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作 者: 郭雄雄
导 师: 何继龄
学 校: 西北师范大学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朱熹 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号: D0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朱熹是宋明“理学”之集大成者,也是儒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其完整而系统的理学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对这位理学大师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探究他的道德教育在个体品德培育过程中的作用,挖掘其道德教育的成功之处,吸收和借鉴其有益成分,对于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教育体系,并借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很有价值的研究工作。本论文围绕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特定背景,比较全面的梳理了朱熹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归纳了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提炼了其道德教育的精华之处,进而总结了其道德教育思想对改进和创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特定背景。本文认为特定的社会背景是文化思想产生的基石,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南宋时期特定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本部分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朱熹所进行书院教育活动的角度出发,阐释了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得以形成的现实基础。第二部分详细的梳理了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本部分从哲学和人性论的角度分析了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的理论基础,把朱熹道德教育的目标按照所要达到程度的不同划分为“明人伦”的基本目标和“圣贤”的总目标。并根据朱熹道德教育“分年”思想,确定了“小学”和“大学”不同阶段的道德教育内容。归纳出了朱熹道德教育中遵循的循序渐进、引导与防禁并重、知行结合的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主要归纳了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明志为道德教育的目标,启发学生“致思”;以认知为道德教育的起点,提倡“躬行践履”;以课程为道德教育的载体,实行“分层”传授;以客观性为道德教育的标准,强化评估机制;以环境育人为道德教育的补充,优化育人环境。第四部分对朱熹道德教育思想作了简要的评析,重新审视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借鉴朱熹道德教育中关于道德教育的目标、针对性、层次性和连续性、以及对环境育人的重视等优秀之处,创新和改进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全文目录


摘要  8-9
Abstract  9-11
导论  11-20
  一、 研究的缘起  11-12
  二、 研究的意义  12
    (一) 理论意义  12
    (二) 现实意义  12
  三、 文献综述  12-18
    (一) 古代学者对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  12-13
    (二) 当代学者对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  13-16
    (三) 国外学者对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  16-17
    (四) 本文的基本观点  17-18
  四、 研究方法  18
    (一) 文献研究法  18
    (二) 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  18
    (三) 引申法  18
  五、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8-20
    (一) 研究重点  18-19
    (二) 研究难点  19
    (三) 创新之处  19-20
第一章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条件  20-28
  一、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经济条件  20-22
    (一) 经济重心南移,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20-22
    (二) 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发展  22
  二、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政治条件  22-24
    (一) “外患内忧”的政局  23
    (二) “近习”干政的政风  23-24
  三、 朱熹道德教育形成的文化条件  24-25
    (一) 尊文崇儒  24-25
    (二) 三教归儒  25
  四、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现实条件—书院教学活动  25-28
第二章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  28-40
  一、 朱熹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28-31
    (一) “理一分殊”——朱熹道德教育的哲学基础  28-30
    (二) “人性论”——朱熹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  30-31
  二、 朱熹道德教育的目标  31-33
    (一) “明人伦”—朱熹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  31-32
    (二) “圣贤”—朱熹道德教育的总目标  32-33
  三、 朱熹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33-36
    (一) 小学阶段道德教育的内容—“教事”  34-35
    (二) 大学阶段道德教育的内容—“教理”  35-36
  四、 朱熹道德教育的原则  36-40
    (一) 循序渐进  36-38
    (二) 引导与防禁结合  38
    (三) 知行结合  38-40
第三章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40-53
  一、 以“明志”为目标,启发学生“致思”  40-43
    (一) “明志”——朱熹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  40-42
    (二) “致思”——朱熹道德教育的自觉唤醒  42-43
  二、 以认知为起点,提倡躬行践履  43-45
    (一) 知先行后  43-44
    (二) 行重知轻  44-45
  三、 以课程为载体,实行“分层”传授  45-48
    (一) 家庭道德教育的课程设置  45-46
    (二) 书院道德教育的课程设置  46-48
  四、 以客观性为标准,强化评估机制  48-49
    (一) 他评法  48-49
    (二) 自评法  49
  五、 以环境育人为补充,优化育人环境  49-53
    (一) 择址上注重自然环境的淡雅优美  50
    (二) 布局上体现了守礼传道的追求  50-51
    (三) 装饰上营造“文以载道”的人文环境  51-53
第四章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53-63
  一、 坚持德育为先,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的  53-54
  二、 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54-56
  三、 注重知行结合,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56-58
  四、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58-60
  五、 着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倡导环境育人  60-63
结束语  63-64
参考文献  64-68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8-69
致谢  69

相似论文

  1. 《诗经》文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I207.22
  2.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3.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4. “网络红人”现象及其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G41
  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研究,G641
  6. 道德榜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研究,G641
  7.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研究,G647.38
  8. 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研究,G711
  9. 新时期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D267.6
  10. 税务系统反腐倡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F812.42
  11. 交往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G641
  12. 建立虚拟班级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G641
  13. 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G641
  14. 以团队训练为载体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711
  15. 江泽民职业道德思想与医药类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G711
  16. 传播学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实效性研究,D64
  17. 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1
  18.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G641
  19. 激励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G641
  20. 孔子中庸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审视,B222.2
  21. 朱熹《<中庸>章句》研究,B244.7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政治理论 > 政治学史、政治思想史 > 中国政治思想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