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河北赵县南寺庄背灯挎鼓研究

作 者: 康柳
导 师: 胡小满
学 校: 河北师范大学
专 业: 音乐学
关键词: 南寺庄 背灯挎鼓 自娱性功能 审美转变 传承思考
分类号: J72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赵县背灯挎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它起源于清圣祖康熙三年,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民间乐舞表演形式。它以表演者每人背一盏特制的伸向头顶的圆形灯笼并腰间挎鼓的造型而得名。挎鼓演员与铙、镲演员一起作为表演队出现在队伍前面,主要动作有“三步躺”、“四步转”和“转灯”。表演时而欢腾跳跃,时而击鼓旋转,鼓声铿锵,背灯闪烁,气氛异常热烈。队伍后面另有大鼓领鼓,大鼓由两到四人表演,主要负责节奏和鼓点的引领。十二番鼓点纷繁多变,节奏明快,鼓点有“喜迎春”、“新年乐”、“庆丰收”、“凤凰单展翅”、“万马奔腾”等,此外,在非正式表演时还有几套踩街鼓点。在鼓点融入鼓面与鼓帮的交替敲击中,使人感受到了背灯挎鼓的气势宏大、场面热烈。目前,此乐舞已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笔者数次下乡采访,对背灯挎鼓的传承问题做了详细调查。了解到早期的背灯挎鼓主要以百姓的自娱自乐为主,并在一些婚丧嫁娶和庙会等民俗活动中发挥着作用,人们常用以庆祝节日和制造热烈、喜庆气氛。随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新追求,近年来背灯挎鼓出现了商业性演出和专业性比赛。虽然背灯挎鼓逐渐走出村庄,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它,但为了使其更具观赏性和专业性,一些舞蹈家和文化工作者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编和创作,使得背灯挎鼓少了原汁原味的内涵和雅俗共赏的本色。因此,对背灯挎鼓的传承本人有着独特认识。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唐代绘仕女画及审美风气的演变,J209.2
  2. 文学媒介与当下受众审美转变,G206
  3. 金代书法史论,J292.1
  4. 中国古典舞教学剧目创作趋势研究,J722.4
  5.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元素在学前舞蹈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722.2
  6. 中小学舞蹈教育与民族民间舞传承研究,J722.2
  7. 少儿舞蹈教学分析,J722.3-4
  8. 论少儿舞蹈教学中节奏感的培养,J722.3-4
  9.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作用的研究,J722.2
  10. 东北秧歌手绢技巧的研究,J722.2
  11. 安徽花鼓灯艺术的发展轨迹与传承研究,J722.2
  12. 维吾尔族舞蹈文化内涵及教学思考,J722.2-4
  13. 略论胶州秧歌的特征、发展及保护,J722.21
  14. 从海城高跷秧歌变迁看民间艺人的能动作用,J722.211
  15. 重庆市少儿拉丁舞现状调查与研究,J722.9-4
  16. 胶州秧歌的传统与现在,J722.21
  17. “晋州官伞”乐舞调查与研究,J722.2
  18. 湄洲岛妈祖祭典乐舞的舞蹈文化研究,J722.2
  19. 山西翼城花鼓舞蹈文化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722.2
  20. 吐鲁番木卡姆的社会功能研究,J722.7

中图分类: > 艺术 > 舞蹈 > 中国舞蹈、舞剧 > 各种舞蹈 > 民间舞蹈、民族舞蹈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