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RANKL/RANK/OPG轴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及健骨颗粒干预研究

作 者: 黄云梅
导 师: 林燕萍
学 校: 福建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骨伤科学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健骨颗粒 RANKL/RANK/OPG 破骨细胞 大鼠
分类号: R25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1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一、目的:阐明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与RANKL/RANK/OPG系统的关系,以及健骨颗粒干预对该系统及破骨细胞RANK信号通路关键节点的调节作用,从破骨细胞的分化和功能调节的角度揭示健骨颗粒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二、方法:1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OPG/RANKL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健骨颗粒的干预作用。1.1动物实验:6月龄雌性SD大鼠16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去卵巢模型组、去卵巢+雌激素组和去卵巢+健骨颗粒组各40只。各组行双侧卵巢结扎切除术,假手术组除未行卵巢结扎切除外,其余步骤同模型组。术后3天健骨颗粒组给予健骨颗粒2g·kg-1·d-,雌二醇组给予17β--雌二醇100μg·kg-1·d-1,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以生理盐水灌胃。术后2、6、12、24周每组分别处死10只,取血清、股骨、胫骨和腰椎骨备用。1.2指标检测:双能X射线检测骨密度;三点弯曲法行股骨生物力学检测;胫骨上段制作石蜡切片,MASSON染色和TRAP染色后进行形态学分析骨小梁面积和破骨细胞量;ELISA检测血清中的TRAP、BALP、OC、RANKL和OPG含量;腰椎骨分别提取组织RNA和蛋白,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RANKL/OPG的m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RANKL/OPG蛋白的表达。2健骨颗粒对破骨细胞分化和RANK信号通路的影响2.1含药血清制备:取3月龄雄性SD大鼠20只,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各10只,中药组给予健骨颗粒2g·kg-1·d-1,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2m1·d-,连续灌胃7天,于最后一次灌胃后1h腹主动脉无菌取血,凝固后离心取血清备用。2.2细胞培养和指标检测:破骨细胞前体细胞株RAW264.7分为阴性对照组、空白血清组和含药血清组。阴性对照组不加RANKL,空白血清组和含药血清组在50ng/ml RANKL诱导下,分别加入10%空白血清和健骨颗粒含药血清培养。干预6天后行TRAP染色,观察计算破骨细胞分化情况;干预24、48、96小时后分别提取细胞RNA蛋白,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RANK信号通路受体、TRAF6、NF-κB(P50和P52亚基)、c-Fos和NFATcl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三、结果:1去卵巢术后12周模型组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骨密度和骨生物力学指标持续下降,造模成功。去卵巢术后2-12周模型组破骨细胞增加,血清TRAP和血清BALP, OC等骨重建指标均明显升高,补充雌激素可逆转去卵巢导致的骨密度和骨生物力学指标下降,以及骨重建指标变化。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术后2周骨RANKL表达升高而血清RANKL下降,术后6-24周与假手术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别。术后2周模型组骨组织OPG明显下降,随后逐渐升高,但与同期假手术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骨OPG始终较低;血清OPG在术后6-12周明显低于假手术组。补充雌激素可缓解去卵巢后骨组织和血清RANKL/OPG的变化。相关性分析表明骨RANKL与破骨细胞骨吸收呈正相关,但与血清RANKL无相关性;骨OPG与骨重建指标负相关,与血清OPG表达水平呈正相关。2健骨颗粒干预可明显增加去卵巢大鼠的骨密度,提高骨生物力学性能,降低去卵巢大鼠骨组织破骨细胞量和血清TRAP、BALP和0C等骨重建指标表达。健骨颗粒可降低去卵巢大鼠骨组织RANKL的表达,提高去卵巢大鼠骨组织和血清OPG的表达。3RANKL刺激增加破骨前体细胞RANK受体及其信号通路下游转录因子NF-κB (P50)、c-Fos和NFATcl的mRNA和蛋白表达,从而诱导破骨细胞分化。健骨颗粒含药血清能抑制RANKL诱导的体外破骨细胞分化,降低RANK通路受体、c-Fos、NFATcl的mRNA和蛋白表达,但对NF-KB和TRAF6的表达无明显作用。四、结论:1RANKL和OPG表达水平均随大鼠去卵巢术后时间呈动态非线性变化。血清OPG水平可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预测和防治疗效观察的参考指标。2健骨颗粒能缓解去卵巢后骨组织RANKL和OPG表达的异常变化,降低骨重建水平,达到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目的。3健骨颗粒可通过下调RANK受体及其信号通路下游转录因子c-Fos和NFATcl的表达,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降低骨吸收水平,从而防治骨质疏松症。

全文目录


中英文縮略词表  6-7
中文摘要  7-9
Abstract  9-12
前言  12-15
第一部分 去卵巢大鼠RANKL/OPG的动态变化及健骨颗粒的干预作用  15-34
  1 研究目的  15
  2 实验材料  15-16
    2.1 实验药物  15
    2.2 实验动物  15
    2.3 实验材料和试剂  15-16
    2.4 主要实验仪器  16
  3 实验方法  16-20
    3.1 动物实验  16-17
    3.2 骨密度测定  17
    3.3 骨生物力学检测  17
    3.4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指标测定  17
    3.5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BALP、OC、TRAP、RANKL和OPG含量  17-18
    3.6 荧光实时定量RT-PCR检测骨组织RANKL和OPG的表达  18-19
    3.7 Western Blot检测骨组织RANKL和OPG的表达  19-20
    3.8 统计学处理分析  20
  4 实验结果  20-29
    4.1 骨密度变化  20-21
    4.2 骨生物力学变化  21
    4.3 骨形态学变化  21-24
    4.4 血清骨重建指标的变化  24-25
    4.5 骨组织RANKL/OPG表达的变化  25-28
    4.6 血清RANKL/OPG表达的变化  28
    4.7 RANKL/OPG与骨重建指标的相关性  28-29
  5 讨论  29-33
  6 小结  33-34
第二部分 健骨颗粒对破骨细胞RANK信号通路的影响  34-51
  1 研究目的  34
  2 实验材料  34-35
    2.1 实验药物  34
    2.2 实验动物  34
    2.3 实验材料和试剂  34-35
    2.4 主要实验仪器  35
  3 实验方法  35-39
    3.1 含药血清制备  35
    3.2 破骨细胞培养与鉴定  35-36
    3.3 健骨颗粒含药血清干预实验  36
    3.4 荧光实时定量RT-PCR检测RANK及下游通路关键节点的变化  36-38
    3.5 Western Blot检测RANK及下游信号通路关键节点的变化  38-39
    3.6 统计学处理分析  39
  4 实验结果  39-47
    4.1 RANKL诱导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  39-40
    4.2 梯度浓度含药血清干预破骨细胞分化  40-42
    4.3 RANK受体及下游通路信号分子表达变化  42-47
  5 讨论  47-50
  6 小结  50-51
结论  51-52
参考文献  52-56
致谢  56-57
文献综述  57-63
  参考文献  61-63
作者简历  63-64

相似论文

  1. 丙酮酸肌酸对大鼠蛋白质代谢的影响,S865.12
  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预移植1周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的修复作用,R542.22
  3. 甘草酸二铵脂质配位体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部分机制研究,R575.5
  4. 穴位埋线对哮喘模型大鼠IL-4等影响的实验研究,R245
  5. NF-κB与IL-6在大鼠极限门静脉结扎模型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R657.3
  6. 大鼠再生肝脏细胞周期的研究,Q253
  7. 抗痛风胶囊对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R259
  8. 大鼠丘脑背外侧核5-羟色胺和5-羟色胺2A受体的表达,R338
  9. 大鼠肝癌演进中三种生化因子及相关药物干预的研究,R735.7
  10.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功能研究,R329
  11. 普伐他汀钠对兔股骨头坏死中破骨细胞数量影响的实验研究,R681.8
  12. 淋巴器官中的树突状细胞在神经—免疫通路中的作用,R392
  13. 高蛋白喂养对宫内发育迟缓大鼠脑发育影响的实验研究,R714.5
  14. PAF-R拮抗剂(TMP)对去卵巢大鼠骨质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R965
  15. 多角体蛋白融合的OPG在大肠杆菌和家蚕细胞中的表达与活性测定,Q78
  16. FADD基因沉默对帕金森病凋亡机制影响的研究,R742.5
  17. 胡黄连苷Ⅱ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抗氧化作用,R285.5
  18. 固本颗粒对COPD模型大鼠肺组织中MMP-9及TIMP-1影响的实验研究,R285.5
  19. 鲤鱼赤小豆汤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AQP2和AQP3表达的影响,R285.5
  20. 高尿酸血症对OLETF及LETO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ki-67及URAT1表达的影响,R589.7
  21. 针刺预处理对老年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R245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内科 > 现代医学内科疾病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