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本性
作 者: 袁野
导 师: 叔贵峰
学 校: 沈阳师范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马克思 哲学本性 批判性
分类号: B0-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4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哲学史的梳理来把握哲学批判本性的内在逻辑和精神实质,从古希腊哲学自然本体论哲学的批判本性体现在对形上世界的反思与追问,到中世纪哲学成为宗教神学为其自身证明的工具,哲学批判本性逐步丧失;近代哲学发生认识论转向以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在理性引导下开始从主体自身找到外部世界存在的根据,于是,哲学批判的指向由外部世界转向对于人自身的认知能力的考察和审视。经验论从人的感觉出发结果走向了怀疑主义,唯理论从人的理性出发结果导致了独断论。于是,康德将哲学批判指向了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从人的先验认识能力中找出了科学何以可能的主体根据,从而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批判的新视阈。黑格尔用“绝对精神”完成了哲学对于形上的精神领域的全部批判,从而用世界理性化和逻辑化的方式终结了西方的形而上学,费尔巴哈用人本学打开了从黑格尔哲学形上的精神世界通往形下的感性世界的缺口,从而为马克思将哲学批判引入到实践领域铺平了道路。马克思对于德国古典哲学的超越在于将哲学批判的本性由对精神的批判转变为对现实的批判,由对理念的批判转变为对社会的批判,由于对宗教的批判转变为对于政治的批判,由对天国的批判转变为对尘世的批判。本文认为马克思从实践论、历史观和方法论三个维度彰显了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本性。从实践论的角度展开了实践关系对于认识关系、实践主体对于思维主体和实践活动对于认识活动的批判,实现了哲学观的变革;从历史观的角度展开了感性存在的历史前提批判,生产力的历史动力批判和人类解放的历史指向批判,实现了唯物史观的建立;从方法论的角度论证了实践辩证法的现实性,否定性和生成性的批判原则。我国理论界在将马克思哲学中国化过程中也存在着哲学“批判”本性失落的问题,为此,对于马克思哲学批判本性的理论研究有着较高的理性价值和现实意义。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8 第一章 引言 8-11 一、 国内学界的研究现状 8-10 二、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0-11 第二章 哲学的批判与批判的哲学 11-25 一、 古希腊哲学的本质:“超验”对于“经验”的批判 11-14 (一) 古希腊自然本体论的确立及其逻辑困境 11-12 (二) 超验本体论对经验本体论的批判 12-13 (三) 古希腊本体论哲学的批判本性 13-14 二、 中世纪哲学的本质:“信仰”对于“理性”的批判 14-18 (一) 哲学沦为神学的工具 15 (二) 哲学对于上帝存在的论证 15-17 (三) 中世纪哲学的本质表现:批判本性的丧失 17-18 三、 近代哲学的本质:“思维”对于“存在”的批判 18-25 (一) 近代哲学对于哲学批判本性的恢复 18-19 (二) 经验论的哲学批判 19-20 (三) 唯理论的哲学批判 20-21 (四) 康德批判哲学的确立 21-22 (五) 近代哲学的批判本质:认识论转换 22-25 第三章 马克思对于传统哲学批判的超越 25-35 一、 黑格尔对于传统形而上学批判本性的终结 25-29 (一) 辩证思维对于知性思维的批判 25-27 (二) 辩证法的批判性和保守性 27-28 (三) 黑格尔批判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 28-29 二、 费尔巴哈哲学批判本性的唯物主义转向 29-32 (一) “人本学”对于“绝对精神”的现实还原 29-30 (二) “人本学”中的“直观”主体 30-31 (三) 费尔巴哈认识论与历史观的矛盾 31-32 三、 马克思哲学批判本性的现实转向 32-35 (一) 社会现实批判向度的开启 32-33 (二) 实践领域批判向度的开启 33-35 第四章 马克思哲学批判本性的内容 35-46 一、 实践论的批判:哲学变革 35-39 (一) 实践关系对于认识关系的批判 35-37 (二) 实践主体对于思维主体的批判 37-38 (三) 实践活动对于认识活动的批判 38-39 二、 历史观的批判:唯物史观 39-42 (一) 感性存在的历史前提批判 39-40 (二) 生产力的历史动力批判 40-41 (三) 人类解放的历史指向批判 41-42 三、 方法论的批判:实践辩证法 42-46 (一) 实践辩证法的现实性批判原则 42-43 (二) 实践辩证法的否定性批判原则 43-44 (三) 实践辩证法的生成性批判原则 44-46 结论 46-48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批判”原则的缺失 46-47 二、 从“批判”维度看构建中国当代形而上学的可能性 47-48 参考文献 48-50 致谢 50
|
相似论文
-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途径的探析,G633.3
-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研究,A811
- 马克思精神需要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1
-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视阈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研究,A811
-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结构思想分析,K02
-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扬弃及其当代价值,B516.35
- 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研究,G640
- 人的需要的生存论解读,B038
- 论人的本质的实现,B038
- 维柯与马克思历史哲学比较研究,A811
- 哈贝马斯早期认识论思想探析,B516.59
-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研究,B038
- 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思想的比较及意义,B515
- 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与马克思哲学变革,B516
- 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研究,F091.91
- 梅茹耶夫文化哲学思想研究,G02
- 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平等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A811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理论在山东省的实践,F124.7
- 初期的性别经济思想,I712.074
- 马克思地租理论与我国农地征收补偿制度研究,F301
- 关于图式理论应用于大学EFL写作教学的研究,H319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