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阿伦特劳动理论研究

作 者: 张琳
导 师: 方松华
学 校: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专 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关键词: 阿伦特 劳动 现代性 马克思
分类号: D0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7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是二十世纪最具原创性和影响力的政治思想家之一,也是最为深刻、最为详尽地讨论劳动问题的现代哲学家之一。劳动议题深受政治、社会、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的重视,但在哲学界,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影响未及的流派中却缺少应有的回应和反思。阿伦特的劳动理论以哲学性和思想性见长,既有横向结构的展现,又有纵向脉络的梳理。而且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她的劳动理论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与马克思的一次深入对话。对阿伦特劳动理论的研究既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劳动议题的现实思考和理论探索,也有助于在马克思主义者与非马克思主义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和对话的桥梁。劳动议题在阿伦特的现代性批判中处于一种奠基性的地位。在阿伦特看来,劳动问题既是现代性的直接结果又是现代性的基本表现,它是与现代性直接相关的两大时代难题之一。阿伦特的劳动概念是在由劳动/制作/行动、公共领域/私人领域、财产/财富这三对概念的独特区分所支撑的政治理论空间中获得界定和阐释的。在这个以古典城邦政治为蓝本的理论空间中,劳动是积极生活中最低级的活动,完全局限在私人领域中进行,而拥有财富者可以让他人代替自己劳动从而享有行动的自由和进入政治领域的资格。为了剥离传统理论对劳动经验的遮蔽和扭曲,从而拓清对劳动议题的基本思考路径,阿伦特采用词源学考察和现象学描述相结合的方法来展开对劳动类别和特性的阐释。生产性劳动/非生产性劳动、技术性工作/非技术性工作、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是现代劳动重要的三个区分维度,其中生产性劳动/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分最能击中现代之要害。劳动的特性则是以生命为轴心而展开:劳动与生命必然性的内在联系、劳动像生命一样拥有繁殖力、劳动带来人生最根本的生命活力和最朴素的喜悦。对劳动概念的结构性勾勒之外,阿伦特的劳动理论还从现实政治和劳动观演变这两个纵深向度上展开。一方面,阿伦特的劳动理论对现代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劳动直接闯入了公共政治领域,进而卷入现代革命的风浪之中——提供了理论阐释。另一方面,阿伦特的劳动理论还包含着对西方劳动观的古今之变的评述和分析,并对现代劳动地位的上升给出了理论解释。

全文目录


中文内容摘要  3-4
Abstract  4-7
导论  7-16
  一、 论题的缘起——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尊劳主义思潮引发的哲学反思  7-10
  二、 论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0-16
    (一) 词条“劳动”在哲学百科全书或哲学辞典中的空缺与疏漏  10-12
    (二) 法兰克福学派在劳动议题上的反复  12-13
    (三) 阿伦特劳动理论的优势和局限  13-16
第一章 阿伦特其人其说  16-21
第二章 阿伦特的劳动概念  21-34
  第一节 阿伦特的劳动概念所坐落的理论空间  21-27
    一、 积极生活与劳动  21-22
    二、 公共领域/私人领域与劳动  22-25
    三、财产(property)/财富(wealth)与劳动  25-27
  第二节 劳动的类别与特性  27-34
    一、 劳动的类别  27-29
    二、 劳动的特性  29-34
第三章 劳动与政治  34-44
  第一节 劳动与劳工运动  34-37
    一、 劳动是反政治的  34-35
    二、 从代表人民的劳工运动到维护劳工经济利益的工会  35-37
  第二节 劳动者与革命  37-44
    一、 美国的繁荣和平等滋养着欧洲的革命精神  38-40
    二、 法国大革命与马克思的现代革命理论  40-44
第四章 西方劳动观的古今之变与阿伦特对现代劳动地位上升的思考  44-59
  第一节 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劳动观  44-49
    一、 荷马时代:人人参与劳动  44-45
    二、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消费的地位高于劳动的地位  45-48
    三、 中世纪:上帝赋予劳动以荣耀  48-49
  第二节 现代思想史上劳动地位的上升  49-55
    一、 路德与加尔文:新教伦理  50-51
    二、 洛克、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先驱  51-53
    三、 狄德罗、伏尔泰、卢梭、富兰克林:劳动的赞美者  53-54
    四、 黑格尔、傅立叶:马克思劳动思想的直接来源  54-55
  第三节 阿伦特论现代劳动地位的上升  55-59
余论:阿伦特眼中的马克思——现代最伟大的劳动理论家  59-67
  一、 对劳动和劳动阶级的赞美是马克思思想真正反传统之处  60-62
  二、 马克思劳动思想中的自由悖论  62-64
  三、 马克思对生命的颂扬  64
  四、 马克思对未来劳动者社会的科学预言  64-67
参考文献  67-72

相似论文

  1. 瑞丽市农村中学德育问题研究,G631
  2. 中学教师情绪劳动问卷的编制与初步应用,B841
  3. 劳动争议受案范围探析,D922.5
  4.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研究,A811
  5. 来华西方左翼思想家看社会主义在中国,D61
  6. 农民工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412.6
  7. 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研究,F249.27
  8.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原因研究,F224
  9. 我国在校学生实习期间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F249.2
  10. 马克思精神需要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1
  1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视阈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研究,A811
  12.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结构思想分析,K02
  13.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扬弃及其当代价值,B516.35
  14. 欧盟国家化解社会矛盾对我国的启示,D75
  15. 劳动力市场扭曲背景下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研究,D412.6
  16. 劳动力市场分割对收入分配的影响,F124.7;F224
  17. 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本体论》中的劳动范畴,B515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份额的演变及原因分析,F249.2
  19. 后金融危机时代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关系调适研究,F249.26
  20. 弗罗斯特诗歌面具下的个体身份建构,I712.072
  21. 二十世纪中期“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探析,K27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政治理论 > 政治学史、政治思想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