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休谟因果关系之谜

作 者: 高鹏
导 师: 韩秋红
学 校: 东北师范大学
专 业: 外国哲学
关键词: 因果关系 主体性 形而上学 理性
分类号: B561.29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2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因果关系”是贯穿于西方哲学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核心概念,也是至今西方哲学界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在这方面的研究中,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位置。与西方哲学史上大多数哲学家不同的是,休谟表现了其独特的哲学倾向:休谟并没有建构自己关于世界的规律性图景,而是去理解、解释、和反思人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休谟在把握、描述、解释与反思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时,没有以信仰的方式(或者称作独断的方式)宣称主观对客观的必然认识,而是对人类的理性能否确切的反应与切实的再现客观世界提出温和的质疑;他不是在试图对哲学中因果关系的问题作终局性的评述与解决,而是以这一问题为基础对传统的因果观念,乃至整个西方哲学提出一系列的诘难。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休谟在传承西方形而上学追求的基础上,终结了西方传统哲学的固有思维方式,为开启一个新的哲学时代奠定基础。所以休谟对哲学史的贡献我们甚至可以说主要不是体现在对问题的建构上,而是在于对传统的解构,不是在于对问题的解决,而是在于提出新的问题,为哲学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虽然这一全新的方向最终由康德来完成,但是路标确是由休谟树立,虽然道路不是由休谟铺设,但是通往道路之门确是由休谟开启。本文试图以对休谟因果关系理论的分析为主线,把休谟在科学层面、逻辑层面和本体论层面对人类理性提出的诘难加以分析梳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休谟哲学并不是简单的将经验论贯彻到底,而是以经验论的原则为基础,以因果关系问题为核心,探讨因果关系观念所可能具有的意义。进而对近代以来经验论与唯理论进行了双向的驳斥与双向的超越。休谟将传统经验论原则贯彻的同时,也实现了对经验论的超越,也否定了因果观念产生时先在性的先天观念。而将其产生的根源归结为人类不能再分析的先天本能——习惯联想。这是人心以其先天本能为基础的一种把握对象的先天规律——想象。这里人的感觉经验不再是空无所有的白板而是汇入人以想象为基础的主体能动性。虽然休谟对这种能动性做了非理性的理解,但却为后世哲学对此作出理性的规定指明了方向。休谟在每个层面提出的诘难,都是留给后世西方哲学的谜题,这些谜题有些甚至直到今天仍没有说服力的答案,但是他们却使哲人们重新认识客观见之于主观时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休谟在终结传统形而上学的同时,为形而上学奠定了新的的基础。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英文摘要  5-7
引言  7-8
一、常识与科学之谜  8-16
  (一) 因果观念的来源  8-11
  (二) 或然性的知识  11-13
  (三) 规律的主观抑或客观  13-16
二、逻辑之谜  16-21
  (一) 因果观念的经验论检验——对演绎逻辑的诘难  16-18
  (二) 感觉经验的极限——对归纳逻辑的问难  18
  (三) 诘难之意义  18-21
三、神学之谜  21-25
  (一) 上帝观念的存疑  21-23
  (二) 作为经验性事实的宇宙秩序  23
  (三) 经验推理的形而上学基础何在  23-25
结论  25-26
后记  26-27
参考文献  27

相似论文

  1. 中国区域行政合作的非均衡演进研究,D630
  2.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研究,C913.68
  3. 权力和利益界定的国家战略,D80
  4. 党员主体性视域下的党内民主建设研究,D262.11
  5. 蜂胶软胶囊增强免疫功能和毒理性研究,R285
  6. 农村社会救助中村集体对民间救助资源的整合,F323.89
  7. 即时通讯时代人的主体性反思,N02
  8. 康德“先验感性论”中的时间学说研究,B516.31
  9. 逻辑视野内的因果关系探析,B812
  10. 环境侵权因果关系认定问题研究,D923
  11. 论环境犯罪,D924.3
  12. 不作为渎职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924.393
  13. 刑法中事实错误问题研究,D914
  14. 学校规训话语的批判人种志研究,G521
  15. 论大规模人身侵权,D923
  16. 新中国教育管理理论创新的哲学思考,G521
  17. 平顶山地区初中体育教学学生主体性地位研究,G633.96
  18. 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研究,H146
  19. 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改革对策研究,G623.24
  20. 因家庭暴力导致的离婚诉讼审判研究,D923.9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欧洲哲学 > 欧洲各国哲学 > 英国哲学 > 十七、十八世纪哲学 > 休谟(Hume,D.1711~1776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