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亳菊资源与种苗繁育及品质分析的研究

作 者: 王霏
导 师: 董玲
学 校: 安徽农业大学
专 业: 园艺
关键词: 亳菊 组织培养 加工方法 品质分析
分类号: S567.23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试验开展了亳菊种质资源的搜集与鉴定、亳菊组培快繁体系建立、亳菊田间生长试验、亳菊加工方法研究、亳菊组培苗与常规苗品质对比试验、四大药菊品质对比试验。结果如下:1.种质资源的搜集与鉴定搜集的资源定植于安徽亳州谯城区谯东镇亳州中药材研发中心示范园区,经全生长期植株形态、性状观察并鉴定,与中国植物志所描述的亳菊性状相吻合,为安徽道地药材亳菊的正品。2.亳菊组培快繁体系建立以亳菊茎尖为外植体,初代诱导分化培养的最适宜培养基为MS+6-BA0.5mg/L+NAA0.1mg/L,该配方丛生芽分化率为92%,芽苗壮,无愈伤组织。增殖培养采用茎段剪切的方式进行繁殖,转接周期20d。结果表明,随着6-BA浓度的增加,亳菊试管苗长高逐渐变缓,颜色逐渐加深,长势无明显差别,选择无激素添加MS培养基为增殖培养基。亳菊试管苗生根较易。结果表明,1/2MS+IBA0.3mg/L为亳菊组培苗生根最佳培养基配方。试管苗转接5d即生根,平均生根11条,且根系发达,长势强。亳菊组培苗炼苗3-5d后移栽。结果表明,土∶泥炭∶珍珠岩(1∶1∶1)是亳菊组培苗移栽的最佳基质。小苗成活率为100%,长势最好。3.亳菊田间生长情况根据研究结果表明,组培一代苗与组培二代苗成活率为100%;组培二代苗生长势最优,组培一代苗次之;组培二代苗产量最高,与CK有显著性差异,增产55.83%,组培一代苗次之,与CK无显著性差异,增产28.05%;组培一代苗与组培二代苗的百花重较CK分别提高43.83%、30.53%;折干率分别降低12.79%、12.37%;亳菊组培一代苗与组培二代苗的叶色深,叶裂深,叶片大,病虫害程度较轻,CK叶色浅,叶片小,存在较多花叶、黄化叶等畸形叶。组培一代苗与组培二代苗的枯萎病指数较CK分别降低48.2%、42.9%,斑枯病指数分别降低53.8%、44.6%,病毒病指数分别降低66.7%、33.3%,蚜虫指数分别降低42.1%、35.7%,菊花瘿蚊指数分别降低57.1%、42.9%。4.亳菊加工方法研究对亳菊加工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阴干亳菊中绿原酸、木犀草苷、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最高,分别为0.58%、0.08%、2.64%。不同烘干温度亳菊的木犀草苷含量均达不到药典规定,微波杀青烘干和蒸汽杀青烘干亳菊的三种有效成分含量均达不到药典规定。5.亳菊组培苗与常规苗品质对比试验根据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菊花有效成分测定指标规定,采用HPLC方法测定亳菊组培一代苗、组培二代苗与CK中绿原酸、木犀草苷、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结果表明,组培一代苗与组培二代苗的三种有效成份含量相似;组培一代苗与CK相比,三种有效成份分别高54.84%、100%、34.46%;组培二代苗与CK相比,三种有效成份分别高64.51%、200%、51.41%。亳菊中绿原酸和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最高,而木犀草苷含量较少。6.四大药菊品质对比试验采用HPLC方法测定四大药菊中三种有效成分含量。结果表明,亳菊中绿原酸和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较贡菊分别高24.44%、138.80%,较杭白菊分别高47.37%、60.12%,较滁菊分别高24.44%、174.26%。亳菊中木犀草苷含量较贡菊低287.50%,较杭白菊低262.50%,较滁菊低12.50%。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1 文献综述  10-16
  1.1 亳菊简介  10
  1.2 菊花研究现状  10-13
    1.2.1 菊花组织培养研究  10-11
    1.2.2 菊花化学成分研究  11-13
  1.3 亳菊研究现状  13-14
    1.3.1 亳菊组织培养研究  13-14
    1.3.2 亳菊其它方面研究  14
  1.4 不同药菊比较研究进展  14-16
2 引言  16-18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2.2 研究内容  16-18
3 材料与方法  18-23
  3.1 材料  18
    3.1.1 材料与试剂  18
    3.1.2 仪器与设备  18
  3.2 试验方法  18-23
    3.2.1 亳菊资源搜集与单株筛选  18
    3.2.2 亳菊组织培养与种苗快速繁育  18-20
    3.2.3 组织培养亳菊的田间生产试验  20-21
    3.2.4 亳菊质量分析  21-23
4 结果与分析  23-34
  4.1 亳菊资源搜集与单株筛选  23-24
    4.1.1 亳菊资源搜集鉴定  23
    4.1.2 亳菊单株筛选  23-24
  4.2 亳菊组织培养与种苗快速繁育  24-25
    4.2.1 初代诱导分化培养基  24
    4.2.2 增殖培养培养基  24-25
    4.2.3 诱导生根培养基  25
    4.2.4 炼苗移栽  25
  4.3 亳菊的田间生产试验  25-30
    4.3.1 生育期  25-26
    4.3.2 植株性状  26
    4.3.3 产量  26
    4.3.4 抗病虫性  26-30
  4.4 品质分析  30-34
    4.4.1 HPLC 法  30-31
    4.4.2 不同打粉粒数对亳菊有效成分的影响  31-32
    4.4.3 不同加工方法对亳菊有效成分的影响  32
    4.4.4 不同亳菊处理的有效成分测定  32-33
    4.4.5 四大药菊有效成分含量比较  33-34
5 讨论  34-35
  5.1 亳菊在药用菊花中的地位  34
  5.2 亳菊组培苗用途  34
  5.3 亳菊品质分析  34-35
6 结论  35-37
  6.1 亳菊种质资源的搜集与鉴定  35
  6.2 亳菊组织培养无性系建立  35
  6.3 亳菊田间生长试验  35
  6.4 亳菊加工方法研究  35
  6.5 亳菊品质试验  35-37
参考文献  37-42
附录  42-45
致谢  45-46
个人简介  46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6

相似论文

  1. 光调控对花烛组织培养及试管苗光合特性的影响,S682.14
  2. 能源植物绿玉树快速繁殖研究,Q949.93
  3. 蝴蝶兰新品种‘恒巨双龙’花梗离体培养技术的研究,S682.31
  4. 齿果酸模主要营养成分分析及营养特性评价,TS255.7
  5. 豆梨组织培养过程中玻璃化形成机制及其恢复技术研究,S661.2
  6. 高效节能组培系统的研发及在园林植物组培中的应用,S688
  7. 大豆花叶病毒保存方法及安徽省大豆主产区SMV株系动态变化的研究,S435.651
  8. 高丛蓝莓组培体系及种子萌发率的建模研究,S663.9
  9. 光环境调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Q945
  10. 滨梅繁殖技术初步研究,S685.99
  11. 低能N~+离子注入诱变的凤仙花突变体组织培养及其诱变机制分析,S681.1
  12. 地被植物勋章菊在苏州地区的引种及应用研究,S688.4
  13. 西红花花柱离体培养技术及培养物特征特性的研究,S567.239
  14. 君子兰组织培养技术研究,S682.13
  15. 浒苔的生长发育和再生研究,S917.3
  16. 暗紫贝母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的研究,S567.231
  17. 独一味[Lamiophlomisrotata (Benth.)Kudo]的离体繁育及形态建成研究,S567.239
  18. 菊花江蓠(Gracilaria lichevoides)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及其营养体低温保种技术初步研究,S968.434
  19. 侵染萝卜的dsRNA病毒研究,S436.31
  20. 水半夏组织培养、光合特性和miRNA研究,S567.239
  21. 红掌(Anthurium andraeanum)阿拉巴马品种的组织培养研究,S682.14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经济作物 > 药用作物 > 草本 > 多年生 > 其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