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公共领域比较研究

作 者: 于海涵
导 师: 郑志龙
学 校: 郑州大学
专 业: 行政管理
关键词: 公共领域 公众舆论 市民社会
分类号: G2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5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以及公民意识的觉醒,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悄然变化。公共领域这一源于西方的概念正日益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试图建立一种适用于西方社会的公共领域结构,它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主要指具有开放性、批判性和公共利益性的公众舆论领域和公共交往领域。本文充分借鉴了市民社会理论和公共领域理论,通过采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公共领域的概念、特征、功能等基本理论进行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公共领域的边界与范畴问题、公共领域与政府的关系问题进行比较研究,这有利于政府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职能责任,有利于在政府与公共领域间构建起良好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公共领域的发展与完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研究工具和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是归纳、比较国内外公共领域研究的基本理论,重点对公共领域的概念、特征和功能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为下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是讨论公共领域理论的边界和范畴问题,该部分在对私人领域、公共权力领域的边界与范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重点就公共领域的边界和范畴问题进行比较研究。第四部分就公共领域与政府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比较研究,通过分析中外公共领域与政府关系的现状,指出我国公共领域与政府关系的困境,最后就如何优化我国公共领域与政府的关系提出建议和对策。第五部分是结论,该部分对本文的公共领域比较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今后研究的方向,即对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化背景下的公共领域进行研究,这将进一步深化公共领域研究与行政管理研究的联系,有利于为政府正确处理与公共领域的关系、增强履行职责的能力提供智力支持。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7
目录  7-10
1 绪论  10-18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0-12
    1.1.1 选题背景  10-11
    1.1.2 选题意义  11-12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5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14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4-15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15-16
  1.4 研究工具与方法  16-17
    1.4.1 理论工具  16-17
    1.4.2 方法工具  17
  1.5 主要创新点  17-18
2 公共领域比较研究的基本理论  18-30
  2.1 公共领域概念的比较研究  18-23
    2.1.1 国外学者对于公共领域概念的研究  18-21
    2.1.2 国内学者对于公共领域概念的研究  21-22
    2.1.3 国内外公共领域概念的比较分析  22-23
  2.2 公共领域特征的比较研究  23-27
    2.2.1 国外公共领域的特征  24-25
    2.2.2 国内公共领域的特征  25-26
    2.2.3 国内外公共领域特征的比较分析  26-27
  2.3 公共领域功能的比较研究  27-30
    2.3.1 以公众为视角分析  27-28
    2.3.2 公共权力为视角分析  28-30
3 公共领域边界与范畴的比较研究  30-39
  3.1 公共权力领域的边界与范畴  30-31
  3.2 私人领域的边界与范畴  31-32
  3.3 公共领域的边界与范畴  32-37
    3.3.1 国外公共领域的边界与范畴  32-34
    3.3.2 国内公共领域的边界与范畴  34-36
    3.3.3 国内外公共领域边界与范畴的比较分析  36-37
  3.4 公共领域、私人领域与公共权力领域的关系  37-39
4 公共领域与政府关系的比较研究  39-51
  4.1 国内外公共领域与政府关系的现状分析  39-43
    4.1.1 国外公共领域与政府关系的现状  39-40
    4.1.2 国内公共领域与政府关系的现状  40-42
    4.1.3 国内外公共领域与政府关系的比较分析  42-43
  4.2 我国公共领域与政府关系的困境分析  43-46
    4.2.1 公共领域的自主发展空间狭窄  43-44
    4.2.2 公共领域的界限与政府的职能定位存在矛盾  44-45
    4.2.3 公共领域与政府间缺少良性互动机制  45-46
  4.3 实现公共领域与政府良性互动的若干思考  46-51
    4.3.1 合理划定社会结构,确保公共领域的发展空间  46-47
    4.3.2 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促进公共领域的发展  47-48
    4.3.3 建立公共领域与政府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48-51
5 结论  51-52
参考文献  52-54
致谢  54-55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5

相似论文

  1. 从国家农民到社会农民的农民人权嬗变,A811
  2. 基于微博构建的公共领域研究,G206
  3. 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的理论研究,A811
  4. 个案之司法正义与社会正义,D925.2
  5. 论美国“黑幕揭发运动”在“进步运动”时期的舆论作用,K712
  6. 《语丝》的现代性追求,I206.6
  7.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扬弃及其当代价值,B516.35
  8. 结社自由研究,D921
  9. 汶川地震中的媒体议程设置效果研究,G206
  10. 网上公共领域功能实现的过程研究,G206
  11. 网上公共领域影响公共决策的路径研究,G206
  12. 论博客与中国公共领域的构建,G206
  13.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思想及其启示,C91-0
  14. 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091
  15. 政治的现象性,D09
  16. 从许霆案看网络公共领域对司法审判的影响,D926.2
  17. “五四启蒙”与文学中的女性主体意识,I206.6
  18.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建构研究,C912.6
  19. 汉娜·阿伦特政治思想述评,D09
  20. 公私权界理论研究,D0
  21. 从拒绝到融入,G206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