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

作 者: 孙婉竹
导 师: 孙玉娟
学 校: 东北农业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 乡风文明建设 农村教育 思想道德 民俗文化
分类号: D422.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7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央将以更大的魄力促进城乡一体化。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报告强调,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地规划了我国未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既注重发展经济这一物质基础,又强调思想的作用。阐释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协调发展。乡风文明是农村建设的核心与灵魂。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建设和农民生活方式的重构;二是观念层面,包括农民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建设,农村民俗文化继承与创新;三是制度层面,包括完善农村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各地文化组织领导作用。物质层面建设是基础;观念层面建设是灵魂;制度层面建设是保障。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了农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对农村新生活、新文化、新风尚的迫切追求。乡风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为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乡风文明,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文明意识和科学精神显著增强,社会风气健康向上。乡风文明建设,旨在提高农民落后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变不良的思想、道德观念,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摒弃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的因素,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中积极元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创新,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内涵、社会风尚和精神风貌。其本质是推进农民的知识化、文明化、现代化,实现农民“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此相适应,乡风文明建设的外部环境、体制条件、社会基础与过去相比都有明显变化,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市场竞争使农民生存发展的压力剧增;受自身、社会等条件影响,城乡贫富差距引发农民社会心理波动,攀比、失衡、焦虑的情绪比较普遍,利益驱动下的背德违规现象大量出现;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潮混杂并存,导致农民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文化认同趋于多样化;地方民俗中消极落后的糟粕有所反弹,腐蚀农民的身心。这些不仅破坏了农村经济秩序,还容易引发激烈的社会矛盾。因此,本研究在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理论基础上,以观念层面即农民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建设与农村民俗文化建设为切入点重点展开研究。作者认为,只有真正解决好农民的思想问题,才能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扫清思想上的障碍。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才能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如果不能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清醒认识和积极作为,就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变革的新形势。在新的历史时期,乡风文明建设面临机遇,更面对挑战。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需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全面发展要求,适应和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着十分繁重的新任务。针对当前我国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深入全面开展的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正确方向,加强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为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言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理论、实践意义,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介绍了研究动态,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对乡风文明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乡风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及继承性与创新性、主体性与实用性、先进性与多样性特点。阐述了乡风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即乡风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维护农村长治久安的保障。第三章列举中外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成功案例,并从中得到理性借鉴。第四章介绍了我国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存在的问题有农村基础教育滞后,农民思想道德失范,农村民俗文化沦落。并从认识、经济和机制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第五章本研究将从各级政府—乡风文明建设的领导主体、农村社会组织—乡风文明建设的辅助主体和新型农民—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主体三个角度出发,对我国当前乡风文明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全文目录


摘要  8-10
Abstract  10-13
1 前言  13-19
  1.1 研究背景意义  13-14
    1.1.1 研究背景  13
    1.1.2 研究意义  13-14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7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4-16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6-17
  1.3 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  17-18
    1.3.1 研究内容  17
    1.3.2 研究方法  17-18
  1.4 拟创新之处  18-19
2.乡风文明建设概述  19-25
  2.1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19-23
    2.1.1 乡风文明的含义  19
    2.1.2 乡风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19-23
  2.2 乡风文明建设的特点  23-25
    2.2.1 继承性与创新性  23
    2.2.2 主体性与实用性  23
    2.2.3 先进性与多样性  23-25
3.我国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25-35
  3.1 我国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  25-28
    3.1.1 我国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成就  25-26
    3.1.2 我国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26-28
  3.2 乡风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28-30
    3.2.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28-29
    3.2.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29
    3.2.3 构建社会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29-30
    3.2.4 维护农村长治久安的有力保障  30
  3.3 我国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0-35
    3.3.1 认识原因  30-32
    3.3.2 经济原因  32-33
    3.3.3 制度原因  33-35
4 国内外有关乡风文明建设成功案例及启示  35-38
  4.1 国内乡风文明建设成功经验  35-36
    4.1.1 华西村乡风文明建设  35
    4.1.2 “龙江第一村”乡风文明建设  35-36
  4.2 国外有关乡风文明建设启示  36-38
    4.2.1 日韩式——自下而上的农村文化建设  36
    4.2.2 欧盟式——自上而下的农村文化建设  36-37
    4.2.3 各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理性借鉴  37-38
5 我国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38-44
  5.1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38-39
    5.1.1 改革并完善现行农村教育体制  38
    5.1.2 创新多元教育投资渠道  38-39
    5.1.3 改变农村教育观念  39
  5.2 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  39-41
    5.2.1 各级政府加强引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方向  39-40
    5.2.2 农村社会组织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40
    5.2.3 农民要提高思想道德认知水平  40-41
  5.3 开发农村民俗文化  41-44
    5.3.1 完善各级政府对乡风文明建设的举措  41-42
    5.3.2 农村社会组织创新民俗文化活动  42
    5.3.3 增强农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主动性  42-44
6 结论  44-45
参考文献  45-47
致谢  47-4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8

相似论文

  1. 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G718.3
  2.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教育政策分析,G521
  3. 农村留守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问题及应对措施,G631
  4. 民族地区民俗文化保护及其民俗旅游研究,F592.7
  5. 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文化课教学,H195
  6. 对外汉语民俗文化课堂教学研究,H195
  7. 苏霍姆林斯基农村教育思想研究,G40
  8. 农村“特岗教师”稳定性问题的个案研究,G451.1
  9. 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环境研究,G631
  10. 农村初中生思想道德问题及对策研究,G631
  11. 西宁方言的民俗文化研究,H172
  12. 湟中农民画的民俗文化学研究,J219
  13. 新中国农村教育制度嬗变历程研究,G521
  14. 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分析与对策,G633.2
  15. 苏州初中校流动人口子女思想道德现状调查,G631
  16. 安阳苏奇木版灯笼画研究,J218.3
  17. 雕塑的民族个性—北方民族发式在雕塑创作中的体现,J304
  18. 长春市农村地区成人学习资源建设研究,G434
  19. 人的全面发展视野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G641
  20. 朝鲜族单亲留守家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G751
  21.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G71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 农民运动与组织 > 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 > 农民工作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