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多维视角下的《非诚勿扰》节目探析

作 者: 张海燕
导 师: 袁文丽
学 校: 山西大学
专 业: 新闻学
关键词: 电视婚恋节目 《非诚勿扰》 节目分析 营销分析 启示
分类号: G2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453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10年丌播的《非诚勿扰》在国内掀起了收看电视婚恋节目的热潮,江苏卫视全力打造的这一饕餮娱乐盛宴令全国观众耳目一新。炫丽的灯光舞台、新颖的环节设置、适应现代生活的交友方式等将《非诚勿扰》推向了收视的高峰。全国观众在孟非的带领下迫不及待地赴这场相亲的大party。一时间,全社会对于《非诚勿扰》甚至与“相亲”相关的事物都投入了巨大的关注和热情。《非诚勿扰》作为中国电视婚恋真人秀节目的代表满足了受众平衡身心、娱乐放松的需要,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节目引发的争议如不恰当的价值观、择偶观的传播等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并引以为戒。笔者对这种颇具争议性的节目做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拨丌纷繁复杂的迷雾,直击节目的内核和灵魂。为关注《非诚勿扰》和研究《非诚勿扰》的朋友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目前,研究《非诚勿扰》和相亲节目的论文虽然繁多,但多以3000字的小论文为主。由于文献字数的限制,作者通常只能选择一两个角度入手,对节目还未深入展丌论述就不得不草草收笔,因而对其进行全方位剖析、多角度诠释的论文寥寥无儿。笔者借毕业论文这个机会用近4万字的篇幅对《非诚勿扰》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研究一方面是为了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梳理,另一方面是试图通过引入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营销学等知识为《非诚勿扰》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探索。文中,笔者将对《非诚勿扰》的产生背景、节目形态、节目内容、营销策略、受众群体等内容逐一展丌论述。通过对此类优秀节目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后,为未来电视婚恋真人秀节目提供更多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的成果。文中,笔者采用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方式逐渐展开叙述:第一章追根溯源,对《非诚勿扰》产生的背景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电视婚恋类节目再度兴盛的必然趋势。第二章笔者具体介绍了《非诚勿扰》的节目形态和产生经过,并融合电视社会学、电视经济学和电视文化学相关知识对节目的成功盛况进行分析。第三章是文章的核心内容。笔者运用多学科知识对节目的内容、营销策略、受众群体进行逐一剖析,并在章节最后采用批判视角对《非诚勿扰》具有争议性的儿个问题进行解读。第四章着重研究《非诚勿扰》给同类型节目带来的启示。笔者从节目理念、内容、形态、经营和体制的创新引出本文的J核心观点:创新才是电视婚恋类节目获得蓬勃生命力和长足发展的不竭源泉。文章最后,笔者还对《非诚勿扰》的发展趋势做了个人角度上的分析和预测。

全文目录


摘要  8-10
ABSTRACT  10-12
引言  12-14
第一章 《非诚勿扰》的产生背景  14-23
  1.1 《非诚勿扰》产生的社会背景  14-19
    1.1.1 消费时代的到来和大众文化的兴起  14
    1.1.2 广泛的受众基础  14-16
    1.1.3 “剩男剩女”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16-18
    1.1.4 新相亲主义的盛行  18-19
  1.2 《非诚勿扰》是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创新发展的需要  19-23
    1.2.1 2010年之前中国电视婚恋交友节目的发展  19-21
    1.2.2 中国电视婚恋节目的发展呼唤创新  21
    1.2.3 江苏卫视给予《非诚勿扰》创新的平台  21-23
第二章 《非诚勿扰》节目概述  23-31
  2.1 《非诚勿扰》的产生  23
  2.2 《非诚勿扰》的成功盛况  23-31
    2.2.1 电视社会学角度  23-26
    2.2.2 电视经济学角度  26-29
    2.2.3 电视文化学角度  29-31
第三章 《非诚勿扰》节目分析及批判  31-47
  3.1 《非诚勿扰》的内容分析  31-39
    3.1.1 冲突化  31-33
    3.1.2 娱乐化  33-34
    3.1.3 悬念化  34-37
    3.1.4 平民化  37-38
    3.1.5 人情味  38-39
  3.2 《非诚勿扰》的营销分析  39-42
    3.2.1 二次销售理论在《非诚勿扰》营销中的运用  39-40
    3.2.2 整合营销理论在《非诚勿扰》节目中的运用  40-42
  3.3 《非诚勿扰》的受众分析  42-44
    3.3.1 《非诚勿扰》的受众群  42
    3.3.2 观众的心理学解读  42-43
    3.3.3 嘉宾的心理学解读  43-44
  3.4 《非诚勿扰》节目的批判  44-47
    3.4.1 节目内容低俗,偏离主流价值观  44
    3.4.2 败坏社会公德,降低人文素质  44-45
    3.4.3 疯狂追求收视率,漠视媒体责任  45
    3.4.4 造成电视节目模式的高度模仿  45-47
第四章 《非诚勿扰》带来的启示  47-52
  4.1 理念创新  47-48
  4.2 内容创新  48-49
  4.3 形态创新  49-50
  4.4 经营创新  50
  4.5 体制创新  50-52
结语  52-53
参考文献  53-56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6-57
致谢  57-58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8-60

相似论文

  1. 美国退伍军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E712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231
  3. 当下婚恋交友节目的阵痛与反思,G222
  4.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D231
  5. 论列宁公仆思想及当代意义,D262.6
  6.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农业思想研究,F091.93
  7.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历史发展和现实启示,F301
  8. 美国老年教育发展及启示,G777
  9. 汉语熟语与俄语成语反映出的文化差异及教学启示,H136.3
  10. 从《非诚勿扰》看消费快感与社会性别重构,G206
  11. 昆山市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及其教学启示,G633.41
  12.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A841
  13. 《中华民国民法》物权变动模式研究,D929
  14. 毛泽东党群关系思想的基本特征研究,A841.6
  15.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考察及其现实启示,K27
  16. 毛泽东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思想及其当代启示,A841
  17. 公积金制度下的新加坡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733.9
  18. 中日两国企业文化的比较研究,F279.313;F279.2
  19. 淮安铁通精细营销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TP311.52
  20. 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及当代启示,A811
  21. 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当代启示,A84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广播、电视事业 > 编辑、写作和播送业务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