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萨义德“旅行理论”探析

作 者: 唐佳
导 师: 时晓丽
学 校: 西北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旅行理论 后殖民 全球化 情境 批判
分类号: D09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6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爱德华·W·萨义德被认为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开创者之一,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作为后殖民理论的代表,萨义德的思想充满了批判的色彩,其批判的对象直指西方文化霸权。“旅行理论”是萨义德所写的一篇论文的题目,它不仅概括了其理论的核心特征,而且体现了他独特的研究方法。因此,“旅行理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和阐释萨义德的后殖民理论,也有助于认识和把握其文学批评与理论的独特方法。本篇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了萨义德的研究现状、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意义;第一章论述了“旅行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个人的生活背景,强调“理论过剩”现象直接促成了《旅行中的理论》的写作;第二章阐述了萨义德的关于“旅行理论”的阶段及结果,分别论述了起点阶段、“横向距离”阶段、接受阶段及改变融合阶段,以及全球化和反思与反抗性的路径。第三章研究了“旅行理论”的特征,主要从现实批判性和未完成性两方面进行了概括;第四章探讨“旅行理论”的贡献与意义,即对于纠正“理论过剩”现象的启示意义以及对于文学理论进行平等交流的意义,主要从“旅行理论”对于美国及我国当前文学批评界的意义、对于“误读”理论的批判意义、对批评家的意义以及去殖民化意义几个方面出发进行概括总结。在全球化的时代,随着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也不可避免,萨义德“旅行理论”不仅指出了理论之间相互交流的必然性,而且提醒人们接受理论必须保持批判意识,这对于我国文学理论的接受与传播、以及理论自身体系的建构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因此,萨义德的“旅行理论”及其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6
引言  6-9
第一章 “旅行理论”产生的背景  9-13
  一.社会背景  9-11
  二.漂泊的生活背景  11-13
第二章 理论旅行的阶段与路径  13-23
  一.理论旅行的四个阶段  13-19
    1.起点阶段  13-15
    2.“横向距离”阶段  15
    3.接受阶段  15-18
    4.改变融合阶段  18-19
  二.理论旅行的路径  19-23
    1.全球化路径  20-21
    2.反思与反抗性路径  21-23
第三章 “旅行理论”的特征  23-27
  一.现实批判性特征  23-24
  二.未完成性特征  24-27
第四章 “旅行理论”的意义  27-34
  一.对于纠正“理论过剩”现象的启示意义  27-29
  二.对于文学理论进行平等交流的意义  29-34
    1.具有去殖民化的意义  29-30
    2.对于“误读”理论的纠偏意义  30-32
    3.对批判家作用的肯定  32-34
结语  34-35
参考文献  35-3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8-39
致谢  39

相似论文

  1.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2.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途径的探析,G633.3
  3. 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研究,D616
  4. 善用操作性情境创设提高课堂效率,G633.6
  5. 中小学有效学习的途径研究,G632.0
  6. 消费领域中的民族主义,G206
  7. 探求自我认同,寻找自我实现,I562.074
  8.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扬弃及其当代价值,B516.35
  9. 农村人情消费及其功能研究,C912.82
  10. 高中物理教学中创设和使用物理情境的个案研究,G633.7
  11. 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研究,G640
  12. 威廉·莱斯生态批判理论诠解,X2
  13. 鲍德里亚媒介批判理论研究,B089.1
  14. 基于节点智能交互的物联网数据处理研究,TP391.44
  15. 地震安全教育游戏设计开发研究,X43
  16. 解放前朴荣浚小说主题意识研究,I207.42
  17. 情境教学在高中英语课文教学中的应用,G633.41
  18. 媒介融合时代的电视奇观研究,G206
  19. 全球化背景下的求异翻译伦理研究,H059
  20. 全球化进程中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G641
  21.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F83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政治理论 > 政治学史、政治思想史 > 世界政治思想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