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电视法制节目普法效果的制约因素及强化策略

作 者: 张春丽
导 师: 季宗绍
学 校: 南京师范大学
专 业: 新闻学
关键词: 电视法制节目 普法效果 制约因素 策略
分类号: G2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2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当前,不论是纸质媒体,还是广播、电视及网络媒体,法制信息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法制信息新奇性、重大性和贴近性的内容特点,加之电视媒体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声画兼具的传播优势,使电视法制节目成为了我国电视观众最为熟悉与喜欢的节目类型之一,撑起社教类电视节目的“半壁江山”。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独具中国特色,是伴随着我国普法教育工作的展开而出现的。从1985年我国第一档法制节目诞生到现在,我国电视法制节目在普法道路上发挥了巨大功能,取得了显著成效。当然,其普法效果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本文的目的正是找出这些因素并提出对策。电视法制节目达到普法目的、形成普法效果,是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由法制节目工作者制作出包含法制信息的节目,这些信息借助电视媒介传递给受众并被受众接受。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起点的节目至关重要,它不仅直接决定着受众对节目的收视情况,进而影响节目在普法方面的广度和力度,而且节目内容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受众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当前,我国电视法制节目在内容制作上存在着重叙事而轻法理、重刑事而轻民事、忽视普法重点对象、角色立场偏差、法理解析艰涩等未能全面体现普法目的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节目盲目追求眼球效应而偏离了普法定位;二是节目制作者缺乏必要的专业及法律素养。受众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法制节目传递的法制信息和理念只有最终为受众所接受并带来其法律素养的提升,才是法制节目形成普法效果的标志。而受众收看法制节目、吸收法律知识、形成法制理念涉及背后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因素。受众自我定位、收视习惯、认知结构等方面的偏失或差异,往往使得法制节目所传递的法律知识和法制精神无法被受众正确全面掌握,进而减弱了法制节目的普法效果。此外,笔者认为,电视法制节目传递法制信息、受众接受法制信息这样一个传受过程,始终都是在一定的传播环境中进行的。这些环境既包括政治、经济环境,也包括法律和文化环境。这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法制节目的普法效果无法达到最大化。因此,笔者在本论文中将从节目、受众及传播环境三个方面来查找影响我国法制节目普法效果的因素,并在分析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第一章 绪论  8-11
  第一节 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8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8-9
  第三节 研究方法  9-10
  第四节 创新之处  10-11
第二章 我国电视法制节目及其普法效果  11-24
  第一节 我国电视法制节目概述  11-17
    一、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界定和分类  11-13
    二、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现状  13-17
  第二节 我国电视法制节目与普法教育的关系  17-20
    一、普法教育是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首要任务  17-19
    二、电视法制节目是我国普法教育的重要形式  19-20
  第三节 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普法效果概述  20-24
    一、电视法制节目普法效果的含义  20-21
    二、电视法制节目普法效果的判定标准  21-22
    三、电视法制节目普法效果的影响因素  22
    四、加强我国电视法制节目普法效果的必要性  22-24
第三章 制约我国电视法制节目普法效果的因素及表现  24-41
  第一节 传播主体:节目内容未能发挥最大普法作用  24-32
    一、重叙事而轻法理普法功能遭忽视  24-25
    二、重刑事而轻民事普法内容不均衡  25-27
    三、关注三类人群少普法对象不全面  27-30
    四、角色立场欠公正普法导向有偏差  30-31
    五、法理解析较艰涩普法知识难到位  31-32
  第二节 传播客体:节目受众无法恰当领悟法制精神  32-35
    一、受众自我定位:围观者  32-33
    二、受众收视习惯:选择性  33-34
    三、受众认知结构:差异性  34-35
  第三节 传播环境:间接影响普法的过程与效果  35-41
    一、政治环境的硬性控制  35-37
    二、经济环境的软性约束  37-38
    三、法律环境的双重制约  38-39
    四、文化环境的潜在影响  39-41
第四章 强化我国电视法制节目普法效果的策略  41-64
  第一节 传播主体:加强法制节目自身建设  41-57
    一、提升节目质量  41-49
    二、满足受众需求  49-54
    三、拓宽普法途径  54-57
  第二节 传播客体:提升法制节目受众的媒介素养  57-61
    一、媒介素养的定义和内容  57-58
    二、提升法制节目受众媒介素养的内容  58-60
    三、提升法制节目受众媒介素养的途径  60-61
  第三节 传播环境:加强外部资源的协调配合  61-64
    一、普法部门的指导  61-62
    二、政法机关的配合参与  62
    三、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  62-63
    四、各电视机构之间的合作  63-64
结语:坚持普法宗旨,兼顾其它功能,促进法制节目健全发展  64-65
附录  65-66
参考文献  66-68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8-69
致谢  69

相似论文

  1. 超高空观测平台姿态控制设计与控制策略研究,V249.1
  2. 建筑遮阳方式研究,TU226
  3. 哈尔滨市道外区滨江开放空间设计研究,TU984.113
  4. 当代品牌展销店建筑设计研究,TU247
  5. 哈尔滨城市空间环境视觉导识系统研究,TU998.9
  6. 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H05
  7. 中职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研究,G633.6
  8. 法国迪卡侬公司新产品上市的策略研究,F274
  9. 《庄子》修辞策略探析,B223.5
  1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科教电视节目编导策略研究,G222.3
  11. 幼儿混龄区域活动管理研究,G617
  12.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技能培养研究,G652.4
  13. 番禺区初中语文新诗教学现状及其优化策略,G633.3
  14. 中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研究,G633.3
  15. 广州市中学普及开展第一套校园集体舞的策略研究,G633.96
  16. 对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G633.6
  17. 高中男、女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差异及对其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G633.41
  18. 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及其解决策略,G632.3
  19.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策略研究,G633.55
  20. 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衔接的分析及策略研究,G633.8
  21. 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研究,G633.9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广播、电视事业 > 编辑、写作和播送业务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