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教学资源研究

作 者: 胡晓平
导 师: 钟海波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学科教学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文本教学资源 个性发展 价值
分类号: G633.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9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教学资源是阅读教学赖以展开的基石和条件,关注文本教学资源的价值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使用是展开阅读教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这种文本教学资源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更多的包涵了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大量的对于教材和教学有帮助的其它文本资料。以往的研究在关注对教材文本的研究和发掘时,忽视了对于理解教材和辅助教学最关键和最有意义的其它文本资料的研究。这类文本资料的发现与研究对促进学生的自主个性发展和长远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从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教学资源入手,主要探究教材文本和其他文本教学资源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探讨阅读教学中文本教学资源理念的意义,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其它文本教学资源的种类,以及如何对阅读教学中的众多文本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并谈及了在阅读教学中形成文本教学资源意识对阅读教学和学生长远发展的积极影响。本文主要包括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和对于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教学资源的研究现状,突出阐述了阅读教学研究中对于文本教学资源的忽视现状与原因。文本这一教学资源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效载体,在阅读教学中更多的成为人们视线的死角,对于教材文本解读和教师教学实践有着重要作用的其它文本教学资源的意义和作用甚少有人谈起,笔者从文本教学资源入手,重点研究文本教学资源和阅读教学的关系。第二章以新课程为背景,结合阅读教学的新理念有针对性的思考了阅读教学的现状,重点看到了阅读教学中由于文本教学资源的缺失所带来的学生与文本的隔阂问题,教师由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的效率缺失问题,以及学生在阅读能力的发展和知识学习的矛盾中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现状,本文立足于充分发挥文本教学资源的作用这一角度,提出了建构文本意义,利用多种资源和恢复学生主体地位几项措施,以具体展开下文部分的论述。第三章主要探讨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文本教学资源理念的一些理论依据。分别从西方的控制论与信息论角度,建构主义与接受美学的角度和人本主义与自由发展说的角度寻找并探究了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教学资源理念的必要依据和可行性,为本文的论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全面而具体地对阅读教学中出现的大量丰富的文本教学资源进行了分类整理,探究不同的文本教学资源在阅读教学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有共时历时角度的扩展类文本教学资源,生活实践角度的应用类文本教学资源和审美鉴赏角度的评述类文本教学资源。共此三种分类,基本贴合所提出来的文本教学资源理念依据,做到了分类的全面与科学。第四章重点论述了在阅读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文本教学资源的具体整合方法。利用文本教学资源构建期待视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助于学生产生接触文本的积极意识;扩展文本教学资源,满足个性阅读需要,是学生在个体阅读兴趣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个体的文本教学资源来满足阅读兴趣,达到个性发展的途径:与文本教学资源心神对话,创新阅读体验是学生认真进入文本,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形成体验和认识的有效方法。重构文本教学资源,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结合教学实际和自身的学习情况灵活有效的对大量的文本教学资源信息进行整合,在文本教学资源的使用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文本的意义和价值,实现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获得全面长远发展。第五章从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文本教学资源对阅读教学的意义入手,重点探讨了文本教学资源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只有文本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的起点。必须先有主体和文本的接触才能有阅读行为的发生,在具有了行为的前提和条件后才能寻找阅读的具体过程。因此,要重视阅读的第一步,关注文本。其次,文本是体验与对话的基石,没有读者对于文本的阅读,就不会产生主体的体验,就不会有读者和文本的对话,也就没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阅读文本的缺失就打破了阅读的交流对话场,使阅读活动无法进行。最后,只有文本才能体现出做作者生命意识的流动,读者只有在亲身接触文本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同样的生命意识的流动。这种不由外界获得,全在自身体会与融入的生命意识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还具体论述了文本教学资源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积极意义。丰富的文本教学资源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在自主体验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在整体体验的基础上形成全面认识,在深入体验的基础上帮助精神的健康成长。丰富的文本教学资源也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自主思维,学生在初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形成直觉思维,在文本教学资源的引导下进一步深入理解教材,形成理解的深刻性和持久性。此外,丰富的文本教学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外围知识信息,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有积极意义。从总体来看,从理念到实践,从问题的提出到分析解决问题,本文层层展开,严密论述,试图对文本教学资源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如何实践进行有效的论述。基于教材的文本教学资源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会随着进一步的研究而不断显现,呈现出巨大的价值。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目录  9-11
第一章 绪论  11-15
  1.1 选题的研究现状  11-12
  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12-15
第二章 新课程视野下的阅读教学  15-25
  2.1 阅读教学的理念要求  15-17
  2.2 阅读教学的实践现状  17-21
    2.2.1 学生与文本的隔阂  17-18
    2.2.2 由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的缺失  18-20
    2.2.3 阅读能力培养与知识学习的矛盾  20-21
  2.3 阅读教学的改善措施  21-25
    2.3.1 建构文本意义  21-22
    2.3.2 利用多种资源  22-23
    2.3.3 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  23-25
第三章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文本教学资源  25-33
  3.1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文本教学资源理念  25-27
    3.1.1 信息论与控制论中的文本教学资源理念  25-26
    3.1.2 建构主义与接受美学中的文本教学资源理念  26
    3.1.3 人本主义与自由发展说中的文本教学资源理念  26-27
  3.2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文本教学资源种类  27-33
    3.2.1 共时历时角度的扩展类文本教学资源  28
    3.2.2 生活实践角度的应用类文本教学资源  28-29
    3.2.3 审美鉴赏角度的评述类文本教学资源  29-33
第四章 阅读教学过程中文本教学资源的整合方法  33-39
  4.1 利用文本教学资源建构期待视野,激发阅读兴趣  33-34
  4.2 丰富文本教学资源,满足个性阅读需要  34-36
  4.3 与文本教学资源心神对话,深化阅读体验  36-37
  4.4 重构文本教学资源,形成阅读能力  37-39
第五章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文本教学资源对阅读教学的意义  39-51
  5.1 文本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展开阅读  39-42
    5.1.1 文本,阅读的起点  39-40
    5.1.2 文本,体验与对话的基石  40-41
    5.1.3 文本,个体独立生命意识的河流  41-42
  5.2 文本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自主体验  42-45
    5.2.1 学生自主体验形成个性  42-43
    5.2.2 学生整体体验帮助全面认识  43-44
    5.2.3 学生深入体验促进精神成长  44-45
  5.3 文本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自主思维  45-47
    5.3.1 阅读文本的直觉思维  45-46
    5.3.2 深入的文本理解具有持久性  46-47
  5.4 文本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外围信息的构建  47-51
结语  51-53
参考文献  53-55
致谢  55-57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7

相似论文

  1. 英语专业学生的模糊容忍度和阅读理解成绩的相关研究,H319
  2. 当代中国消费价值观的伦理分析,F014.5
  3.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G633.41
  4.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研究,G124
  5. 体育动漫影响青少年篮球价值取向原因探究,G841
  6.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途径的探析,G633.3
  7. 中职学生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指导问题研究,G717.38
  8. 傣族初中生教育需求价值取向研究,G755.5
  9. 女性内衣品牌服务接触对顾客忠诚的影响,F274
  10. 主述位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研究,G633.41
  11.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G641
  12. 王阳明教化哲学研究,B248.2
  1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D267.6
  14. 当代公共行政的形态与挑战,D035
  15. 当代流行文化对“90后”价值观的影响研究,C913.5
  16.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研究,C913.68
  17. 武术娱乐价值研究,G852
  18. 上市建筑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F426.92
  19. 语篇衔接理论视角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G633.41
  20. 基于脚本的中学英语叙事文体阅读教学的实验研究,G633.41
  21. 个人价值实现的社会制度分析,B038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等教育 > 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 > 汉语语文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