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潜在课程功能研究

作 者: 张文翼
导 师: 赵伶俐
学 校: 西南大学
专 业: 高等教育学
关键词: 高校教师人格魅力 潜在课程 潜在课程功能
分类号: G64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312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高校教师人格魅力指从事高等教育教师的道德品质、性格气质、教育教学能力对大学生产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它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估摸的重要作用。其潜在课程功能有二:一是非智力因素发展功能,即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情绪、意志、性格、自信心、理想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二是智力因素发展的动力功能。即通过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间接地影响和改变智力因素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上。高校教师人格魅力属于潜在课程,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当下,我国高校较多地强调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养,要求学生掌握其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及相应技能与实践,而对大学生的智力因素发展以外的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关注较少,忽视了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研究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潜在课程功能,从潜在课程角度来展现其教育作用,不仅全面而科学的审视教师人格魅力对大学生成才教育的影响,还有利于为高校潜在课程的开发以及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提供可行性建议。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了本研究。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绪论主要记录了选提前的一些思考,阐明了选择此研究内容的原因、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介绍了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评述了已有研究成果,界定了本研究的主要概念;第三部分提出了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潜在课程功能的理论假设,并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本研究的理论假设;第四部分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已有理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本质特征和潜在课程的功能,本研究自编了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潜在课程功能发挥情况的调查问卷,在西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四所高校随机抽取48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首先,在大学生对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总体评价中:(1)大学生普遍认同印象深刻的老师对自己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大学生受印象深刻的老师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品德魅力和学识魅力两方面。“积极/非常积极”组和“消极/非常消极”两组学生受教师人格魅力影响存在显著差异。(3)“985”高校学生对教师人格魅力影响程度评价显著高于“211”高校。其次。在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潜在课程功能发挥中:(1)大学生普遍认同高校教师人格魅力对自己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起作用。(2)大学生普遍认同高校教师人格魅力对自己智力因素的发展起作用。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非智力发展功能与智力因素发展动力功能呈显著正相关。基于调查结果,本研究认为当前高校应该高度重视教师人格魅力对大学生成长产生的巨大的教育价值,高校教师自身也应该意识到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尤其是自己的道德品质和学识。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遵循潜在课程功能发挥的原则;二是重视“文化-心理”层面潜在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三是高校教师人格魅力塑造的途径。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9
1 绪论  9-15
  1.1 问题提出  9-10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0-11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1
  1.4 研究重难点、价值与创新  11-15
2 综述与概念  15-35
  2.1 文献综述  15-21
    2.1.1 潜在课程研究概述  15-18
    2.1.2 教师人格魅力研究概述  18-20
    2.1.3 已有研究的局限  20-21
  2.2 高校教师人格的内涵与构成  21-25
    2.2.1 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  21-23
    2.2.2 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构成及其作用  23-25
  2.3 潜在课程功能阐释  25-35
    2.3.1 潜在课程的含义、与显性课程的关系及特点  25-30
    2.3.2 潜在课程的功能  30-32
    2.3.3 潜在课程的作用机制及其效果  32-35
3 理论假设与实证探究  35-47
  3.1 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潜在课程理论假设  35-40
    3.1.1 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潜在课程功能依据  35-37
    3.1.2 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潜在课程功能探究  37-40
  3.2 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潜在课程功能实证研究  40-47
    3.2.1 调查问卷设计  40-41
    3.2.2 大学生对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总体评价  41-44
    3.2.3 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潜在课程功能发挥  44-47
4 对策与建议  47-55
  4.1 潜在课程功能有效发挥的原则  47-48
    4.1.1 遵循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  47-48
    4.1.2 遵循“以生为本”原则  48
    4.1.3 遵循个体在环境中的能动性原则  48
  4.2 重视“文化-心理”层面的潜在课程开发  48-51
    4.2.1 开发师生互动层面的潜在课程资源  49-50
    4.2.2 开发教师期望层面的潜在课程资源  50-51
  4.3 高校教师人格魅力塑造  51-55
    4.3.1 学校的高度重视  51-52
    4.3.2 教师的自我塑造  52-55
结束语  55-57
附录 封闭式问卷  57-59
参考文献  59-63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3-65
后记  65-66

相似论文

  1.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的潜在课程研究,G752.3
  2.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潜在课程功能研究,G645.5
  3. 基于潜在课程的高校德育研究,G641
  4. 中西潜在课程比较及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G641
  5. 危机与良机:教学偶然事件的潜在课程资源研究,G423
  6. 潜在课程性别倾向对女生性别自信的影响研究,G444
  7. 性别视角下的东乡族中小学潜在课程研究,G632.3
  8. 论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潜在课程,G631
  9. 高校潜在课程的女性主义透视,G640
  10. 班级文化的生成机制研究:潜在课程的视角,G635.1
  11. 甘肃省普通高校体育潜在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G807.4
  12. 上海市部分高校体育潜在课程和学生锻炼态度及行为的现状调查与相关性分析,G807.4
  13. 中学化学潜在课程审美化研究,G633.8
  14.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德育潜在课程的开发,G641
  15. 潜在课程的文化品格及经营策略,G423
  16.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17. 基于契约理论视角的大学与教师的关系,G645.1
  18. 高校教师网络发表学术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G645.1
  19. 大学生压力知觉、心理弹性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G645.5
  20. 当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质性研究,G645.5
  21. 基于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的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G645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教师与学生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