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注气驱替深部煤层CH4实验及驱替后特征痕迹研究

作 者: 王立国
导 师: 程远平
学 校: 中国矿业大学
专 业: 安全技术及工程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氮气 甲烷 驱替实验 竞争吸附 窑街煤田
分类号: TE377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8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CO2是温室效应最主要的贡献者,利用深部不可开采煤层封存CO2可同时实现CO2大规模减排和增加煤层气资源产量(CO2-ECBM),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我国煤层的渗透率普遍较低,传统的煤气层开采方法,排放煤层气藏中的水分,降低气藏的压力,促使煤层气解吸出来,这种方法只能回收20~60%的CH4,还有相当多的煤层气滞留在煤层中。为了实现这部分资源的开采,在增加煤层透气性基础上,开发了气体驱采煤层CH4技术,但是这种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基于表面化学、渗流力学、有限元数值分析等理论和方法对CO2驱替深部煤层CH4动态过程开展了较系统的实验与模拟研究;以及现场连续采取煤样和气样开展在距离注入点不同尺度中的原始煤层中气体组分浓度及碳同位素的变化,煤体的物理化学结构特性演变研究,获得地质时间内煤层条件CO2封存的煤体-气体结构的演化规律。对窑街煤田海石湾煤样进行了煤对CO2、CH4及二元气体吸附解吸实验。煤对CO2的吸附量明显大于煤对CH4的吸附量,约1.36~2.1倍,煤样对CO2/CH4混合气体的总吸附量介于煤对CO2和CH4吸附量之间。随着CO2比例逐渐越高,煤对混合气体的总的吸附量逐渐增大。二元气体的游离相和吸附相组分比例关系,揭示了CO2-CH4二元气体解吸时CH4优先解吸,解吸速度由快转慢;而吸附时,CO2会优先吸附,吸附速度由快转慢,上述结论是煤层中二元气体竞争吸附和CO2驱替煤层CH4的重要依据。自主研发了一套考虑地应力条件注气驱替煤层CH4实验系统,并利用此实验系统开展了不同注气压力(1.5、1.8、2.2MPa),不同应力条件下(14、19MPa)CO2、N2驱替煤层CH4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注入0.5个置换体积比后,N2突破出气口,随着注气压力的升高,突破时间逐渐提前,而且N2突破出气口后,其浓度缓慢增加。CO2驱替CH4实验,驱替效率较高,煤层里的CH4基本被驱替出来。注入1.4~2.4个置换体积比,CO2突破出气口,气体突破以后CO2浓度迅速在90%以上。随着注气压力的增加,CO2突破时间减小。地应力增加,导致渗透率减小。CO2在煤体中的渗流速度变缓,CO2就能充分的跟煤体发生吸附作用,致使CO2的突破时间明显变缓了,由地应力为14MPa时的1.4个置换体积比到地应力为19MPa时的2.4个置换体积比了。地应力显著影响气体的驱替效果。在物理模拟实验基础上建立了反映二元气体竞争吸附、竞争扩散、气体渗流数学模型。应用COMSOL Multiphysics求解并建立了数值模拟平台,在此数值模拟平台上分别对CO2、N2注入煤层后驱替煤层CH4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相同的条件下N2先突破出气口,而CO2先驱替完煤层中的CH4。随着注气压力的提高,渗流速度加快,缩短了注气时间。窑街煤田煤层中深部CO2注入煤层驱替CH4的这一良好的地质背景为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采用CO2吸附和压汞法,进行煤的物理结构分析;同时采用质谱仪与色谱仪进行气体的CO2的δ13C和气体组分、浓度分析,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进行煤的化学结构分析。实验室试验及现场试验表明,随着远离CO2注入点,系列煤样的微孔、介孔及大孔有逐渐减小的趋势。井田东部到西部CO2浓度逐渐减小,CH4浓度逐渐增大。系列煤样的红外光谱谱图显示:吸收峰在2800~3000cm-1,2270~2413cm-1,1000~1200cm-1波段吸收峰强度变化较大。高压CO2甚至超临界CO2在运移的过程中从煤基质中萃取了部分脂肪烃及矿物质,改变了对应官能团的数量,导致吸收峰强度有所减弱,即化学结构发生改变。

全文目录


致谢  4-5
摘要  5-7
Abstract  7-9
Extended Abstract  9-22
变量注释表  22-24
1 绪论  24-38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24-26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6-34
  1.3 存在的问题  34-35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35-38
2 煤对 CO_2、CH_4及其二元气体的吸附实验研究  38-54
  2.1 物理吸附基本理论  38-40
  2.2 海石湾煤样的基本物理特性  40-41
  2.3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41-43
  2.4 吸附等温线特征  43-45
  2.5 游离相组分变化特征  45-47
  2.6 吸附相组分变化特征  47-53
  2.7 本章小结  53-54
3 CO_2、N_2驱替煤层 CH_4实验研究  54-78
  3.1 驱替实验平台的构建  54-59
  3.2 CO_2/N_2驱替 CH_4物理模拟实验  59-72
  3.3 注气驱替煤层甲烷机理探讨  72-77
  3.4 本章小结  77-78
4 注 CO_2(N_2)驱替煤层 CH_4的数值模拟研究  78-99
  4.1 数学模型  78-83
  4.2 有限元及 COMSOL Multiphysics 系统  83-85
  4.3 注气驱替煤层瓦斯的数值模拟  85-97
  4.4 本章小结  97-99
5 壳源 CO_2进入煤层驱替 CH_4煤体-气体特征痕迹研究  99-122
  5.1 地质背景  99-102
  5.2 煤层瓦斯赋存  102-105
  5.3 样品及方法  105-110
  5.4 实验结果及讨论  110-121
  5.5 本章小结  121-122
6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122-125
  6.1 主要结论  122-124
  6.2 创新点  124
  6.3 工作展望  124-125
参考文献  125-135
作者简历  135-137
学位论文数据集  137

相似论文

  1. 超声处理RTM成型酚醛/乙醇在石英纤维表面的竞争吸附,TB332
  2. 城市湖泊的甲烷排放时空变化及其与水文水质关系,X524
  3. 闽江河口芦苇湿地植物传输甲烷研究,X502
  4.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红壤双季稻田甲烷与氧化亚氮排放的研究,S511
  5. 中亚热带典型植物甲烷排放影响因素及来源探究,S718.4
  6.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101对典型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吸附性能及机理,O647.32
  7. β-环糊精及化学修饰β-环糊精的分子识别作用研究,O636.12
  8. 重金属离子对甲烷氧化菌生长特性的影响,X172
  9. 软测量技术在氯甲烷回收中的应用研究,TQ222.214
  10. 低温产甲烷菌群分析,S216.4
  11. 测量甲烷浓度的红外激光雷达建模仿真研究,TN958.98
  12. 基于积分球算法的有害气体检测技术研究,TP274
  13. 密度泛函方法研究硫酸钙的还原分解机理,O614.231
  14. 活性炭吸附消除PMMA裂解工艺废气的研究,X701
  15. 停留时间及pH对污泥两相厌氧消化影响研究,X703
  16. 淀山湖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及其应用,X826
  17. 磁控溅射制备氮化铜薄膜及其掺杂研究,O484.1
  18. CdS/TiO2的制备及其光催化转化CO2-H2O的性能研究,X701
  19. 基于光纤衰荡腔的甲烷气体传感系统研究,TP212.14
  20. 吸收—光助氧化法处理二氯甲烷废气研究,X701.7
  21. 铝系金属复合材料还原去除硝酸盐污染的研究,X703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石油、天然气工业 >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 > 气田开发与开采 > 气田提高采收率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