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研究

作 者: 旷绍春
导 师: 丁丽
学 校: 西南财经大学
专 业: 金融学
关键词: 次级债 商业银行 资本充足率 中国银行
分类号: F832.51;F2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0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是对我国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进行的专题研究。次级债是指偿还次序优于公司股本权益、但低于公司一般债务(包括高级债务和担保债务)的一种特殊的债务形式。次级债兼有债务和股权的特征。次级债只是针对债务的清偿顺序而说的,即若公司一旦进入破产清偿程序,该公司在偿还其所有的一般债务(高级债务)之后,才能将剩余资金来偿还此类次级债务。由于次级债的偿还次序在一般债务之后,因而其享有对公司资本的第二追索权。次级债起源于美国。上世纪80年代美国大型金融集团不断提议发行次级债,它最初是为了增加存款保险公司在银行破产时可使用的缓冲资本,配合了当时美国的存款保险制度改革。次级债被视为较为便宜的股权替代物,因为次级债投资者只能在存款保险赔付完毕后,才可求偿资金,并且债务利息具有股利所不具备的抵税作用。后来次级债的监管分担功能被越来越重视。有的认为次级债发行是银行生存能力的体现,有的认为次级债收益率可以引导监管行动。早期的银行是实体工业的附属,是服务国民经济的“出纳”。高度行政化、甚至边缘化的银行“资本金”观念淡漠,呈现出自有资金少、结构单一的特点。1997年11月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举行的第一次全国金融会议明确提出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加快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步伐。后来的一系列改革的努力:国债注资、剥离不良资产、外汇注资、H股和A股上市,其初衷之一都是为了改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状况。提高资本充足率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事业。按照我国加入WTO所做出的承诺,外资银行在华分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限制将逐步取消,这样外资银行将逐渐享有国民待遇,与本土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另外在美国次贷危机继续蔓延,国际金融环境急剧恶化的背景下,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增强抗风险能力,必须成为一个常态的机制。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的资本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很难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同时面临着规模扩张急需资金的压力,另一方面资本结构中的附属资本比重偏低,2004年的中国银行附属资本仅为核心资本的18.39%。可见附属资本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发行次级债券是补充银行资本金的一个可行途径。2004年出台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明确了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三大支柱,同年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最低资本充足的要求亦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的硬性约束。不难看出,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演进和在全球范围的推广使资本监管成为国际金融监管的主流,对中国银行业从理论到实务业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次级债早在旧巴塞尔协议即被认可为一种资本补充工具,由于其对商业银行持续稳健经营的积极作用,多年来已得到各国银行业的认同。次级债兼具股票和债券的双重性质,除了补充资本外,还具有市场约束效力,可解决长期资产负债期限匹配的问题。因而发行次级债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改变单一资本结构,应对国际金融监管要求的有效手段。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导言共分四个小节。第一节从国内、国外金融创新和监管的变化,阐述了研究次级债的选题背景,指出研究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课题的现实意义。第二节在参考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对国外、国内的文献进行详细的综述。国外文献分别从次级债直接约束、间接约束、资本金功能、发行和定价五方面综述,国内文献从资本功能、交叉持债、约束与监管、中国市场实践和定价五方面综述。第三节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四节介绍论文的研究思路和逻辑结构。第五节提出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介绍了次级债相关理论基础,共分三个小节。内容分别包括商业银行资本金的概念、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演变和次级债的定义与规定。第三章为我国商业银行次债发行的实践与分析,研究了次级债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共分五个小节。第一节交待了商业银行发行次债的背景,内容包括次级债如何得到监管认可,以《关于将次级定期债务计入附属资本的通知》和《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为代表相关制度设计的发展轨迹。第二节概况了次级债发展的情况,根据商业银行发行次债的频率、规模和热度等共分为四个阶段描绘了次级债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第三节从发行目的、信用评级和市场约束三方面比较了中国和美国次级债发展的差距。第四节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介绍了次级债对国内商业银行的效用。次级债的积极作用表现在提高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壮大了银行间债券市场。次级债的消极作用表现在银行交叉持债蕴含系统风险、发债过多不利于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次级债券具有投资风险。第五节为本章的结论。第四章为基于中国银行的案例分析。本章搜集了大量中国银行的数据资料,结合中行发行次级债的实践以及带来的效应,对次级债之于商业银行的影响这一复杂问题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了较为全面和详细的探索。本章共分六个小节。第一节交待了中国银行发行次级债的背景,并且归纳出六个方面的特点:公募发行、认购者主要为银行、固定和浮动两种付息方式、设有可赎回权、信用评级高、采用荷兰式招标。第二节交待了中国银行资本充足率提高的情况。第三节分析了中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包括发行次级债在内的融资历程,符合了“啄食顺序理论”的解释。第四节中国银行2009年第一期固定利息债券为例作了成本收益分析,旨在说明次级债融资给中国银行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财务负担。第五节运用公司金融公式分析发行债券可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并得到实际数据的支持。第六节应用清华大学朱世武教授在《我国次级债券的定价分析》(2006)的定价公式,以2009年中国银行发行的第一期固息债券为数值算例,计算出该期次级债券的理论利率,发现实践中中行次级债存在定价偏低的现象,并对这种造成现象的原因作了思考。第七节为本章结论。第五章为规范次级债券市场发展的若干思考,提出了改革相关制度安排的政策建议。本章分六个小节。第一节从增加浮息债券比重、取消可赎回权、增加发行主体数量、严肃商业银行互持次级债的法规四方面,提出次级债券产品设计的科学性。第二节提出了提高银行信息披露要求的具体建议。第三节完善信用评级机构的运作和监管的措施和手段。第四节提出次级债可向社保基金、保险、企业年金等非银行机构发行以及去香港发行人民币次级债的构思,旨在拓宽次级债的投资者群体。第五节考察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结构,提出了一个构建次级债二级市场的设想。第六节站在金融监管的角度,完善存款保险、最后贷款人、银行退市机制三个方面的功能,以发挥次级债的市场约束功能。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有:(1)国内银行发行次级债是在满足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制度的安排更多的体现了发行人的利益,而非投资人的利益,强化了次级债的融资功能,弱化其投资功能。(2)初期制度设计的放松导致了日后商业银行间互相大规模持有次级债的局面,亦成为目前次级债市场健康发展的障碍。(3)现阶段中国次级债市场的机制和功能与美国市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4)次级债在快捷的补充资本同时会对商业银行产生不小的消极作用,国内银行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谨慎的使用次级债工具。(5)中国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迅速提高了资本充足率,且中行次级债券产品设计合理,可成为其他银行发行次级债参考的标准。(6)实证显示中行2009第一期次级债的定价偏低,反映了当前次级债市场尚不具备科学的定价机制。(7)次级债产品和市场的规范,有赖于与国内金融大环境的若干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完善信用评级、信息披露和金融安全网,才能保证次级债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的创新与不足:(1)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中国银行发行的次级债进行了详细考察。是国内外关于次级债研究较少使用的研究方法。(2)通过收集大量最新的资料和数据,较为全面的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在发行次级债实践中的问题,并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了尝试和努力。不足表现在:(1)对案例分析这一研究方法缺乏深入的训练,所以本文的案例分析部分难免显得简单粗糙,案例分析的形式重于实质。(2)对发行次级债利率的定价实证中,没有考虑可赎回权的风险补偿,这也是实证研究中有待完善的地方。

全文目录


摘要  4-8
Abstract  8-12
1. 导言  12-20
  1.1 选题意义  12-14
  1.2 文献综述  14-18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4-16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6-18
  1.3 研究方法  18
  1.4 研究思路和逻辑结构  18-19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9-20
2. 次级债的相关理论基础  20-25
  2.1 商业银行资本金的概述  20-21
    2.1.1 商业银行资本金的来源  20
    2.1.2 商业银行资本金的层次  20-21
  2.2 巴塞尔资本协议  21-23
    2.2.1 巴塞尔协议的形成背景  21
    2.2.2 巴塞尔协议的演进  21-23
  2.3 次级债理论介绍  23-25
    2.3.1 次级债的定义  23-24
    2.3.2 巴塞尔资本协议对次级债的规定  24-25
3. 我国商业银行次债发行的实践与分析  25-39
  3.1 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的背景  25-30
    3.1.1 次级债券进入监管者视野的原因  26-28
    3.1.2 关于次级债的制度设计的发展轨迹  28-30
  3.2 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的概况  30-32
  3.3 中美次级债市场比较  32-34
    3.3.1 发行目的比较  32-33
    3.3.2 信用评级的比较  33
    3.3.3 市场约束的比较  33-34
  3.4 次级债的效用  34-38
    3.4.1 次级债的积极作用  34-36
    3.4.2 次级债的消极作用  36-38
  3.5 结论  38-39
4. 基于中国银行的案例分析  39-55
  4.1 中国银行发行次级债的基本情况  39-43
  4.2 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  43-45
  4.3 来自"啄食顺序理论"的解释  45-46
  4.4 中行次级债融资的成本分析  46-48
  4.5 次级债融资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48-49
  4.6 中行次级债定价的实证分析  49-54
    4.6.1 模型介绍  49-51
    4.6.2 数值算例  51-54
  4.7 结论  54-55
5. 关于规范次级债券市场发展的若干思考  55-66
  5.1 强化银行内部管理,科学设计次级债产品  55-56
  5.2 提高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要求  56-57
  5.3 完善信用评级机构的运作和监管  57-59
  5.4 拓宽次级债的投资者群体  59-60
  5.5 培育次级债二级市场,提高次级债流动性  60-63
  5.6 推进监管转型,建设适合国情的金融安全网  63-66
参考文献  66-69
后记  69-70
致谢  70-71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71

相似论文

  1. 基于DEA的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研究,F224
  2. 商业银行内部营销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F832.2
  3. 商业银行会计政策选择的信息含量研究,F830.42
  4.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研究,F830.42
  5.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控制评价体系研究,F239.45
  6. 中国银行甘肃省分行经济资本问题研究,F832.2
  7.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下绩效考核研究,F832.2
  8. 商业银行基层机构绩效考评与管理的改进研究,F832.2
  9. 基于内部评级法的中国银行个人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研究,F832.4
  10. 城市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渠道及其优化选择,F832.33
  11.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策略研究,F832.4
  12. 我国商业银行营销战略分析,F832.2
  13. 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研究,F832.4
  14. CD商业银行IT风险管理研究,F832.2
  15. 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创新研究,F832.4
  16. 国内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控制及流程再造,F832.2
  17.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衍生品应用研究,F224
  18. 实物期权模型的研究及在中国的应用,F832.5
  19. 外资战略持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研究,F832.2
  20.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机制设计,F276.3
  21. 作业成本管理在JS银行的应用设计研究,F830.42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 > 经济数学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