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历史时期以来汉江上游自然灾害的社会影响与应对措施

作 者: 张钰敏
导 师: 殷淑燕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关键词: 历史时期 汉江上游 自然灾害 社会影响 应对措施
分类号: X4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6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汉江上游地区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本文以史料记载的历史时期以来,从208BC到2010AD汉江上游地区的各种自然灾害为依据,包括水灾、旱灾、风雹灾害、地质灾害、虫灾、冻灾等,分析了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发生的频率、季节与月份特征、成灾原因等。历史时期以来,汉江上游地区的灾害呈现出灾害种类多;旱涝灾害为主;灾害出现次数多,频繁发生;次生灾害多,且成灾较严重等特点。历史时期以来的很长时期内,自然灾害是制约汉江上游地区社会再生产的重要因素。灾害的发生给汉江上游地区的社会带来很大影响。首先,灾害影响本地区的人口的数量和身体素质。汉江上游地区由于交通、区位、历史等原因,经济发展缓慢,历史时期本就人口稀少。灾害发生时,又会导致人口的大量死亡以及灾民外出逃荒,人口数量严重减少、人口变动频繁;其次灾荒的发生必然会导致灾民的生活质量变差,身体素质下降。其次,灾害的频繁发生对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很大损失。表现在:粮食减产甚至绝收;劳动力减少,土地抛荒,恢复再生产困难;土地的抛荒,又导致农村地价严重下跌,土地兼并严重,而且灾荒之年农村高利贷盛行,农村经济秩序混乱;农耕荒芜,使工商业经济缺少原材料,加上灾害年份灾民购买力下降,工商业经济发展缓慢,社会经济凋弊。再次,自然灾害使社会秩序混乱。各种灾害发生之时,往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粮食减产,引发饥荒。汉江上游地区饥荒严重之年,灾民为求生存,不惜卖妻鬻女,甚至骨肉相食,传统的人伦道德受到严重冲击:灾荒后人口的频繁变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秩序,增加政府管理上的困难;灾荒发生时,灾民们常出现抢粮、抗租、“吃大户”行为,甚至更严重时会揭竿而起,发动农民起义。此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而历史时期人们对灾害缺乏科学的认识,不懂正确的救治手段,历史时期以来,汉江上游地区出现了特殊的灾异风俗。比如,旱灾后的祈雨、驱逐旱魃行为;水灾时利用“扫天婆”祈晴;蝗灾发生时拜蝗神、拜农神除蝗;以及个别地方逃荒的风俗等,这些风俗的形成虽不科学,但也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出劳动人民在长期灾害频发时形成的灾害救助思想。最后,灾害发生时灾民逃荒,以及灾荒后政府的招徕流民移垦政策,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流动,也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如,风俗、方言、农耕技术等方面的传播。汉江上游地区的政府和社会在灾害应对方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灾害发生之前的灾害预防。如,兴修水利防汛抗旱,历史时期本区筑造了大量的古堰,以及引水渠;最早从三国时期就有禁伐林木的措施,到明清时期更加重视;以及在丰收年份储粮备荒的政策。(2)灾害发生之时,政府和民间义士积极救济,如,赈粮、赈粥、赈款、赈衣等;政府调粮,平物价;政府制定减少农民赋税、田租等政策,减轻灾时农民负担。(3)灾害发生之后,为鼓励农民恢复生产,政府低价向农民借贷粮食、耕牛、工具,甚至减免灾民债务等措施,鼓励农民承租耕地,号召本乡流民灾后复业,并招徕外地流民进入汉江上游地区垦荒就食,以减少土地荒废,增加财政和赋税收入。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第一章 绪论  10-19
  1.1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10-12
    1.1.1 选题缘由  10-11
    1.1.2 研究意义  11-12
  1.2 相关的研究综述  12-15
    1.2.1 对秦巴山地与汉江走廊的总体研究概况  12-13
    1.2.2 与汉江上游流域自然灾害相关的研究  13-15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6
    1.3.1 研究思路  15
    1.3.2 研究方法  15-16
  1.4 研究区域概况  16-19
    1.4.1 研究区地域范围  17
    1.4.2 研究区地形地貌  17-18
    1.4.3 研究区气候  18
    1.4.4 研究区社会经济  18-19
第二章 历史时期以来汉江上游的自然灾害概况  19-26
  2.1 水灾  19-20
  2.2 旱灾  20-22
  2.3 风雹灾害  22-23
  2.4 地质灾害  23-24
  2.5 虫灾  24
  2.6 冻灾  24-26
第三章 历史时期以来汉江上游自然灾害的特点及成因  26-30
  3.1 自然灾害的特点  26-28
    3.1.1 自然灾害种类多,以旱涝为主  26
    3.1.2 自然灾害频繁,次数多  26-27
    3.1.3 次生灾害多  27-28
  3.2 自然灾害的成因  28-30
    3.2.1 自然环境因素  28
    3.2.2 社会因素  28-30
第四章 历史时期以来汉江上游自然灾害的社会影响  30-56
  4.1 自然灾害对人口的影响  30-37
    4.1.1 人口大量减少  30-34
    4.1.2 人口大规模迁移  34-35
    4.1.3 灾民生活质量下降  35-37
  4.2 自然灾害对经济的影响  37-44
    4.2.1 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37-41
    4.2.2 土地兼并和农村高利贷盛行  41-43
    4.2.3 对工商业经济的破坏  43-44
  4.3 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44-47
    4.3.1 自然灾害影响城市建设  44-45
    4.3.2 自然灾害影响城市人民生活  45
    4.3.3 自然灾害影响城市选址  45-47
  4.4 自然灾害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47-50
    4.4.1 传统的人伦道德受到冲击  47-48
    4.4.2 破坏统治秩序,社会动荡不断  48-50
  4.5 自然灾害影响地区风俗的形成和文化流传  50-56
    4.5.1 灾异风俗的形成  50-54
    4.5.2 人口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  54-56
第五章 历史时期以来汉江上游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  56-68
  5.1 自然灾害预防与备荒  56-61
    5.1.1 防汛抗旱  56-57
    5.1.2 禁伐林木  57-58
    5.1.3 储粮备荒  58-61
  5.2 自然灾害救济  61-64
    5.2.1 临灾赈济  61
    5.2.2 调粮  61-63
    5.2.3 减轻农民负担  63-64
  5.3 灾后发展生产  64-68
第六章 结论  68-71
参考文献  71-75
附录  75-79
致谢  79-80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0

相似论文

  1. 武警部队处置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应急管理问题研究,E277
  2. 粮食危机背景下的耕地流失现象研究,F323.211
  3. 完善我国自然灾害救助体系问题研究,X43
  4. 我国自然灾害救助体系探析研究,X43
  5. 乡村旅游的社会影响研究,C912.82
  6. 山东省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G645.1
  7. 我国农村低保户常见自然灾害救助制度研究,F323.89
  8. 应对自然灾害中的政治动员问题研究,X43
  9.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我国宗教旅游异化问题初探,F592
  10. 汉麻高级面料生产线可行性研究与经济评价,TS128
  11. 基督信仰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C912.82
  12. 网络舆情对刑事司法的影响及其应对,G206
  13. 我国农村地区自然灾害预警机制研究,X43
  14. 低碳农业在陕西的发展态势及应对措施,F205
  15. CH汽车公司应对钢材价格变动策略研究,F426.471;F224
  16. 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研究,X43
  17. 建国以来我国防治自然灾害工作的基本经验探讨,X43
  18.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X43
  19. 喀什地区城市化与自然灾害相互关系研究,X43
  20. 我国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X43
  21. 当代中国“史学危机”现象研究,K092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灾害及其防治 > 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