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话语转变

作 者: 杨主格
导 师: 隋丽
学 校: 辽宁大学
专 业: 新闻学
关键词: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话语 转变
分类号: G2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380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作为电视新闻评论的表现形态,是电视用于表达媒体立场、传达媒体观念,影响受众思想走向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阵地。它传播的意见性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引导社会主流舆论导向,沟通社会不同阶层信息,抒发底层民众不满情绪和缓和现实利益矛盾冲突的作用。回顾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无论在节目形态、节目内容还是评论语等方面,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归根结底,这些变化都可以看作是电视评论栏目话语转变。这种转变是在社会话语环境变化的影响下,从过去容易被指认的宣传方式向更为隐蔽的且更加有效的宣传方式的过渡与转变,其本质上是意识形态宣传方式的改变。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文中综合运用了新闻学、语言学、传播学理论并结合具体实例,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话语变迁的角度来剖析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话语在社会话语环境转型的大背景下所发生的更新与转变,以及话语改变对提高节目有效传播的作用,并展望了节目的发展趋势。本文第一章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概念、节目形态、节目所经历的发展阶段进行了界定和梳理并指出节目当前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在第二章中,文章分析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话语转变的特征,及其转变的动因。在第三章中,文章从节目的策划与选题、节目结构框架及叙事框架、节目的语态转变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话语的建构。第四章中,文章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面临的问题,并对节目的发展方向做了合理展望。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绪论  9-12
  0.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9
  0.2 相关理论综述  9-10
  0.3 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10-12
1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类型及其发展演变  12-21
  1.1 电视新闻评论及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12-15
    1.1.1 电视新闻评论及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概念  12
    1.1.2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基本特征与界定  12-13
    1.1.3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与其它类似电视节目的区别  13-15
  1.2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主要形态及发展变化  15-21
    1.2.1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要形态  15-17
    1.2.2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发展概述  17-21
2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话语演变  21-34
  2.1 早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话语特征  21-25
    2.1.1 话语主体:“传播者本位意识”过强  21-22
    2.1.2 话语内容:充斥着精英话语与国家意识  22-23
    2.1.3 话语方式:“宣传”意味过浓  23-24
    2.1.4 话语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浓厚  24-25
  2.2 新时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话语特征  25-29
    2.2.1 向“受众本位意识”的转变  26-27
    2.2.2 新闻性与时效性增强  27-28
    2.2.3 思辨性增强  28-29
    2.2.4 话语表达更注重多元化及互动性  29
  2.3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话语转变的动因  29-34
    2.3.1 新闻政策的影响  30-31
    2.3.2 经济改革的影响  31-32
    2.3.3 文化需求变迁的影响  32-33
    2.3.4 技术进步的影响  33-34
3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话语的重新构建  34-41
  3.1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策划与选题  34-36
    3.1.1 民生及公共议题的选题比例增多  34-35
    3.1.2 对网络热点话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35-36
  3.2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结构框架及叙事框架  36-39
    3.2.1 结构框架由“三段论”到“多段式”  36-37
    3.2.2 叙事框架由“观点性”到“细节性”  37-39
  3.3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语态变化  39-41
4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趋势  41-48
  4.1 改进评论理念  41-42
  4.2 做强评论观点  42-43
  4.3 明确节目定位  43-44
  4.4 提升节目品质  44-47
    4.4.1 增强节目的“实时性”“专业性”及“深度性”  45
    4.4.2 丰富“辩论式”和“互动式”的节目类型  45-46
    4.4.3 提升节目中主持人、记者和评论员的专业素质  46-47
  4.5 加强媒介融合  47-48
结束语  48-49
参考文献  49-51
致谢  51-5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2-53

相似论文

  1. 课堂交互活动中教师话语特征的个案分析,H319
  2.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3. 无铅玻璃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TQ171.6
  4. 微博:草根话语权的假象,G206
  5. 传统文明的转变,B03
  6. 县域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探索,D630
  7. CBA联赛球场观众流氓话语分析,G841
  8. 中国新闻话语六十年变迁,G219.29
  9. Cyclin D1、CDK4、P16及Rb基因在砷诱发HaCaT细胞恶性转变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R739.5
  10. 我国舆论生态的失衡与调适,G206
  11.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625
  12. 流散下的身份构建,I712.074
  13. 城乡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话语结构的比较研究,G633.41
  14. 论微博的公民话语权,G206
  15. 江文也钢琴套曲《北京万华集》Op.22的音乐与演奏分析,J624.1
  16. 半机构性话语中的自我修正研究,H13
  17. 本族语和非本族语大学英语教师话语标记语对比研究,H319
  18. 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女性主义解读,I561.074
  19. 河北赵县南寺庄背灯挎鼓研究,J722.2
  20. 从新闻叙事话语角度看翻译中的意识形态操纵,H059
  21. 新媒介文化语境下新闻评论节目的电视文化认同研究,G22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广播、电视事业 > 编辑、写作和播送业务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