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乡村危机研究

作 者: 孔娜
导 师: 张福记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关键词: 中国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乡村危机 三年自然灾害
分类号: C912.8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农村曾一度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该时期乡村危机是在中国社会不适当地快速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的,主要表现为人口的非正常死亡、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生活的贫困化、金融枯竭、乡村存在“反行为”等。这次乡村危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客观原因,更有主观原因。首先,乡村危机的发生与共产党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实行的方针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方面共产党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准备不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深刻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影响,存在理解的误区;另一方面则直接受到了苏联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在实践中选择了优先、甚至是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为了配合这种工业化战略,国家实施了相应的保障制度,如统购统销、户籍制度、“剪刀差”价格制度等,强化了农村的弱势地位,形成了至今仍然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其次,当时高度集中的政治社会体制使得这些方针政策难以阻止。最后,客观上,自然灾害对这一时期乡村危机的发生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此次乡村危机与苏联历史上的农村危机相比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与我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乡村危机和八九十年代“三农”问题相比,则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具体包括:危机发生的主观性、制度性和难以避免性,发生环境的相对封闭性以及民众对危机反应程度的可控制性。这次危机的影响非常大。首先,乡村危机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了制约,如内需不足的制约、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制约,从而阻碍了我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其次,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共形象,破坏了干群关系;最后,乡村危机使得国家领导人重新把注意力放在农村,但也导致毛泽东与刘少奇等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认识发生分歧,这种分歧在当时被上升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条发展道路之争的高度,进而为随后“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发生埋下了种子。我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乡村危机,对我们思考怎样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启示。传统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对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发展路径进行反思,从而为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历史实践证明,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按照规律办事,妥善处理国强与民富的关系,构建城乡、工农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10
Abstract  10-12
导论  12-26
  一、乡村危机概念的界定  12-13
    (一)危机的定义  12
    (二)乡村危机的界定  12-13
  二、选题的意义  13-14
    (一)理论意义  13-14
    (二)现实意义  14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1
    (一)国内研究现状  14-18
    (二)国外研究现状  18-21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21-24
    (一)研究思路  21-23
    (二)研究方法  23-24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  24-26
第一章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乡村危机的产生原因  26-45
  一、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战略是乡村危机产生的基础性原因  26-29
    (一)落后国家启动工业化的历史必然性  26-28
    (二)中国传统工业化模式的特点  28-29
  二、配合重工业化战略实施的三农政策是乡村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  29-37
    (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实施的三农政策  29-35
    (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业政策探索的渊源  35-37
  三、“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乡村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  37-42
    (一)“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7-39
    (二)“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  39-42
  四、自然灾害是乡村危机产生的客观原因  42-43
  五、小农经济的自身局限性是乡村危机产生的内部原因  43-45
第二章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乡村危机的表现及特点  45-60
  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乡村危机的表现  45-54
    (一)人口的大量非正常死亡  45-48
    (二)农业发展陷入低谷  48-50
    (三)农民生活贫困化  50-51
    (四)农村存在普遍的“反行为”  51-52
    (五)农村金融枯竭  52-54
  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乡村危机的特点  54-60
    (一)乡村危机的发生主观性因素占有重要地位  54-55
    (二)乡村危机的发生具有难以避免性  55-57
    (三)乡村危机的发生制度性特征明显  57
    (四)乡村危机的发生以国内因素为主  57-58
    (五)乡村危机未引发“民变”  58-60
第三章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乡村危机的影响  60-70
  一、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60-63
    (一)城市工业经济发展内需不足  60-61
    (二)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61-63
  二、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痛失发展机遇  63-65
    (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两次转折  63
    (二)大折腾式的经济突进背离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63-64
    (三)忽视了现代化建设必需的人力资本投资  64-65
  三、阻碍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65-66
  四、损害了中共形象和干群关系  66-67
    (一)降低了人民对党的信任度  66-67
    (二)干群关系紧张  67
  五、挽救乡村危机的意见不同为后来的“文革”动乱奠定了基础  67-70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乡村危机的应对  70-74
  一、调整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向现实回归  70-72
  二、恢复农业生产的具体措施  72-74
    (一)充实农业生产一线劳动力  72
    (二)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72-73
    (三)加强对农业的支援  73
    (四)减轻农民负担  73-74
第五章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乡村危机的历史启示  74-80
  一、解放思想必须与坚持实事求是相结合  74-75
  二、正确处理国强与民富的辩证关系  75
  三、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75-77
  四、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  77-78
  五、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78-79
  六、立足农业大国实际,正确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79-80
结语  80-81
参考文献  81-8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8-89
致谢  89

相似论文

  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2. 福建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研究(1949-1976),D665
  3. 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攻防转换的研究分析,G841
  4. 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观演变中的思维方式变革,D61
  5. 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研究,D616
  6. 我国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与演变,G275.9
  7. 中国男子篮球与美国男子篮球的比较研究,G841
  8.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际竞争地位研究,A811
  9. 概念整合理论对中国风歌词的阐释,H15
  10. 韵·探究广告设计的中国味,J524.3
  11. 审美文化视野中的贾宝玉、光源氏“泛爱论”研究,I313.074
  12. 中国古典舞教学剧目创作趋势研究,J722.4
  13. 全球气候治理发展历程与欧、中、美气候政策分析,X321-09
  14. 中日环保领域合作的战略与对策研究,X321
  15. 作为风格载体的竹藤编织家居产品设计研究,TS935.53
  16. 清代家具的镶嵌工艺研究,TS664.05
  17. 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经济合作研究,F127
  18. 中国发展模式与政府管理的改革和创新,D630
  19. 胡锦涛党建思想研究,D26
  20. 西域画风对晋唐绘画的影响,J209.2
  21. 平面构成在当代中国画构图中的应用,J212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学 >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 地区社会学 > 农村社会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