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银行卡支付与居民消费行为关系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作 者: 曹登焜
导 师: 陈戈止
学 校: 西南财经大学
专 业: 金融贸易电子商务
关键词: 银行卡 消费 促进作用
分类号: F126.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2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二十多年,中国长期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经济增长势态,高速的经济增长给我国带来了空前的繁荣景象,但是在这背后隐藏的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进出口贸易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支撑力量。然而,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再到2010年的欧洲债务危机,当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出现的时候,我国经济也受到影响,国际需求下降,我国出口额受创,国内危机时有出现。加上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美元欧元等货币贬值,我国的出口优势日渐削弱,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拉动效果日渐下降。因此,我国必须从消费和投资方面出发,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内需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面临的问题,大力发展内需、促进消费带动经济增长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当务之急。早在2009年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联合我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信贷结构调整的十条意见》,该意见明确了“鼓励发展消费信贷,做大做好消费信贷市场”。在居民日常生活中,各类商家与银行积极合作,联合推出各种银行卡促销手段刺激居民消费。可见,大到宏观政策、小到市场促销,银行卡促进消费的事实都得到了认可。因此,对银行卡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客观评价,成为了一个有价值的课题,这一研究课题也将对政府制定相关财政、货币政策提供参考,有助于相关部门制定出更科学的促进消费的政策。消费信贷的需求日趋增大,原因是消费模式的在发生时代性的转变,居民消费模式早已不是二十世纪时期的生存型消费,而是处于基本需求消费模式向着品质需求消费模式发展的阶段。现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对住房、汽车、生活配套的消费需求增大,同时对旅游、时尚等方面的消费需求也逐渐上升。目前,我国政府提出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促进消费以拉动经济增长,就这一政策方向来判断,信用卡将是有利于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工具。我国银行卡发展速度虽快,但发展水平并不高,尚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银行卡业务水平。我们通过计量模型的分析,可以明确看到银行卡对消费促进的贡献事实,但其贡献程度仍处于待发展的空间,可以确信银行卡在我国发展空间巨大,发展意义深远。文章研究的思考逻辑:本文首先结合我国银行卡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居民消费行为的理论基础,全面分析我国银行卡的发展状况以及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并且通过消费理论、行为经济学、消费信贷理论作为参考背景,研究银行卡促进居民消费的逻辑关系。在得到银行卡促进居民消费的逻辑关系之后,本文确定了五个研究变量,并以四川省为例,整理其各项指标进行实证研究。本文最重要的部分,是基于银行卡支付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研究,建立起计量模型,由此来对四川省银行卡支付与居民消费影响之间的作用进行定量分析,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得出银行卡支付对居民消费影响的长期均衡关系。再对假设进行计量检验,得出实证研究的最终结论。最后,通过对实证研究结果的整体分析,探求银行卡支付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路线,从而对中央银行制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非现金支付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方法:一方面是理论分析法。一是文章从银行卡促成交易的基本功能方面,以及允许持卡人透支和信用循环这一特点,探讨了银行卡消费者如何进行社会消费。二是本文还从消费者支付行为及影响消费的因素等方面出发,分析了银行卡支付方式与消费积极性、效用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结合消费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分析银行卡如何作用于居民消费,还大胆的引用了“心理账户”理论对居民消费行为进行研究。三是从影响途径的角度,探讨了促进居民最终消费的有效机制。另一方面是定量分析法。通过逻辑分析、归纳总结以及层层推进的分析方法研究了银行卡支付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在理论研究结论的前提下,重点采用定量的实证研究方式,对理论结果进行验证和进一步分析,文章中主要采用的计量研究是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本文选取了五个指标变量进行分析,总共搜集了160个样本数据。五个变量分别是城镇居民消费倾向、银行卡渗透率、社保密度、消费者预期指数、当期收入与上期收入变化率。在本文所建立的模型中,选取当期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作为被解释变量。文章写作结构脉络:第一章作为引言部分。介绍文章的主要研究背景、开展研究的目的及深远意义,集中叙述银行卡对居民消费正向推动的价值所在,同时概括的介绍了文章的总体研究思路,让全文的逻辑性更加鲜明准确。在既定研究思路的基础上,还在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拟采用的分析研究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出发点在进行课题的分析验证。第二章设置的目的是就银行卡对居民消费正作用的系统理论阐述,确定出本文的理论和逻辑基础,为后面章节的模型建立与实证研究打下基石。这一部分的分析主要从两条线索出发,一是银行卡的发展现状,从银行卡的支付现状及信贷特征进行系统研究,银行卡在不同领域都对消费起到了促进作用,其中借记卡和信用卡又从不同的途径发挥着不一样的促进作用。银行卡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是非现金支付的一个划时代标志,借记卡的存储、转账、刷卡消费、携带安全便捷等功能以及信用卡的透支消费、信用累计及提前消费等功能无疑都促进了消费者的消费频率与金额的增加;二是从居民消费行为的理论角度进行分析,重点对居民流动性约束下和居民不确定性下的消费行为进行探讨。通过以上两个角度的分析与联系,进一步就银行卡促进消费的途径以及基于消费行为理论下的银行卡促进作用开展论述,最终得出理论结论。第三、四章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上面两个部分的分析基础上,需要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定性分析以及假设结论的验证。笔者采用四川省相关数据构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了与理论分析相一致的结论,通过实证研究结论再一次确认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并且对实证结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为后续章节的展望探索提供了依据。这个部分的撰写,在本文所建立的模型中,选取当期城镇居民消费倾向MPC作为被解释变量。在方程中共有五个解释变量,分别是银行卡渗透率RBS、社保密度PRSI、消费者预期指数CEI、城镇居民过去的消费习惯MPCt-1,以及当期收入与上期收入变化率ADI。其中,将城镇居民消费倾向MPCt用以衡量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将银行卡渗透率RBS用以衡量银行卡支付方式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首先,对通过对MPCt、RBS、PRSI、CEI、(DIt-DIt-1)/DIt-1这五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从检验结果可知,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这几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然后,对MPCt、RBS、PRSI、CEI、(DIt-DIt-1)/DIt-1进行协整关系检验,通过观察检验结果发现,变量MPCt、RBS、PRSI、CEI、(DIt-DIt-1)/DIt-1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协整方程,即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此研究基础上,采用OLS估计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回归结果显示,银行卡渗透率对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是正向的;最后,由于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和银行卡渗透率在之前的单位根检验中,其一阶单整序列均为平稳的,因此对其一阶单整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从检验结果来看,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与银行卡渗透率之间存在着相互因果关系。第五章和第六章撰写目的是在前文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即推动银行卡产业发展有助于促进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对现行政策的分析和比较之后进行总结,力求发现现有政策的不足之处,为国家行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希望能创造一点有价值的措施建议,作为本文的价值体现。本文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内对于如何促进居民消费的研究很多,但是针对从支付工具这个角度研究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却很少,本文以非现金支付工具银行卡为代表,研究银行卡支付与居民消费的关系,拓宽了刺激消费的视野。2、本文在进行逻辑理论分析的时候,创造性的引入了行为经济学的理论,结合经典消费理论对居民消费行为开展了研究,从居民消费行为的特点分析银行卡影响居民消费的途径,给理论基础提供了可靠依据。3、文章选取的样本数据时间段是从2009年至2012年的四川省季度数据,与之前的研究相比,样本数量虽不算多,但是针对性和时效性非常强,研究结果更加有说服力。本文的不足之处:1、单纯就银行卡支付与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在国内外来看仍然不多,因此相关的理论阐述也不丰富,目前为止仍未有系统权威的结论,可能在理论分析方面存在不全面、不系统的问题,这需要下一步的广泛阅读和探索。2、本文在理论和模型的分析基础上选用了五个经济指标变量进行定量分析,可能在模型分析上存在不够完全准确地情况,另外,文章中采用的实证研究方法创新性也不足,基本都是一些惯用研究方法,鉴于国内这方面研究成果不多,这样的实证研究依然有一定价值。

全文目录


摘要  4-9
Abstract  9-14
1. 引言  14-19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5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7
    1.2.1 研究思路  15-16
    1.2.2 理论逻辑的定性分析方法  16
    1.2.3 计量模型的定量分析方法  16-17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17-19
2. 银行卡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理论研究  19-39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9-24
  2.2 银行卡的发展现状  24-31
    2.2.1 国际银行卡的诞生和发展  24-26
    2.2.2 我国银行卡的历史  26-28
    2.2.3 我国银行卡的发展现状分析  28-30
    2.2.4 银行卡(信用卡)的消费信贷特征  30-31
  2.3 居民消费行为分析  31-35
    2.3.1 消费行为理论概述  31-32
    2.3.2 从西方经济学角度分析消费行为  32-33
    2.3.3 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分析消费行为  33-35
  2.4 银行卡对消费促进作用的探讨  35-39
    2.4.1 银行卡促进消费的途径  35-36
    2.4.2 银行卡促进居民消费的传导机制分析  36-39
3. 实证模型理论基础  39-47
  3.1 单整  39-41
    3.1.1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  39-40
    3.1.2 单位根检验及单整序列  40-41
  3.2 协整  41-42
    3.2.1 协整关系  41
    3.2.2 协整检验  41-42
  3.3 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GRANGER)  42-44
    3.3.1 格兰杰因果性定义  42-43
    3.3.2 格兰杰因果性检验  43-44
    3.3.3 格兰杰因果检验特点  44
  3.4 OLS回归模型  44-47
    3.4.1 回归模型的定义  44
    3.4.2 OLS回归模型的建立方法  44-47
4. 四川省银行卡支付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  47-60
  4.1 数据整理及指标变量选择  47-49
  4.2 理论模型  49-50
  4.3 对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50-54
    4.3.1 四川省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分析  50-51
    4.3.2 四川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析  51-52
    4.3.3 四川省银行卡渗透率  52-53
    4.3.4 四川省社保覆盖面  53
    4.3.5 消费者预期  53-54
  4.4 建立模型与估计结果  54-60
    4.4.1 对指标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4-55
    4.4.2 单位根检验  55-56
    4.4.3 Johansen协整检验  56
    4.4.4 建模过程及结果  56-58
    4.4.5 银行卡支付对于居民消费行为影响的因果分析  58
    4.4.6 实证结论  58-60
5. 政策建议  60-68
  5.1 银行卡产业发展的局限性分析  60-62
    5.1.1 银行卡市场成熟规范程度不够  60-61
    5.1.2 银行卡受理环境发展滞后  61-62
    5.1.3 银行卡产品不够完善  62
  5.2 推动四川省银行卡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62-66
    5.2.1 完善银行卡法律体系,打造良好的银行卡市场环境  62-63
    5.2.2 加快银行卡受理市场发展,改善受理环境  63-64
    5.2.3 提升服务水平,推广银行卡信贷消费  64-65
    5.2.4 营造和谐竞争环境,增加银行卡产品吸引力  65-66
  5.3 促进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66-68
6. 结论  68-69
附表  69-70
参考文献  70-72
后记  72-74
致谢  74-76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6

相似论文

  1. 当代品牌展销店建筑设计研究,TU247
  2. 法国迪卡侬公司新产品上市的策略研究,F274
  3. 女性内衣品牌服务接触对顾客忠诚的影响,F274
  4. 当下婚恋交友节目的阵痛与反思,G222
  5. 茶叶消费者行为特征及营销策略分析,F274
  6. 正品还是仿冒品?基于消费幸福感的研究,B844.2
  7. 大学生消费者与商家交换关系的问卷编制及其现状研究,G645.5
  8. 基于消费者心理的A有限公司营销策略,F426.8
  9. 中国区可口可乐员工流失率研究,F426.82
  10. 生态消费的哲学思考,X2
  11. 少儿英语培训消费意向研究,G623.31
  12. 我国“985工程”高校定位问题研究,G647
  13. 浅析中国“80后”当代油画的面貌特点及成因,J213
  14. 《多少算够》的伦理思想解读,B82-05
  15. 论网络购物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F724.6
  16. 消费社会中名著改编电视剧的奇观化分析,J905
  17. 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沪宁高速铁路营销策略研究,F532
  18. 当代广告视觉媒体整合及其设计研究,F713.8
  19.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对策研究,F293.3
  20. 唐代小说中的商业文化研究,I207.419
  21. 对现代图像媒介的几点思考,J905

中图分类: > 经济 >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 中国经济 > 人民生活状况 > 人民消费水平、结构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