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饮用水处理工艺中微囊藻毒素污染调控技术的优化研究

作 者: 孙凤
导 师: 裴海燕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环境工程
关键词: 蓝藻水华 微囊藻毒素 饮用水处理 污染调控 技术优化
分类号: TU991.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7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蓝藻水华引发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 MCs)次生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MCs是水华藻类的次生代谢产物,属于环状多肽,细胞死亡或解体后大量释放到水体中,危害水质安全。MCs具有极高的细胞选择性和专一生物毒性,机体摄入后可经多种途径转移到肝脏等靶器官。毒素暴露后,肝细胞的氧化应激水平显著提高,同时伴生有DNA损伤、细胞骨架破坏、细胞凋亡现象。鉴于MCs对水环境安全及人类健康的危害,控制水体蓝藻水华和MCs浓度水平,确保饮用水安全供给已经成为科学工作者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原水除藻(物理、化学、生物方式)、化学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活性炭吸附、生物降解等工艺陆续应用于MCs的调控并且获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由于技术限制和认识不足,上述各类工艺尚难以从根本上调控MCs的产生、释放和毒性风险问题,仍然需要对受MCs污染的原水层层设防,逐级调控。本论文从蓝藻细胞低破损去除、含藻给水污泥减量化处理、MCs消毒副产物鉴定与毒性评价方面,优化了受蓝藻水华污染饮用水的处理工艺,为MCs的有效调控提供新的技术支持。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论文第一章阐述了微囊藻毒素的理化特性、生成机制与污染现状;归纳了微囊藻毒素典型的生物毒性、作用机制、水质标准与检测方法;详细介绍了针对营养物质、针对水源地藻细胞/MCs和针对给水常规/深度处理中MCs调控策略与工艺进展。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蓝藻细胞低破损去除、含藻给水污泥减量化处理、MCs消毒副产物鉴定与毒性评价研究的饮用水微囊藻毒素污染调控技术。论文第二章针对混凝沉淀工艺过程中蓝藻细胞的破损与胞内毒素释放问题,通过模拟混凝沉淀工艺,评价了混凝药剂和工艺运行条件(搅拌速度、时间、静沉时间等)对蓝藻细胞及其代谢产物的去除效果,在此基础上考察蓝藻细胞代谢产物的释放规律,阐明蓝藻细胞的破损机理;并对混凝剂剂量、搅拌操作及絮体堆积时间等条件进行了优化。在优化后的混凝条件下(对AlCl3而言最优条件为15mg/L,快搅250r/min、1min,慢搅20r/min、20min;对PACl而言最优条件为4mg/L,快搅150r/min、2min,慢搅40r/min、30min),几乎所有铜绿微囊藻细胞都可通过表面电中和被完整去除,混凝剂的投加和搅拌条件并没有导致MCs的额外释放。AlCl3混凝絮体中,藻细胞表面能够形成一种有效保护层,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藻细胞的溶解。与AlCl3不同,PACl能够打破藻细胞外的保护层,显著加剧藻细胞的破损,使其在絮体堆置2天后即发生溶解。本研究不仅对传统饮用水混凝沉淀处理工艺中有效去除藻细胞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沉淀污泥处理过程中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二次污染防治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第三章在混凝沉淀净化处理含藻原水工艺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含藻给水污泥真空过滤脱水过程中机械作用和理化作用对蓝藻细胞稳定性与MCs释放特性的影响。基于不同操作条件下过滤效率(过滤时间、平均滤速)、滤液浊度、MCs浓度的变化,明确了机械作用和理化作用对藻细胞完整性的具体影响,并据此对过滤操作条件进行优化。研究发现载样量对污泥脱水特性影响显著,污泥在过滤介质表面逐渐堆积,不仅降低滤速且对藻细胞具有明显的挤压破坏,实际操作中应避免污泥层的形成,以提高滤速同时减少MCs释放。含藻给水污泥过滤脱水时应选择亲水性过滤介质,在保证较高过滤效率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介质孔度。尽管正压过滤效率略有提高,却会造成絮体和藻细胞破损,从减少MCs释放的角度来讲,应选择低破坏性的真空过滤技术。在合适的推动力作用下(高真空度),含藻给水污泥过滤效率较高且未增加滤液MCs浓度和浊度,应优先选择。污泥堆存时间的延长虽有利于提高污泥脱水效率,却显著提高了滤液MCs浓度和浊度。在实际给水厂含藻给水污泥减量化处理时,应控制严苛的堆存时间(AlCl3给水污泥要求堆存时间不超过4d, PACl给水污泥要求堆存时间不超过2d)。本研究完善了对蓝藻细胞胞内MCs的归趋方式的认识,同时具体研究结果能够为实际给水厂含藻给水污泥的减量化处理和含泥水资源化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论文第四章以典型毒素MCLR和MCRR作为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调控研究的契入点,通过模拟常规氯消毒工艺条件,在实现MCs氧化去除的同时借鉴微囊藻毒素的传统制备工艺,实现MCs消毒副产物(MC-DBPs)的分离纯化,并利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质谱-质谱联用(MS/MS)等技术对MCs及MC-DBPs进行结构对比解析,进而确定主要MC-DBPs的结构特性与生成机制;同时在色谱制备的基础上利用蛋白磷酸酶抑制毒性实验建立和完善MC-DBPs环境风险的评价方法。研究表明在不同消毒模式下,MCs能够稳定消减至WHO规定的限值(1.0μg/L)以下,但同时氧化生成多种MC-DBPs。典型DBPs产物类型与分布受MCs类型和消毒剂量的影响与制约。综合分析MC-DBPs的生成机制,不难发现MC主要经历Adda共轭二烯双键加成反应和部分初级产物的脱水反应。蛋白磷酸酶PP1的毒性抑制实验均证实多数MC-DBPs的生物毒性较原毒素有明显下降,但残余的生物毒性依然不能忽视。尽管消毒处理可有效调控MCs的浓度水平,但综合考虑MC-DBPs的含量变化和潜在生物毒性,MC-DBPs对饮用水的二次污染同样值得关注。本研究建立的针对MC-DBPs毒性分析评价技术并不局限于MCLR和MCRR,依据原水中MCs的分布特征,同样适用于其它类型毒素消毒副产物毒性的评价与调控。本研究有助于综合认识MCs的危害及其调控策略和提高饮用水质量,因而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第五章对各研究部分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饮用水处理工艺中微囊藻毒素污染调控技术的优化研究”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本论文优化和改进了微囊藻毒素污染原水的常规处理工艺,为MCs的有效调控提供新的技术支持与参考。

全文目录


目录  4-6
CONTENT  6-8
摘要  8-11
ABSTRACT  11-15
符号说明  15-16
第1章 绪论  16-51
  1.1 微囊藻毒素的污染状况  16-34
    1.1.1 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污染  16-20
    1.1.2 微囊藻毒素的理化特性  20-26
    1.1.3 微囊藻毒素的环境危害  26-31
    1.1.4 微囊藻毒素水质标准与检测方法  31-34
  1.2 微囊藻毒素调控策略与处理工艺进展  34-45
    1.2.1 针对营养物质的调控策略  34-36
    1.2.2 针对水源产毒藻细胞和毒素的预处理调控策略  36-41
    1.2.3 给水常规/深度处理策略  41-45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45-51
    1.3.1 目前微囊藻毒素污染调控技术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45-48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48-49
    1.3.3 论文创新点  49-50
    1.3.4 论文的研究意义  50-51
第2章 混凝沉淀低破损去除铜绿微囊藻工艺的评估与优化研究  51-72
  2.1 氯化铝混凝沉淀低破损去除铜绿微囊藻工艺的评估与优化  52-62
    2.1.1 实验材料及方法  52-54
    2.1.2 结果与讨论  54-61
    2.1.3 小结  61-62
  2.2 聚合氯化铝混凝沉淀低破损去除铜绿微囊藻工艺的评估与优化  62-72
    2.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62-64
    2.2.2 结果与讨论  64-70
    2.2.3 小结  70-72
第3章 含藻给水污泥脱水减量化过程微囊藻毒素释放特性评价与调控研究  72-97
  3.1 含藻氯化铝给水污泥脱水减量化过程微囊藻毒素释放特性评价与调控  72-84
    3.1.1 实验材料及方法  73-74
    3.1.2 结果与讨论  74-83
    3.1.3 小结  83-84
  3.2 含藻聚合氯化铝给水污泥脱水减量化过程微囊藻毒素释放特性评价与调控  84-97
    3.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84-86
    3.2.2 结果与讨论  86-96
    3.2.3 小结  96-97
第4章 微囊藻毒素消毒副产物生成机制及其生物毒性评价与调控研究  97-118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98-102
    4.1.1 实验材料  98-99
    4.1.2 混凝实验  99
    4.1.3 消毒实验  99
    4.1.4 MCs和MC-DBPs分析  99-101
    4.1.5 MC-DBPs的制备纯化  101
    4.1.6 MC-DBPs蛋白磷酸酶活性抑制分析  101-102
  4.2 结果与讨论  102-116
    4.2.1 氯消毒过程中MCs的消减效果  102-104
    4.2.2 消毒处理水样的生物毒性评价  104-106
    4.2.3 MC-DBPs鉴定与生物毒性评价  106-115
    4.2.4 基于CT值消毒调控微囊藻毒素污染原水的实际借鉴  115-116
  4.3 结论  116-118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118-123
  5.1 主要结论  118-120
    5.1.1 混凝沉淀低破损去除铜绿微囊藻工艺的评估与优化  118
    5.1.2 含藻给水污泥脱水减量化过程微囊藻毒素释放特性评价与调控  118-119
    5.1.3 微囊藻毒素消毒副产物生成机制及其生物毒性评价与调控  119-120
  5.2 研究展望  120-123
    5.2.1 混凝沉淀低破损去除铜绿微囊藻工艺的评估与优化  120-121
    5.2.2 含藻给水污泥脱水减量化过程微囊藻毒素释放特性评价与调控  121
    5.2.3 微囊藻毒素消毒副产物生成机制及其生物毒性评价与调控  121-123
参考文献  123-138
致谢  138-139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139-163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63

相似论文

  1. 纳米管类免疫传感器用于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测定,TP212
  2. 百万吨级煤间接液化制油示范项目煤气化装置的方案研究,TQ546
  3. 高速公路环境保护技术优化研究,X322
  4. 铜锈环棱螺对富营养化水体的综合生态效应,X524
  5. 供水管网系统漏损智能化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TU991.33
  6. 超滤膜法微污染原水处理技术研究,TU991.2
  7. 典型全氟化合物在污水厂的存在及混凝去除研究,X703
  8. 微囊藻毒素对铜锈环棱螺肝组织的毒理效应,S917.3
  9. 基于环境1号卫星的蓝藻水华提取方法研究,X524
  10. 微囊藻毒素诱导SD大鼠睾丸支持细胞凋亡效应,R114
  11. CATIA逆向造型曲面优化技术研究,TP391.72
  12. 利用水螅研究巢湖蓝藻资源化过程中藻毒素含量变化,X173
  13. 蓝藻分解所释放营养盐在沉水植被区的归趋,X524
  14. 微嗜酸寡养单胞菌培养条件、解毒效能、与藤黄微球菌互作关系的研究,Q93
  15. 微囊藻毒素LR致大鼠肝细胞氧化应激对修复基因的影响,R994.6
  16. 藻胆蛋白降解的蛋白质工程研究,TQ931
  17. 基于免疫反应的高灵敏检测方法的建立,R115
  18. 采用夹点技术对玉米加工工艺换热网络优化,TK124
  19. 浸没式超滤技术用于饮用水处理的中试研究,TU991.2
  20. 强化微波辐射法制备活性氧化镁饮水氟吸附剂研究,R123
  21. 水和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方法研究,TS254.7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市政工程 > 给水工程(上水道工程) > 净水工程(给水处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