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的评价及提升途径研究

作 者: 刘志华
导 师: 李林
学 校: 湖南大学
专 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
关键词: 区域科技 协同创新 绩效评价 提升途径 云模型
分类号: F124.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4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增强、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全球化的发展,创新模式已突破传统的线性和链式模式,逐步演变为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该模式既符合当前创新资源从封闭、分散到整合、协同的现实背景,同时也符合创新研究从独立创新、集成创新到开放式创新的理论研究背景,它成为推动创新的重要发展模式,由此受到了我国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但是,当前我国创新体系的协同创新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并且在协同创新实践过程中缺乏协同创新理论指导,这对于我国推进协同创新发展建设非常不利。为此,本文从绩效评价提升途径两个方面对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进行研究,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价我国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掌握我国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水平状况,并在研究提升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的关键要素基础上,提出我国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的政策建议。这不仅丰富了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理论,而且对于我国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建设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首先界定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的内涵,通过系统的研究区域创新理论和绩效评价理论,提出了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概念和内涵。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就是依照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评价标准和的评价程序,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按照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对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运行状态进行客观综合评判和系统分析的过程。其次,通过文献研究及逻辑框架法构建了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根据协同创新的逻辑框架划分为四大评价目标模块:协同投入、协同过程、协同产出和协同影响,形成18个二级指标以及82个三级指标,并通过专家咨询、隶属度分析、相关分析、鉴别力分析和信度效度分析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和检验。在确定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指标体系结构多层次和指标值模糊性和随机性共存的特点,采用云层次分析法和云模型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模型。再次,运用构建的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我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域(不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的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和综合评价。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排名第一的是江苏,排名最后的是西藏。按照我国四大区域划分法,可以得出我国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可以划分为三个水平层次,第一层次是东部省市,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第二层次是中部和东北部省市,处于全国中游水平,第三层次是西部省市,处于全国落后水平。之后,通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确定提升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的关键要素,通过数据验证发现:协同创新能力、知识共享程度、领导支持、有效沟通、激励机制、协同创新意愿、资源依赖性、利益分配和组织氛围均能够正向的提升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而且利益分配和协同创新能力为两个特别的关键要素。最后,为了保障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科学化、规范化,本文从评价主体的选择,评价实施的流程和评价的保障机制三个方面对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制度安排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针对我国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通过统筹资金投入体系、扶持科技中介发展、完善政府的政策支持体系、搭建多方联动的组织体系、规范创新利益分配、构建科技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组织氛围和建设多层次沟通协调体系等系列政策建议来进一步提升我国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完善我国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建设。本文以提升我国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水平为目标,研究了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与提升途径两方面。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模型,并选取了我国各省(直辖市)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实证对象,研究了提升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的关键要素,以上研究极大的丰富了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理论和现代绩效评价理论。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4
插图索引  14-16
附表索引  16-18
第1章 绪论  18-34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8-20
    1.1.1 研究背景  18-19
    1.1.2 研究意义  19-20
    1.1.3 选题来源  20
  1.2 相关研究现状  20-30
    1.2.1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理论基础研究  20-25
    1.2.2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构成要素研究  25-26
    1.2.3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相关评价研究  26-29
    1.2.4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研究  29-30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30-33
    1.3.1 研究思路  30
    1.3.2 研究内容  30-31
    1.3.3 研究方法  31-33
  1.4 研究的创新点  33-34
第2章 论文相关的理论基础研究  34-52
  2.1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34-41
    2.1.1 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  34-35
    2.1.2 区域创新系统的分类  35-36
    2.1.3 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  36-41
  2.2 系统理论  41-44
    2.2.1 系统的特征  41-42
    2.2.2 系统分析和系统绩效  42-43
    2.2.3 基于系统理论的评价  43-44
  2.3 绩效评价理论  44-49
    2.3.1 绩效评价对象研究  44-45
    2.3.2 绩效评价理论体系研究  45-46
    2.3.3 常用绩效评价方法  46-47
    2.3.4 常用绩效评价方法比较  47-49
  2.4 协同学理论  49-52
    2.4.1 协同学的产生与发展  49-50
    2.4.2 协同学的内涵  50
    2.4.3 区域科技创新的协同学剖析  50-52
第3章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基本框架研究  52-63
  3.1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相关概念界定  52-55
    3.1.1 区域与区域科技  52-53
    3.1.2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  53-55
    3.1.3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  55
  3.2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研究  55-58
    3.2.1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的内涵及特征  55-56
    3.2.2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组成要素  56
    3.2.3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运行结构  56-58
  3.3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系统  58-63
    3.3.1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的形成机理  58-59
    3.3.2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内涵和基本组成  59-61
    3.3.3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体系运行结构  61-63
第4章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3-85
  4.1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流程  63-65
  4.2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选择  65-68
    4.2.1 逻辑框架法构建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67-68
    4.2.2 文献研究法选择指标  68
  4.3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8-71
  4.4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的筛选  71-83
    4.4.1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的专家咨询  71-73
    4.4.2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分析  73-78
    4.4.3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的相关分析  78-80
    4.4.4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的鉴别力分析  80-83
  4.5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检验  83-85
    4.5.1 指标体系的信度检验  83-84
    4.5.2 指标体系的效度检验  84-85
第5章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模型研究  85-97
  5.1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特点分析  85-86
  5.2 云模型理论概述  86-88
    5.2.1 云的概念及数字特征  86
    5.2.2 云的运算法则  86-87
    5.2.3 云发生器  87-88
  5.3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步骤  88-89
  5.4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权重获取  89-94
    5.4.1 基于云模型的指标重要性刻画  90-91
    5.4.2 基于群决策的要素重要性浮动云模型形成  91-92
    5.4.3 基于云模型标度的层次分析法改进  92-94
  5.5 基于正态云模型的综合评价模型  94-97
第6章 我国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97-125
  6.1 评价指标的数据采集  97-109
  6.2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权重  109-114
  6.3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  114-123
  6.4 我国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结果分析  123-125
第7章 提升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的关键要素确定  125-141
  7.1 提升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关键要素假设  125-129
  7.2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关键要素的假设验证方法  129-130
  7.3 数据收集  130-134
    7.3.1 问卷设计  130
    7.3.2 样本描述  130-132
    7.3.3 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132-134
  7.4 结构方程模型假设检验  134-139
    7.4.1 模型拟合  134-139
    7.4.2 模型拟合评价  139
  7.5 研究结论  139-141
第8章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制度安排及政策建议  141-153
  8.1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制度安排  141-147
    8.1.1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主体  141-143
    8.1.2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实施的基本程序  143-146
    8.1.3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的保障机制  146-147
  8.2 我国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建设的政策建议  147-153
结论  153-156
参考文献  156-168
致谢  168-169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169-170
附录 B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  170-176
附录 C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评价调查问卷  176-178
附录 D 提升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的关键要素调查问卷  178-180
附录 E 绩效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  180-184
附录 F 定量指标等级隶属度表  184-211

相似论文

  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和应用,O225
  2. 美国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研究,G637
  3. 国防研究所科研岗位绩效评价模型研究,G311
  4.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化工行业外贸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F224
  5.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TU722
  6. 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及其绩效评价体系研究,F282
  7. 当前形势下我国高校资金管理研究,G647.5
  8.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问题研究,G645.1
  9. 宏达股份有色公司基于关键过程的生产绩效评价体系研究,F426.32
  10. 我国政府会计基本准则构建研究,F810.6
  11. 军队义务兵役制士兵绩效评价研究,E265
  12. 高职院校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G711
  13. 神州数码营销渠道绩效评价研究,F426.6
  14.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房地产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F224
  15. 基于模糊网络分析法的业务流程绩效评价,F272
  16. 卓越绩效模式在西泵公司应用研究,F426.6
  17. 沈阳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优分析及对策,G322.7
  18. 食品制造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研究,F426.82
  19. 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绩效评价研究,G434
  20. P2P网络信任模型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TP393.08
  2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临沂市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G206

中图分类: > 经济 >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 中国经济 > 经济建设和发展 > 技术发展与革新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