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高等学校教师绩效评价研究-以教学绩效评价为主

作 者: 李楠
导 师: 杨河清
学 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专 业: 劳动经济学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教学评价 评价目的 评价模式 学生评教 可靠性 评价效果
分类号: G642.0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93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已经成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何发现人才、获取人才、评价人才以及合理使用人才,是当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核心内容。高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主要工作。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如果教学的基础地位得不到保证,就会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所以,教学绩效评价在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中的地位是不容动摇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价内容。而且,教学绩效由于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相对复杂抽象,考核起来比较困难。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以高校教师的教学绩效评价为主要研究内容,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为各高校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教学评价活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对高校教师的教学绩效评价问题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一方面是将各学科与教学绩效评价相关的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力求丰富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此同时,还对国外理论进行了本土化,建立了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新理论。另一方面是试图构建一个相对完备、且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新模式,为我国高校在对教师进行教学绩效评价时提供依据和借鉴。重点回答了高校教师的教学绩效评价的目的是什么,应该由谁来评,为什么由他们来评,他们评价的结果是否可靠以及评价的效果如何等问题。本研究在大量收集、阅读国内外相关书籍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按照评价目的(为什么进行评价)、评价主体(由谁来进行评价)、评价方法(怎么进行评价)、评价指标(评价什么内容)、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是否可靠)的分析思路,对既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和评价,得出高校教师教学评价这一论题需要进一步展开研究的四个方面,即:1、评价目的需进一步明确;2、评价模式需进一步合理化;3、评价结果的可靠性需进一步论证;4、评价的效果需要评估。针对以上四个关于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研究的薄弱点和空白点,展开文章主体部分的研究。第一,针对教学评价目的。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历史发展及实际情况,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并进一步从职业生涯发展周期的视角出发,明确两种评价目的孰轻孰重的问题。第二,针对教学评价模式。主要关注三个问题:(1)高校教师的教学绩效应该由谁来进行评价,即评价主体是谁;(2)各评价主体应该评价教师教学的哪些方面,即评价内容是什么;(3)各评价主体在评价中应占的合理比重。这三个问题存在递进关系,以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主体选择为主要分析内容,并设计基于奖惩性评价目的的评价模式,包括定量分析的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并根据评价内容判断它们在评价结果中所占的比重。第三,针对教学评价结果。主要针对学生评教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论证,开展实证调查。对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类别的10所高校的1200个学生样本进行调查,通过对学生评教的影响因素的讨论,分析学生评教是否受到与课堂教学质量无关的因素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判断学生评教的结果是否可靠。第四,针对教学评价的效果。对我国25个省市的84所高校的近600位教师展开问卷调查,分别从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两个目的的实施状况入手,来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开展教学评价活动的效果如何。本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提出了适用于我国国情的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尝试运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作为支撑,系统地分析了发展性评价目的和奖惩性评价目的在我国的适用性,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教学评价目的的理论基础。此外,开创性地对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进行了较大范围的实证调查,从职业生涯发展周期的角度出发,得出无论教师处于何种发展阶段,我国高校教学评价的目的都应以发展性评价目的为主,奖惩性评价目的为辅的结论。二是构建了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新模式。以360度绩效考评法为契机,不但加强了对各评价主体存在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分析,而且提出了应当以评价目的作为划分依据从而选择评价主体的新观点。并基于奖惩性评价目的,构建了学生和专家两个定量评价主体共同评价教师教学绩效的新模式。此外,首次提出了将学生和专家作为一个整体评价教师教学全过程的新观点,并通过分析两个主体的评价内容,确定了两个主体在教学评价中应占的合理比重。三是从新的视角验证了学生评教的可靠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看学生评教是否受到与课堂教学质量无关的因素的影响,影响程度有多大,并且开创性地计算出学生评教的可靠度,从定量的角度来判断学生评教的可靠性。四是首次评估了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效果。目前国内尚无人对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效果做过相关的调查和分析,本研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得到了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实施的现实状况,为今后高校有效地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提供了有利依据。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论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评价改革,G633.3
  2.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层次综合评判在高职教学评价中的应用,G712
  3.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可靠性研究,TM73
  4. 我国高校教师流动机制研究,G645.1
  5. 高校教师工作效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G645.1
  6. 用户权限管理系统可靠性测试的研究与应用,TP311.53
  7. 海底管道修复连接器的研究,TE973
  8. 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模式研究,G434
  9. 山东XH学院教师激励机制构建研究,G647
  10. 矿井水文监测系统的可靠性技术研究及应用,TD742.1
  11. 合作学习模式在中学英语教学模式中的实践研究,G633.41
  12. 中小学教师教学权和学生评教权的冲突与协调,G632.4
  13. 大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及其改建策略,G642.4
  14. 合肥地区高校教师对现行绩效评价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G647.2
  15. 山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项课教学评价的研究,G843
  16. 高校护理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R-4
  17.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现状及对策研究,G647.2
  18. 躯体传感器网络自适应通信协议研究,TP212.9
  19. 定期检测的贮存系统的可靠性模型,O213.2
  20. 我国高校发展性教师评价研究,G645.1
  21. 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G647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教学理论、教学法 > 教学研究与改革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