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管理创新思想研究
作 者: 曾虹
导 师: 宋增伟
学 校: 海南大学
专 业: 中共党史
关键词: 十六大 中国共产党 社会管理 社会治理 创新思想
分类号: D2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将社会与国家的概念混为一谈,采取政治管控手段对社会实行“一元化”的管理,社会管理的主观意志和政治化思想十分浓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一元化”管理局面被打破,一些适应经济发展的社会管理思想被提出。但是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发展环境的局限,党的社会管理思想在管理理念、主体、方法和制度上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和缺陷。十六大以后,社会管理的概念被提出,有关于社会管理思想创新的科学化探索也越来越多。十六、十七大期间,党在社会管理理念上提升了社会管理创新思想的重要地位,强化了“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管理理念;在社会管理主体上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社会管理方式上对强化社会沟通与协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完善网络社会管理做出了新的努力:在社会管理制度上对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机制、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和干部人才考核评价机制进行了完善和加强。在这些做法下,相对成熟的社会管理创新思想体系和行为模式初步形成了,但由于党在这一期间的社会管理思想仍然没有冲破一些旧的社会管理制度和思想的束缚,导致党的社会管理思想创新程度与飞速发展的经济和日新月异的社会矛盾在总体上仍然不相匹配。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社会管理思想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社会治理”的新思想。在新问题和新思想不断涌现的背景下,以党的会议、报告、决定、决议和国家领导人的专著等文献资料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社会管理理念、主体、方式和制度建设四个方面,系统地研究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管理创新思想的变迁历程,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对于解决当前社会问题,提升我国的社会治理能力和科学化水平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1 导论 9-16 1.1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9-10 1.2 研究的现状 10-11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4 1.3.1 社会建设 11-12 1.3.2 社会管理 12-13 1.3.3 社会管理创新 13 1.3.4 社会治理 13-14 1.4 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6 1.4.1 研究思路 14-15 1.4.2 研究方法 15-16 2 社会管理创新思想的理论基础 16-20 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管理思想 16-17 2.2 苏联的主要社会管理思想 17 2.3 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社会管理思想 17-18 2.4 十六大以前中国的主要社会管理思想 18-20 3 社会管理创新思想提出的现实基础 20-26 3.1 转型期我国社会凸现的新问题 20-22 3.1.1 社会成果分配不公 20-21 3.1.2 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 21 3.1.3 流动人口利益诉求多样化 21-22 3.1.4 网络社会“爆炸式”发展 22 3.2 传统社会管理思想存在的问题 22-26 3.2.1 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 22-23 3.2.2 重政府管制轻社会协作 23-24 3.2.3 重回避矛盾轻沟通疏导 24 3.2.4 重短期效益轻制度建设 24-26 4 社会管理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26-36 4.1 社会管理理念创新思想 26-28 4.1.1 提升社会管理创新思想的重要地位 26-27 4.1.2 强化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思想理念 27-28 4.2 社会管理主体创新思想 28-31 4.2.1 坚持和保障党委领导,统筹社会管理全局 28-29 4.2.2 规范和限定政府权责,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29 4.2.3 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提升社会管理凝聚力 29-30 4.2.4 增进和支持公众参与,减少社会矛盾和对抗 30-31 4.3 社会管理方式创新思想 31-33 4.3.1 强化社会沟通与协商 31 4.3.2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1-32 4.3.3 完善网络社会管理 32-33 4.4 社会管理制度创新思想 33-36 4.4.1 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 33 4.4.2 健全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机制 33-34 4.4.3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机制 34 4.4.4 完善干部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34-36 5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社会管理创新思想的发展 36-43 5.1 社会管理问题仍然突出 36-37 5.2 社会治理思想的提出 37-38 5.3 社会治理问题的几点思考 38-43 5.3.1 加强法治建设,提升依法治理水平 38-39 5.3.2 发展社会组织,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 39-40 5.3.3 改革户籍制度,促进流动人口治理 40-41 5.3.4 改革养老“双轨制”,推进社会保障治理 41 5.3.5 改革信访制度,完善社会矛盾治理 41-43 结语 43-44 参考文献 44-47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47-48 致谢 48-49
|
相似论文
- 福建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研究(1949-1976),D665
- 哲学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D25
-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D61
-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D25
-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D262.11
- 非政府组织社会救助管理研究,D632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研究,D61
-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启示,F301
- 政府治理视角下的新社会组织研究,D632.9
- 郭沫若与中国共产党(1919-1958),D239
-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研究,D25
- 基于绩效评价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研究,F299.2
- 我国民间组织法律规制研究,D922.182.1
- 社区民间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D669.3
-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性事件研究,D631.4
- 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行政审判之功能定位,D922.1
- 我国网络执政实践面临的挑战与可能的突破,D630
- 我国出口食品安全的合作管理模式研究,F752.62;F203
- 上海市社区矫正工作中非政府组织作用的研究,D632.9
- 我国慈善税收制度与慈善事业发展的关系研究,F812.42
-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机制研究,D630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共产党 > 党的建设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