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连续流AO脱氮系统生物除磷的机理研究

作 者: 王欣
导 师: 袁林江
学 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专 业: 环境工程
关键词: 生物除磷 生物脱氮 连续流 聚磷菌 假单胞菌 PCR-DGGE
分类号: X70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传统的生物除磷机理认为,聚磷菌必须先经过厌氧释磷、摄取水中挥发性有机酸(VFAs)在胞内合成聚羟基烷酸(PHAs),然后在好氧段才能超量吸磷。当进水中缺乏VFAs,或者不存在厌氧环境,都会导致聚磷菌不能去除磷。课题组在以淀粉为唯一碳源的缺氧-好氧SBR脱氮系统发现了一种稳定的生物除磷现象,并研究了该SBR脱氮系统中微生物在生物除磷过程中胞内有机碳物质(细胞能源)如PHAs和糖原、能量物质(聚磷颗粒)和水中碳源(淀粉)变化。并在以前述同样进水的连续流AO脱氮系统中也成功实现了生物除磷,但其机理尚未解析清楚。本论文对该连续流AO脱氮系统生物除磷的机理和关键环境条件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开发新的高效生物除磷技术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有:(1)随着进水氨氮和硝氮浓度变化,系统除磷率也发生变化。当进水氨氮浓度由10mg/L提高到15mg/L时,系统的磷去除率降低。当进水硝氮<30mg/L下,随着硝氮的增加,系统对磷的去除能力不断提高。进水硝氮超过30mg/L后,系统仅反硝化脱氮,而不能聚磷。(2)温度由25℃下降至15℃,系统的除磷效果提高,反硝化效果未有明显变化,但硝化能力明显变差。(3)静态实验结果表明,在进总COD不变下,乳酸含量越高,缺氧阶段污泥积累糖原量就越高,好氧阶段糖原消耗量也就越高,除磷率越高。(4)菌群结构解析表明,污泥中以变形菌(Proteobaceria)为主,还有不少γ-proteobacteria类群。硝氮、氨氮或温度的改变均会影响系统内菌群结构变化。假单胞菌属(GenBank数据库内编号:JQ080684.1)是系统内主要的除磷菌。黄杆菌属(GenBank数据库内编号:JF523586)及Denitratisoma属(GenBank数据库内编号: HM769664)为系统内主要反硝化菌。研究认为:(1)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产生的能量减少将会导致系统的磷去除率降低。(2)在进水COD为400mg/l时,进水硝氮极限浓度为30mg/l。在此浓度以上,仅反硝化脱氮,而不能聚磷。在此浓度之下,硝氮浓度相对较高有利于生物聚磷。(3)缺氧段分解淀粉产生的乳酸越多,合成的糖原也就越多。由缺氧阶段到好氧阶段,糖原分解的越多,给聚磷菌提供的能量就越多,系统的除磷效果就越好。(4)硝氮浓度相对较高、氨氮浓度相对较低、温度较低时,有利于生物聚磷。所以在进水碳源和氮浓度上都需要一定控制,方可以实现生物除磷,其除磷效率稳定可达70%左右。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1 绪论  10-21
  1.1 水环境问题  10-11
    1.1.1 水资源现状  10
    1.1.2 水体富营养化  10-11
  1.2 污水中磷的去除  11-18
    1.2.1 除磷方法分类  11
    1.2.2 生物除磷  11-14
    1.2.3 生物除磷工艺  14-17
    1.2.4 生物除磷工艺的问题  17-18
  1.3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8-20
    1.3.1 课题的提出  18-20
    1.3.2 课题的研究意义  20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0-21
2 材料与方法  21-26
  2.1 试验装置  21
  2.2 试验废水  21-22
  2.3 分析方法  22-26
    2.3.1 水质分析方法  22
    2.3.2 污泥中糖原的测定  22
    2.3.3 污泥中 PHAs 的测定  22-23
    2.3.4 乳酸的测定方法  23
    2.3.5 活性污泥菌群结构分析  23-24
    2.3.6 菌群 DGGE 图谱解析  24-26
3 连续流 AO 脱氮除磷系统的启动  26-28
4 不同因素对系统除磷特性的影响  28-34
  4.1 不同进水硝氮、氨氮的影响  28-31
  4.2 不同温度的影响  31-32
  4.3 分析与讨论  32-33
  4.4 本章小结  33-34
5 除磷菌代谢与机理研究  34-41
  5.1 糖原与除磷率的关系  34-35
    5.1.1 不同系统糖原含量对比  34
    5.1.2 糖原变化与除磷率的关系  34-35
    5.1.3 系统内糖原及 PHB 含量对比  35
  5.2 乳酸与淀粉碳源组合进水对系统生物除磷的影响  35-38
  5.3 分析与讨论  38-39
  5.4 本章小结  39-41
6. 除磷菌群解析  41-51
  6.1 利用 PCR-DGGE 技术解析系统内菌群  41-49
    6.1.1 DGGE 指纹图谱与相似性分析  41-43
    6.1.2 多样性分析  43-44
    6.1.3 部分菌种的鉴定  44-49
  6.2 分析与讨论  49-50
  6.3 本章小结  50-51
7. 除磷机理分析  51-54
8. 结论  54-55
致谢  55-56
参考文献  56-60

相似论文

  1. 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和烟草致病变种egfp标记突变体的构建,S436.412
  2. 酸模根际产铁载体矿物分解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与矿物相互作用,Q93-33
  3. 冰鲜鸡肉腐败微生物分析及其减菌剂的研究,TS251.1
  4. 洋葱假单胞菌S31脂肪酶的分离提取及其在食品中应用,TS201.25
  5. 土壤有机营养添加物对土壤微生态的修复效果与机制分析,S143
  6. 连作烟田烟草青枯病的生态控制技术及其微生态机制,S435.72
  7. 猪后肠产甲烷菌群多样性及其与乙酸生成关系的研究,S828
  8. 反硝化聚磷菌的筛选及其脱氮除磷特性研究,X703
  9. 5株斜带石斑鱼肠道原籍菌的益生作用研究,S917.4
  10. 两株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降解菌的降解粗酶降解特性初探,X592
  11. 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生长特性及其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X172
  12. 提高污水处理厂除磷效果的研究,X703
  13. 细菌发酵液诱导大豆抗寒及抗病性研究,S435.651
  14. 几种天然保鲜剂的抑菌机理,TS201.3
  15. 苯酚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及其代谢动力学研究,X172
  16. 利用传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探索生防菌对黄瓜根围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S154
  17. 石化系统已内酰胺废水的生化处理研究,X703
  18. 亚麻粗纱的细菌煮练研究,TS192.7
  19. 原白头翁素及其衍生物的制备及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调控的毒力因子的影响,R285
  20. 微生物菌剂在作物化肥减量化技术上的应用研究,S144
  21. 铜绿假单胞菌Las系统信号分子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影响,R378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 一般性问题 > 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