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走向澄明之境—技术哲学视阈中的技术教育

作 者: 陈向阳
导 师: 顾建军
学 校: 南京师范大学
专 业: 职业技术教育学
关键词: 技术哲学 技术教育 技术教育哲学 整体性
分类号: G710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396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当前,技术教育尚未获得应有的尊重,技术教育被片面、狭隘甚至歪曲的理解仍大量的存在。导致这一境地的原因无疑是复杂而多重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技术教育远未在人们内心深处真正扎根的原因还在于其自身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对“技术”这一元问题缺乏必要的追问。直至现在,技术仍被人们视为手中的中性工具,或者至多不过是科学发现的应用,这种贫瘠的技术认知不仅无法为技术教育的存在进行辩护,更不可能为技术教育真正找到它的“灵魂”。这就迫使我们必须“回到技术本身”,从技术哲学所敞开的无限视阈,对技术教育进行“回到根底”的反思与追问。技术哲学不单单局限于“部门哲学”的理解,更展现为一个独立的哲学纲领。在“部门哲学”的层面上,无论是工程的技术哲学还是人文的技术哲学,均不能独自担当技术教育的哲学基础。只有在新的哲学纲领、哲学眼光、哲学气质的重塑之下,两种技术哲学传统才可能实现融合,并由多重进路出发,共同构筑起技术教育哲学研究的思辨框架。由此,对技术的重构与奠基方以进行,技术不仅以人工物、知识、过程等这些最现实的方式展现出来,更是作为人的本质构成与精神生成的存在;技术本体不再是封闭的、静态的、工具性的,与人的存在无关的彼岸世界,而是开放的、动态的、意义的,与人的本质内在关联、无限敞开的澄明世界。借助技术哲学的阐释框架与思辨力量,本研究对技术教育存在论、价值论及实践论进行了剖析与论述。我们发现,技术教育处于边缘境地有着深刻的认识论根源,但其处于迷途的现状却并非前世注定,以技术与存在的分析框架进行审视,技术教育曾有过朦胧的“在家”状态,然而,自中世纪开始,特别是20世纪“技术垄断时代”的到来,技术教育开始由原初的“整体性”转变为“主客二分”的存在论方式,在这种情况下,重返整体性或许是当代技术教育合理的选择。这一存在论方式的揭示,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澄明遮蔽在“工具主义”迷雾下的技术本体,也为技术教育独特的价值追求进行了奠基。技术教育提供的正是这样的一个教育场,它以设计、制作、使用及评价等全过程的技术学习活动,关联着人的身体与理智,唤醒着人自身的创造精神,实现着人的真善美的现实统一,促使学习者以一种伦理的态度面对技术世界。由此,我们将不再只是从经验层面,或者只从纯粹的技术之“是”,来对技术进行传统的认识论分析,而是在生存论的语境下重新开启技术的认识论视域,以此实现对技术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诸多实践问题的反思与建构。所有这些,都仅仅是一个序幕。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导论  8-25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8-11
  二、本研究主要概念的界定  11-15
    (一) 技术  11-13
    (二) 技术教育  13-15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5-22
    (一) 关于技术哲学的相关研究  15-18
    (二) 关于技术教育的技术哲学研究  18-22
  四、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方法  22-25
    (一) 研究的主要思路  22-23
    (二) 研究的主要方法  23-25
第一章 技术教育的技术哲学基础探讨  25-45
  一、何以需要技术哲学:为技术教育“寻根”  25-28
  二、技术教育的技术哲学基础分析  28-38
    (一) 作为哲学纲领的西方技术哲学  29-36
    (二) 技、道之思: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  36-38
  三、技术哲学的基本理论命题与技术教育哲学研究  38-45
    (一) 始源与开显:技术与存在  39-41
    (二) 解蔽与敞亮:技术与价值  41-43
    (三) 反思与建构:认识论与技术  43-45
第二章 技术教育的存在论追问  45-79
  一、技术教育何以存在:不是问题的“基本问题”  45-54
    (一) 技术教育的历史:一个“孱弱的身影”  45-51
    (二) 边缘化的认识论根源:技术哲学的“历史性缺席”  51-54
  二、技术教育的存在论方式考察  54-67
    (一) 一个先决前提:技术的存在方式  54-57
    (二) 前现代技术教育“整体性”的存在论方式  57-62
    (三) 现代技术教育“主客二分”的存在论方式  62-67
  三、重返整体性:当代技术教育的存在论方式  67-79
    (一) 何以重返“整体性”  67-69
    (二) 技术的“四个作为”与技术教育的整体性解析  69-75
    (三) 立基于“整体性”的技术教育  75-79
第三章 技术教育的价值论审视  79-108
  一、技术的教育学立场与技术教育价值追溯  79-81
  二、技术教育:自我“类特性”的确证  81-91
    (一) 技术作为人的本质构成  81-84
    (二) 自我:在“做”与“创造”中生成  84-91
  三、技术教育:沟通真善美的现实途径  91-101
    (一) 技术:蕴含真善美的统一  92-93
    (二) 技以载智与技术教育求真  93-95
    (三) 技以载道与技术教育至善  95-97
    (四) 技以载美与技术教育臻美  97-101
  四、技术教育:技术伦理精神的涵养  101-108
    (一) 技术伦理:技术教育的应有之义  101-102
    (二) 展现主体间的交往本性  102-103
    (三) 促进伦理责任感的提升  103-105
    (四) 培植必要的敬畏之心  105-108
第四章 技术教育的实践论探讨  108-146
  一、技术认识论与技术教育实践变革  108-109
  二、当代技术教育目标的认识论解读  109-122
    (一) 技术素养目标确立的基础——技术并非只是应用科学  110-112
    (二) 理解技术素养:一个认识论框架  112-122
  三、技术教育内容的理论建构:技术知识的视角  122-138
    (一) 传统的技术教育“内容组织者”:基于领域的分类  122-124
    (二) 作为知识的技术:特性及其结构  124-133
    (三) 技术教育内容框架的理论构建:从单一到多维  133-138
  四、技术教育教学变革:基于三个传统图式的反思  138-146
    (一) “做中学”的反思:从“制作图式”到“设计图式”  139-142
    (二) “创造力教学”的反思:从“技术发明”到“技术创新”  142-143
    (三) “问题解决教学”的反思:从“实在论”到“意义论”  143-146
结语:让技术教育走在“归途”中  146-149
参考文献  149-16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61-162
致谢  162-163

相似论文

  1. 会展建筑空间复合化设计研究,TU242
  2. 博物馆建筑空间整合设计研究,TU242.5
  3.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A811
  4. 技术哲学文化转向研究,N02
  5.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析杰克·伦敦的小说《野性的呼唤》,I712.074
  6. 我国高等教育文化符号研究,G649.2
  7.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关系研究,G649.2
  8. 新乡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G434
  9. 河南省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G434
  10. 西方历代科学观演变过程研究,N02
  11. 中国历代科学观演变过程研究,N02
  12. 车载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开发研究,U463.6
  13. 基于视知觉整体性的建筑形体研究,TU-0
  14. 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的方法初探,A811
  15. 作为整体的文化产业及其运行模式研究,G124
  16. 明代海防蒲壮所城军事聚落的整体性保护研究,TU984.114
  17. 整体性基层发展现状及展望,U416.2
  18. 浑然一体的哲理艺术世界,I207.25
  19. 论吕敬人的书籍设计观,J524
  20. 技术哲学视域下的技术心理现象探析,N02
  21.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及其创新探析,G719.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职业技术教育 > 职业技术教育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