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安徽省天柱山地质公园评价

作 者: 吴苑
导 师: 喻根
学 校: 合肥工业大学
专 业: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关键词: 地质公园 地质遗迹 评价指标 加权线性组合法 次序权重平均法 理想点法 层次分析法
分类号: P20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3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地质公园的建立是保护地质遗迹的最有效的方法。在地球形成演化的历史中,地质遗迹是受到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而遗留下来的地质自然遗产。地质遗迹是自然遗产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巨大的科学研究与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可恢复性、典型性等特点。地质遗迹的开发可以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保护好地质遗迹是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地质公园的评价是保护、规划和开发地质遗迹资源的重要基础。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地理信息系统(GIS)自20世纪60年代起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预测、环境保护、环境评价、城市规划建设等众多的领域。GIS具有强大的地理信息存储、处理、分析和展示的功能,作为空间分析工具,能够有效地管理和操作分析对象的空间数据。本文对天柱山地质公园的评价从基于GIS的定量评价进行探讨,建立了针对天柱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评价体系。指标体系的构建强调自然属性、价值属性、景点景区规模以及旅游开发条件。本文利用GIS对地质遗迹建立了空间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对天柱山地质公园进行评价。对天柱山地质公园评价方法的选取上,利用加权线性组合法(WLC)、次序权重平均法(OWA)、理想点法(TOPSIS)这三种评价方法分别对地质公园进行评价。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算出指标体系中各因子的权重,然后分别采用三种评价方法对天柱山地质公园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其得分结果对区域进行等级划分。评价结果均通过GIS来进行空间展示,使评价更为直观和清晰。对三种评价结果采用GIS叠加分析来得到综合评价结果,使得评价结果更为科学而不失一般性。评价的结果分为“保护开发价值高”、“保护开发价值中等”、“保护开发价值一般”三个等级。根据结果从自然属性、价值属性、景点景区规模以及旅游开发条件这四个方面对天柱山地质公园进行评价。最后对天柱山地质公园从开发和保护两方面做出建议,对“保护开发价值高”的地带,含有花岗岩地貌地质遗迹的区域可开发为观赏性旅游带,含超高压变质带和榴辉岩的地带开发为科研基地,同时对遗迹采取保护措施。对“保护开发价值中等”的地带也需保护,在含水文地质遗迹的区域上可以开发水上运动项目,使人们在观赏之余可以得到更多的乐趣。对“保护开发价值一般”的地带,要对其采取相应的保护,使得天柱山的其他区域在开发的时候可以得到空间上的支持。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8
致谢  8-13
第一章 前言  13-18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1.2 国内外地质遗迹研究现状  13-16
  1.3 研究内容  16
  1.4 研究方法  16-18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18-27
  2.1 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18-20
    2.1.1 自然地理概况  18-19
    2.1.2 社会经济概况  19-20
  2.2 区域地质概况  20-25
    2.2.1 地层  20-22
    2.2.2 地貌  22-23
    2.2.3 构造  23-24
    2.2.4 岩浆岩特征  24-25
  2.3 区域地质与地貌演化史  25-27
第三章 天柱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及数据库  27-39
  3.1 花岗岩地貌地质遗迹  27-30
  3.2 水文地质遗迹  30-32
  3.3 超高压变质带地质遗迹  32-34
  3.4 古生物化石遗迹  34-36
  3.5 地质构造遗迹  36-38
  3.6 地质遗迹数据库建立  38-39
第四章 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指标权重的确定和评价模型构建  39-78
  4.1 评价目的和原则  39
  4.2 评价指标选择  39-40
  4.3 评价方法  40-44
    4.3.1 加权线性组合法  41
    4.3.2 次序权重平均法  41-43
    4.3.3 理想点法  43-44
  4.4 评价标准  44-52
  4.5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2-56
    4.5.1 权重确定的方法  52-53
    4.5.2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w)  53-56
  4.6 天柱山地质公园评价  56-71
    4.6.1 研究中所涉及的 GIS 空间分析  56-58
    4.6.2 采用 WLC 法评价  58-62
    4.6.3 采用 OWA 法评价  62-66
    4.6.4 采用 TOPSIS 法评价  66-69
    4.6.5 评价结果  69-71
  4.7 评价结果分析  71-78
    4.7.1 自然属性  71-74
    4.7.2 价值属性  74-75
    4.7.3 景点景区规模  75
    4.7.4 旅游开发条件  75-76
    4.7.5 总体评价  76-78
第五章 结论  78-79
参考文献  79-8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3-84

相似论文

  1.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产品设计研究,F592.7
  2.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3. 大连海域消防力量部署方案研究,U698.4
  4. 高原湖泊湖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及模式研究,X22
  5. 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学科建设中的应用,G642.4
  6.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层次综合评判在高职教学评价中的应用,G712
  7.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和应用,O225
  8.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9. 公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研究,X826
  10. 土壤环境功能区划研究,X321
  11. 古树名木综合价值评价研究,S788
  12. 社会转型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422.62
  13. 基于分治法的聚类方法研究,TP311.13
  14. 查庄煤矿底板突水风险评价研究,TD745
  15. 临夏州农村贫困问题研究,F323.8
  16. 食品行业营销道德问题研究,F426.82
  17. 山西省生物多样性评价与保护对策研究,X176
  18. 第二松花江干流区域水环境生态风险研究,X820.4
  19. 绿色供应链核心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及应用研究,F205;F224
  20. 基于内衣人台设计的女性人体形态美评价指标研究,TS941.17
  21. 国内中高档商务休闲男装品牌评价体系研究,F426.86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测绘学 > 一般性问题 > 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