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延安时期的翻译活动及其影响研究

作 者: 袁西玲
导 师: 张健
学 校: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延安时期 翻译活动 翻译宣传 翻译政治 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伦理
分类号: H05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3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国内现有的延安学研究对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关照缺乏,致使目前的研究成果不能完全涵盖和反映延安时期社会文化的全貌。从翻译角度而言,国内众多的翻译史研究成果对延安时期的翻译活动也鲜有提及,致使延安时期的翻译命题成为中国翻译史研究中一个缺失的环节。本论文以延安时期翻译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采用翻译史研究常规的描述性、社会性和“翻译考古”的方法,以翻译政治、翻译生态学、翻译伦理三大理论为支撑,从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社会需求问题入手,宏观考察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社会历史语境、翻译活动的整体特征、影响与学术意义;并对此时期的翻译现象、翻译类型,翻译机构、译者群体与翻译作品从翻译对于国际话语权、宣传与外交的作用进行历史的评价与跨文化解释,归纳这些翻译活动起到的社会功能与发挥的历史作用。论文指出研究延安时期翻译专题史对中国翻译史研究的意义。延安时期的翻译活动对新中国的对外编译局、外交部门、高等外语学校的发展都奠定了基础,是中国翻译史研究、口译史研究、应用翻译研究不可忽视的对象。论文强调延安时期的翻译者们作为历史见证者和文化创造者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性;指出延安时期翻译实践的时代特征,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翻译政治学和社会学特征与意义;论文最后以史为鉴,提出了延安时期翻译活动对当前中国外宣翻译的借鉴意义。论文对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社会性、政治性、跨文化性进行综合考察与深入分析,并以意识形态建设、文化建设、外交的大视野,观照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政策、困境与成就,指出延安时期的翻译活动对中国应用翻译研究的特殊贡献。延安时期的马列著作翻译、外电国际新闻翻译、对外英语广播和外宣文稿翻译、国际友人采访的口译翻译活动、战地军事翻译等活动都具有显著的战争时代视域下的应用翻译特征,不仅在内宣上成为延安时期马列思想与国外文化输入的主流渠道,在外宣传播上也促进了当时延安与国际世界的交流,还对塑造与提升延安的国际化形象以及形成积极正面的舆论宣传起到推动作用。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经验对当前国际化语境下做好中国形象与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全文目录


致谢  5-6
摘要  6-7
Abstract  7-9
目录  9-12
第一章 绪论  12-26
  1.1 问题的提出  12-16
    1.1.1 “延安时期”的界定  13-15
    1.1.2 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研究现状  15-16
  1.2 研究问题与主要内容  16-18
  1.3 研究方法与目的  18-20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意义  20-26
    1.4.1 对翻译史学研究的意义  21-22
    1.4.2 对延安学研究的意义  22-26
第二章 文献述评  26-45
  2.1 翻译史研究方法与成果  26-39
    2.1.1 国外翻译史研究  28-30
    2.1.2 国内翻译史研究  30-39
  2.2 翻译史的研究维度  39-45
    2.2.1 翻译活动与政治权力  40-41
    2.2.2 翻译活动与翻译生态环境  41-42
    2.2.3 翻译活动与翻译伦理  42-45
第三章 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生成语境  45-74
  3.1 延安马列理论学习的需要  45-52
    3.1.1 延安马列著作翻译机构  46-49
    3.1.2 马列著作翻译政策  49-52
  3.2 延安了解世界的需要  52-55
  3.3 世界了解延安的需要  55-63
    3.3.1 延安的外事与外交活动  55-59
    3.3.2 外事外交翻译机构  59-63
  3.4 延安的外宣需求  63-67
    3.4.1 延安时期的外宣政策  63-64
    3.4.2 延安时期的外宣机构  64-67
  3.5 翻译人才的需求  67-71
    3.5.1 军事翻译人才的需求  67-68
    3.5.2 外事翻译人才的需求  68-71
  3.6 延安时期的翻译生态环境  71-74
    3.6.1 国际、国内的翻译生态环境  71-72
    3.6.2 边区的翻译生态环境  72-74
第四章 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译者主体  74-126
  4.1 延安时期的翻译者群像  75-113
    4.1.1 翻译群体的构成  77-108
    4.1.2 翻译群体的整体特征  108-111
    4.1.3 翻译群体的翻译伦理  111-113
  4.2 译者主体的认可  113-122
    4.2.1 译者主体的边区认可  114-116
    4.2.2 译者主体的社会认可  116-122
  4.3 译者主体的历史作用  122-126
第五章 延安时期的翻译人才培养  126-149
  5.1 翻译人才培养的语种类型  127-138
    5.1.1 日语军事翻译人才培养  127-130
    5.1.2 俄语军事翻译人才培养  130-135
    5.1.3 英语外事翻译人才培养  135-138
  5.2 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与成效  138-145
    5.2.1 应用型人材培养模式  138-140
    5.2.2 翻译培养的成效  140-142
    5.2.3 延安时期翻译培养的局限  142-145
  5.3 延安翻译人才培养与新中国的外语教育  145-149
    5.3.1 对新中国外语高校发展的影响  145-147
    5.3.2 对新中国外语高校教学模式的影响  147-149
第六章 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翻译产品  149-185
  6.1 内宣翻译产品  150-172
    6.1.1 马列经典译著  150-160
    6.1.2 《解放日报》和《新华日报》的翻译文章  160-172
  6.2 外宣翻译产品  172-180
    6.2.1 日文翻译宣传品  173-175
    6.2.2 外宣刊物  175-178
    6.2.3 对外广播稿翻译  178-180
  6.3 延安时期翻译产品的宣传价值  180-185
第七章 结语  185-201
  7.1 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特质  185-190
    7.1.1 政治特质  186-188
    7.1.2 宣传特质  188
    7.1.3 生态化特质  188-189
    7.1.4 军事口译特质  189-190
  7.2 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研究的学术价值  190-194
    7.2.1 延安时期翻译专题史  190-191
    7.2.2 延安时期翻译活动与我国应用翻译研究  191-194
  7.3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后续研究的可能性  194-197
  7.4 延安时期翻译活动的启示  197-201
参考文献  201-208
附录  208-217
  1. 对论文选题的说明  208-210
  2. 毛泽东在陕北会见国际友人活动目录  210-214
  3. 延安出版的马列著作和译著  214-216
  4. 《新华周刊》注册表与查封训令  216-217

相似论文

  1.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D231
  2. 论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D231
  3. 全球化背景下的求异翻译伦理研究,H059
  4.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B27
  5. 奥巴马演说词汉译中的有意误译研究,H315.9
  6. 翻译生态环境下戏剧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I046
  7. 延安时期党在运动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D231
  8.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改造问题研究,D231
  9. 民族魂:延安时期的毛泽东精神研究,A841
  10. 论复译的翻译伦理学视角,H059
  11. 辜鸿铭译《论语》的生态翻译学研究,H315.9
  12. 适应与选择,H315.9
  13. 中国典籍的顺向翻译对译者文化身份的影响,H315.9
  14.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三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H315.9
  15. 延安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231
  16. 翻译伦理学视域下的归化异化应用研究,H315.9
  17. 翻译伦理研究与话剧英译,H315.9
  18. 从严复译著《社会通诠》看翻译的政治性,H315.9
  19. 从切斯特曼翻译伦理模式解读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I046
  20. 从宣传效果角度谈广告文本的翻译策略,H059
  21. 从文化缺失和语义缺失角度研究汉译英政治翻译的翻译对策,H315.9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语言学 > 翻译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