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微生物弱凝胶复合调驱技术在中高温油藏的研究与应用

作 者: 罗凯
导 师: 史高峰
学 校: 兰州理工大学
专 业: 化学工程
关键词: 微生物 弱凝胶 调驱 渗流机理
分类号: TE357.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目前正在开采油田的采收率平均为30%左右,许多油田进入了三次采油的阶段,单一的三次采油技术已经应用于一些大中型油田十余年,目前一些稠油油藏使用单一的三次采油技术已经不能满足采油要求。因此,采用两种或者三种三次采油技术联合使用尤为重要。目前,研究两种提高采收率技术联合调驱就非常必要。本文对冀中地区中高温油藏储层岩心微观渗流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对微生物弱凝胶复合调驱的配方进行了室内研究,最后对日注120m3弱凝胶工业化试验进行了初步设计,并制定了产出液的监测制度。(1)通过对储层岩心进行水驱油测定采收率试验,分析得出结论:建立合理的驱替压差可使采收率达到69.1%。(2)构建储层组合模型,并对其进行水驱油测定采收率试验,分析得出结论:在裂缝孔洞组合中,裂缝上方的几何封闭空间越大,采收率越低;在组合储层渗透率级差小于15-20时,可以充分开采从低渗储层中的原油。(3)在非均质系统中,两种不同的渗流系统的有效驱动压差不同,产生的附加压差能产生驱油效果,可以提高采收率10%左右。(4)建立了三管并联三重孔隙介质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水水驱油试验,分析得出结论:合注分采时高渗储层中原油采出程度高,低渗储层中原油难以采出。只有封堵部分高渗储层,建立合理压差,才能将低渗储层中原油采出。最终综合采收率可达54.73%。(5)通过对微生物弱凝胶配方筛选试验,确定最佳配方。微生物复配配方:B-1:0.1%,S-2:0.3%,S-3:0.3%,S-1:0.3%;弱凝胶最佳配方:聚合物浓度0.1%,聚交比30:1,调节剂浓度0.03%。对二者进行适应性试验,发现适应性效果良好。(6)对现场情况进行分析,采用建站注弱凝胶的方式,优选了注入设备,减小对注入弱凝胶的剪切影响。(7)设计了产出液监测方案。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注入方案。

全文目录


摘要  8-9
Abstract  9-11
第1章 绪论  11-20
  1.1 引言  11
  1.2 三次采油方法简介  11-12
    1.2.1 化学驱采油技术  11-12
    1.2.2 注气驱采油技术  12
    1.2.3 热力驱采油技术  12
    1.2.4 微生物驱采油技术  12
  1.3 弱凝胶驱油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4
    1.3.1 弱凝胶驱油国外研究现状  13
    1.3.2 弱凝胶驱油国内研究现状  13-14
  1.4 微生物驱油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5
    1.4.1 微生物驱油国外研究现状  14-15
    1.4.2 微生物驱油国内研究现状  15
  1.5 弱凝胶联合微生物复合驱在华北油田的研究现状  15-16
  1.6 调剖技术与调驱技术简介  16-17
    1.6.1 调剖技术  17
    1.6.2 调驱技术  17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7-20
    1.7.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18
    1.7.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8-20
第2章 冀中油田渗流机理研究  20-35
  2.1 引言  20
  2.2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20
    2.2.1 实验材料  20
    2.2.2 实验仪器  20
    2.2.3 实验试剂  20
  2.3 实验过程  20-24
    2.3.1 实验步骤  20-21
    2.3.2 粘度测量方法  21
    2.3.3 地层条件下微缝系统的水驱油特征实验  21
    2.3.4 缝洞组合模型和渗透率级差组合对最终采收率影响实验  21-23
    2.3.5 平而物理模型水驱油机理研究  23
    2.3.6 三管并联三重孔隙介质全直径物理模型实验  23-24
  2.4 结果与分析  24-34
    2.4.1 岩心水驱油注入倍数与采油效率及驱替压差关系  24-25
    2.4.2 缝洞组合理想模型结构对残余油饱度影响  25-26
    2.4.3 渗透率级差对最终采收率影响  26-29
    2.4.4 采收率与储层渗流空间的关系  29-31
    2.4.5 三种渗流通道与采收率之间的联系  31-34
  2.5 本章小结  34-35
第3章 微生物弱凝胶复合调驱室内研究及注入方式选择  35-45
  3.1 引言  35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5-36
    3.2.1 实验仪器  35
    3.2.2 实验试剂  35-36
  3.3 实验方法  36
    3.3.1 微生物菌种筛选复配试验  36
    3.3.2 弱凝胶配方优选试验  36
    3.3.3 微生物与弱凝胶配方配伍性试验  36
  3.4 结果与分析  36-42
    3.4.1 菌种富集与纯化  36
    3.4.2 菌种耐温性  36-38
    3.4.3 菌种乳化及界而张力  38
    3.4.4 菌种降粘  38-39
    3.4.5 菌种复配正交试验  39-40
    3.4.6 聚合物浓度对弱凝胶粘度的影响  40-41
    3.4.7 聚交比对弱凝胶粘度的影响  41
    3.4.8 调节剂浓度对弱凝胶粘度的影响  41
    3.4.9 菌种与弱凝胶配伍性  41-42
  3.5 弱凝胶及微生物菌液注入方式  42-44
    3.5.1 弱凝胶注入方式选择  42-43
    3.5.2 微生物注入工艺  43-44
  3.6 本章小结  44-45
第4章 弱凝胶注入的工业初步设计及现场监测方案设计  45-51
  4.1 设计依据  45
  4.2 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  45
  4.3 注入弱凝胶工艺流程  45
  4.4 生产岗位组成和生产制度  45
  4.5 原料及中间产品的主要技术规格  45-46
  4.6 设备工艺计算  46-47
    4.6.1 提升泵及射流器排量计算  46
    4.6.2 搅拌池容积计算  46
    4.6.3 螺杆泵排量计算  46-47
    4.6.4 注聚泵排量计算  47
  4.7 设计中使用设备优选  47-48
  4.8 设备一览表  48
  4.9 产出液处理及注入设备出现故障应急对策  48-49
    4.9.1 产出液处理  48
    4.9.2 注入设备出现故障应急对策  48-49
  4.10 监测方案设计  49-50
    4.10.1 凝胶调驱现场监测  49
    4.10.2 微生物驱油现场监测  49-50
  4.11 本章小结  50-51
结论  51-53
参考文献  53-56
致谢  56-57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7

相似论文

  1. 湛江湾微生物群落在不同营养梯度水体中的变化,Q938.8
  2.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和试剂盒的研制,S154.3
  3. 大螟在不同寄主植物上发育特性及防治药剂研究,S435.112.1
  4. 低蛋白平衡日粮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及饲养环境的影响,S828.5
  5. 冷却分割猪肉中腐败微生物分离鉴定与生长特性的研究,R446.5
  6. 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分解和重金属形态的影响,S153.6
  7.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南方典型水稻土有机碳积累的微生物学机制初探,S158
  8. 微生物有机肥防治土传棉花黄萎病的效果及对根际微生物影响,S144.1
  9. 烤烟连作障碍效应与微生物菌剂消减技术初探,S572
  10. 连作花生红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及微生物制剂对连作花生的影响,S565.2
  11. 模拟土壤环境对土壤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的影响,S154.3
  12. 冰鲜鸡肉腐败微生物分析及其减菌剂的研究,TS251.1
  13.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太湖地区水稻土团聚体颗粒组的细菌、真菌多样性研究,S154.3
  14. 复合微生物菌剂三阶段接种及牛粪堆肥中木质纤维素降解研究,S141.4
  15. 烤烟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动态变化研究,S572
  16. 三种水生植物生长对土壤性状和根际氮、磷耗竭的影响,S154.4
  17. 荧光定量PCR方法在土传烟草青枯病生防研究中的应用,S435.72
  18. 连作烟田烟草青枯病的生态控制技术及其微生态机制,S435.72
  19. 防治土传烟草黑胫病微生物有机肥的研制与生物效应研究,S435.72
  20. 土壤盐分胁迫对棉田土壤微生态的影响,S562
  21. 种养结合梨园果实品质和土壤理化性质研究,S661.2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石油、天然气工业 >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 > 采油工程 > 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 > 其他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