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莆仙戏表演艺术简论

作 者: 林虹霞
导 师: 马建华
学 校: 福建师范大学
专 业: 戏剧戏曲学
关键词: 莆仙戏 莆仙戏表演体系 “生、旦”角表演 “净、末、丑”角表演
分类号: J8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莆仙戏,主要是以莆仙方言来演唱,流行于莆田、仙游县及其邻县福清、惠安、永泰等兴化方言区。莆仙戏又称“兴化戏”,因为在宋代时,莆仙隶属兴化军,明清隶属兴化府,故名“兴化戏”,在建国之后才改称“莆仙戏”。莆仙戏表演吸收了民间歌舞百戏的特点,如舞蹈、武打、杂技、说唱等,吸收了“吴歌”、“楚谣”及杂剧表演,逐渐形成了即有戏剧故事,又有综合了唱、念、做、打和服饰化妆,在戏棚上表演的戏曲。莆仙戏的表演体系是由唱腔、行当、表演科介以及服装化装等构成,它们对莆仙戏表演艺术的形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莆仙戏唱腔主要是“兴化腔”即莆仙方言,它的运用使莆仙戏成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地方戏曲剧种。现在,在莆仙戏行当构成上,基本上承袭了宋元南戏的旧制,戏班里的角色上分为生、旦、靓妆、末、丑五个角色。莆仙戏表演离不开表演科介。莆仙戏的各个行当都有一套严格的、完整的表演程式和专门性科介动作,手、眼、身、法、步等。在遵循基本的表演规则的前提下,每个行当中又都有不同的基本功要求,动作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极具造型表现力和形式美。莆仙戏表演多以生、旦为主,在莆仙戏中称生、旦角为“顶脚门”,称净、末、丑角为“下脚门”,所以生旦角的表演科介在莆仙戏表演风格上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总之,从表演体系及表演科介上,能够充分展现出莆仙戏的表演风格:细腻圆润、优雅温存。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2-3
Abstract  3-4
中文文摘  4-6
目录  6-7
绪论  7-11
第一章 莆仙戏概论  11-15
  第一节 莆仙戏概论  11-15
第二章 莆仙戏表演体系  15-33
  第一节 莆仙戏的演唱  15-18
  第二节 莆仙戏的行当构成  18-23
  第三节 莆仙戏的基础动作和表演程式  23-33
第三章 莆仙戏行当的表演科介  33-53
  第一节 "生"、"旦"的表演科介  33-45
  第二节 莆仙戏"净、末、丑"的表演科介  45-53
结论 莆仙戏表演艺术特征  53-57
附录  57-61
参考文献  61-65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65-67
致谢  67-69
个人简历  69-71

相似论文

  1. 莆仙戏新作《妈祖—林默娘》的艺术特征初探,J825
  2. 福建莆田莆仙戏调查与初步研究,J825
  3. 鲤声剧团调查报告,J892.4
  4. 莆仙戏音乐中锣鼓点与戏曲表演关系之探究,J617.5
  5. 湘西南路阳戏研究,J825
  6. 中路安徽庐剧的传承与生存现状,J825
  7. 威县乱弹研究,J825
  8. 京西柏峪“燕歌戏”实地调查与研究,J825
  9. 黄梅戏演唱中对民族声乐的借鉴,J825
  10. 青岛茂腔剧团的发展与继承研究,J825
  11. 狂欢视野下的民间小戏,J825
  12. 滑县大弦戏调查与研究,J825
  13. 保定老调的发展脉络探究,J825
  14. 秦腔两种不同色彩旋律及曲牌、曲式的分析,J825
  15. 深泽坠子戏研究,J825
  16. 民俗视野中的上林壮族师公戏,J825
  17. 从多学科背景下来看秦腔折子戏在甘肃的传承与保护,J825
  18. 豫剧“豫东调”与“豫西调” [二八板]类唱腔的差异性研究,J825
  19. 黄梅戏演唱方法之科学性与独特性初探,J825
  20. 群体心理影响下的饶河戏,J825
  21. 五音戏中的女性情结,J825

中图分类: > 艺术 > 戏剧艺术 > 中国戏剧艺术 > 地方剧艺术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