短与霜脲氰和烯肟菌酯在葡萄和葡萄园土壤中的残留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即取样时间越短,残留量就越高。3.在对霜脲氰残留降解行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霜脲氰在环境中的残留水平,设计实验研究了霜脲氰在正常残留水平下对葡萄园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影响评价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土壤酶活性。此外本文还同时研究了在正常残留水平上,土壤微生物对霜脲氰的残留降解能力。结果表明:在正常使用的前提下,霜脲氰对葡萄园土壤微生物种群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均不明显。供试土壤微生物对霜脲氰有极强的降解能力。按照危害系数法的分级方法霜脲氰对土壤微生物属于低毒或无实际危害级农药。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0
第一章 前言  10-17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0
  2 实验农药简介  10-13
    2.1 实验农药产品  11
    2.2 霜脲氰  11-12
    2.3 烯肟菌酯  12-13
  3 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环境影响研究  13-16
    3.1 土壤微生物环境的主要指标简介  13-15
    3.2 微生物环境指标选择  15-16
  4 研究方法的选择  16
    4.1 霜脲氰及其混剂葡萄园环境中的残留降解行为  16
    4.2 霜脲氰对葡萄园土壤微生物环境效应研究  16
  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16-17
    5.1 主要研究内容  16
    5.2 主要研究目标  16-17
第二章 霜脲氰和烯肟菌酯在葡萄和葡萄园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17-27
  1 材料与方法  17-19
    1.1 材料  17
    1.2 霜脲氰残留检测与分析方法研究  17-19
    1.3 烯肟菌酯残留检测与分析方法研究  19
  2 结果与分析  19-26
    2.1 最佳提取条件  20
    2.2 柱层析淋洗曲线  20
    2.3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霜脲氰和烯肟菌酯的波长和流动相  20-22
    2.4 霜脲氰和烯肟菌酯含量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  22-23
    2.5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霜脲氰的精密度和稳定性  23
    2.6 加样回收率  23-24
    2.7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最低检测限  24
    2.8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应用结果  24-26
  3 本章小结  26-27
第三章 霜脲氰和烯肟菌酯在葡萄和葡萄园土壤中的残留降解行为研究  27-42
  1 试验设计  27-30
    1.1 实验地点气候和土壤类型  27-28
    1.2 田间试验设计  28-30
  2.残留试验结果  30-39
    2.1 消解动态试验结果  30-36
    2.2 最终残留试验结果  36-39
  3.本章小结  39-42
    3.1 烯肟菌酯和霜脲氰在葡萄和葡萄园土壤中的消解速率评价  39
    3.2 各种施药因子与残留量相关性分析  39-40
    3.3 根据推荐MRL值和试验结果提出合理使用的建议  40-42
第四章 霜脲氰对葡萄园土壤微生物环境的影响  42-59
  1 试验设计  42-43
    1.1 霜脲氰对葡萄园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2
    1.2 霜脲氰部分降解产物对葡萄园土壤微生物影响  42-43
    1.3 葡萄园土壤微生物对霜脲氰降解影响  43
  2 材料与方法  43-49
    2.1 供试土壤  43-44
    2.2 供试药剂  44-45
    2.3 试验方法  45-49
  3 结果分析  49-58
    3.1 霜脲氰对葡萄园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9-53
    3.2 霜脲氰部分降解产物对葡萄园土壤微生物影响  53-58
    3.3 葡萄园土壤微生物对霜脲氰降解的影响  58
  4 本章小结  58-59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9-61
  1 结论  59-60
  2 展望  60-61
    2.1 本文创新之处  60
    2.2 本文不足之处  60
    2.3 对今后同类研究的建议  60-61
参考文献  61-67
致谢  67-68
作者简介  68

相似论文

  1. 基于巨磁阻抗效应磁测传感器及地磁匹配算法研究,P318
  2. 煤制液体燃料过程中可弃型催化剂的设计与实验研究,TQ529.1
  3. 流动与混合过程中不可逆损失的研究,TK12
  4. HID灯整流效应的研究,TM923.32
  5. 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H05
  6. 大豆疫霉RXLR效应分子靶标的筛选,S435.651
  7. S-O-R模型的批判和预期效应的研究,B841
  8. 水葫芦对浮游动物群落及部分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分析,X174
  9. 棉花间歇性土壤涝渍的产质效应及其生理基础研究,S562
  10. 江苏省水稻、小麦施肥现状的分析与评价,S511
  11. 发展服务外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探析,G647.38
  12. 自尊类型、自我框架对风险选择影响的实证研究,B849
  13. 虚惊条件下注意追随注视线索转移的机制,B841
  14.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效应,X53
  15. 灰飞虱功能基因的克隆及其RNAi致死效应,S435.112.3
  16. 稻纵卷叶螟对杀虫剂敏感性测定及防治混剂筛选,S482.3
  17. 锂离子层状正极材料LiMO2(M=Co,Ni,Mn)的第一性原理的研究,TM912
  18. 大鼠皮层神经细胞膜离子通道电流测量与重构,Q42
  1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营养效应对一氧化碳致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的影响,R329
  20. 中英双语者英文书面字词识别的心理表征与激活进程的研究,B84
  21. 对完美主义两成分关系的探索,B84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农药防治(化学防治) > 植物化学保护理论 > 农药残毒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