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圣人之徒”的儒生情怀-以探析张其昀学术思想为中心

作 者: 王瑞
导 师: 邬国义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历史文献学
关键词: 张其昀 儒家 学术思想 史地结合 中华五千年史 大人物
分类号: K09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1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张其昀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他不仅继承浙东学人经世致用的务实风格,而且积极吸纳新知,在史地学术、教育、哲学、国防战略、中外文化交流等多项领域,均有独到的学术贡献。张其昀的“儒生”本色,在1949年之前,主要表现在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澄思渺虑、潜心研究,不懈地为时代困境寻找出路的天下情怀上。赴台之后,他为传承道统、弘扬民族文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其治学重心也从地理学向历史文化倾斜,并对儒学本身做出系统的解读与阐释。研究张其昀其人其学,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思想史具有特殊的意义,他不仅在传统分崩离析的二十世纪担负起传承道统的一份重任,更于中西交汇的时代机遇中,为推动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重要的努力。众所周知,传统儒学在二十世纪遭到了极大挑战,从内涵都社会影响都发生了变化。这一抽象的变化如何生动具体地体现在个体身上,张其昀其人其学不失为一个典型的个体样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把张其昀的儒生情结与学术活动结合起来,把人物内部的动力与外部的努力结合起来,以较为全面地诠释人物及其学术。全文以“儒生”与“学术”为关键词,前者贯穿于第一至六章,后者贯穿于第一至五章。第一章主要讨论张其昀的庭训、师承,及其克勤克俭的治学、治事精神。该章以丰富的资料补充了前人论张氏所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不足。前人多论其师柳诒徵、刘伯明,而较少论及竺可桢对他的教育影响。该章不但汇总、充实并深化了这三面的师承与学术源流,并提出国学大师王伯沆对其个性修养与道统意识的涵养不容忽视。前人论张氏治学、治事的细节,极为零散,该章在此方面汇总了大量的资料,并提炼出“克勤克俭”的这一核心性格要素。此要素不仅是张氏在治学、兴学上获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体现了其对中国传统学人精神的传承。第二章主要梳理、论述张其昀的著述情况,及其在发展学术、文教事业方面的主要贡献。该章将人物生平与著述的发表、出版情况密切结合起来,在梳理著述概况的同时,彰显了人物在不同时段的关注重心,以及人物生平与学术关注重心的互动关系。此外,张其昀在地理学、方志学、当代史研究等方面均成就斐然,论文主要出于篇幅结构上的考虑,而未将这些列为考察重点,故在著述整理部分予以适当呈现。张其昀经历了近代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并曾组织、领导大规模的学术活动,扮演过“学术领导人”这一在现代学术事业中越来越突出的角色。该章突出了张其昀的这一特殊角色。第三章主要溯源张氏“史地结合”的治学理念,并抽象概括出这一理论体系,再结合具体的治学实践,阐发张氏对“史地结合”的灵活运用,突出了该方法的优点。此外,张氏以“史地结合”的理念创办了浙江大学史地系,并将其建设为民国时期国内一流的史地系,该章亦究明了张氏的“史地结合”思想与浙江大学史地系的互动关系。第四章主要抽象概括出张其昀“思想创造历史”的理论系统,并论述了张氏在这一历史观的引导下,如何认识曾创造中国历史人文的思想。思想是人类的特性,张氏主张“思想创造历史”,精英史观遂成为此一理念的伴生物。值得注意的是,张氏既认为“大人物”们主导了历史,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不容忽视,又申明不能神化精英人物。该章还论述了张氏学以经世,为探索新思想、新的文化动力而作出的诸端尝试与努力。第五章首先究明张其昀为什么要笔削史料,而刻意以修撰通史的方式“综合中历史文化的精华”。接着论述张氏考察国史的独特的文化审美视角,最后论述了他以上述方法撰修通史的得失。第六章主要从文化信仰方面,阐释张其昀崇拜孙中山、追随蒋介石的根本原因。说明民族传统文化是联接华夏儿女的血脉津梁,只有充分尊重传统文化,才能博得文化保守主义者如张氏等“顽固分子”的认同,从而能获得最广大范围的华人群体的认同。张其昀一生向往孔子学说,立志要“为往圣继绝学”,愿做二十世纪的“圣人之徒”。他一生孜孜治学,尤其善长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把文化观念、历史、地理、军事、经济等统一起来说明问题。他热爱学术,不仅志在传承民族学术,更在学以经世,勉力以学术强国的梦想和努力,而躬行实践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垂教。张氏生前在台湾高倡复兴文化,即以传统融合现代,对中西文化察其异而会其通,贯通新旧,融合文质。一方面“要以东方文化为基本,去芜存菁,除弊兴利”,一方面要深究近代科学,“采取西方文化之所长”,作为新血液,以造成现代中国的新思想。再以此新思想作为一种文化动力,而致力于复兴中华民族。此与当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乃至“中国梦”的主流思潮遥相呼应。可知时间虽分过去、现在与未来,空间虽有东西南北与海内、海外,但华夏子孙的爱国情感和“民族心”却是相通的。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4
绪论  14-28
  一、选题旨趣  14-19
  二、学术史回顾  19-25
  三、研究资料、方法与框架  25-28
第一章 “圣人之徒”的由来  28-55
  第一节 庭训与师承  28-42
    一、庭训与中学教育  28-31
    二、大学时期的师承  31-42
  第二节 克勤克俭的“土著学者”  42-55
    一、本土培养出的杰出学人  42-44
    二、克勤克俭,成就事业  44-55
第二章 治学与兴学  55-95
  第一节 著述与治学理念  55-76
    一、著述概况简析  55-71
    二、治学理念与方法  71-76
  第二节 推进学术与文教事业  76-95
    一、组织、领导学术活动  76-82
    二、传媒出版事业的贡献  82-89
    三、“台湾教育之父”  89-95
第三章 时空交织,史地结合  95-139
  第一节 史地学术源流  95-103
    一、学术理念溯源  95-100
    二、实地考察活动  100-103
  第二节 “史地结合”的理论系统  103-129
    一、以地理解释历史  104-108
    二、以历史解释地理  108-114
    三、转记述为解释,成实用之学  114-118
    四、非仅限于史,亦以解释当前文化现象  118-120
    五、非仅限于史地,亦以解释其他领域问题  120-125
    六、会通的精神  125-129
  第三节 创办浙大史地系  129-139
    一、办学思想  129-132
    二、建设史地系  132-134
    三、办学引起的非议及其终结  134-139
第四章 思想、人物与历史  139-180
  第一节 “思想创造历史”  139-154
    一、理论之缘起  139-141
    二、具体的理论系统  141-154
  第二节 接续传统人文主流思想  154-167
    一、论儒学与传统中国  154-164
    二、论儒家的宗教精神  164-167
  第三节 探索新思想的努力  167-180
    一、由本土思想升华出的“策论”  168-170
    二、沟通东西,谋本土思想之“化生”  170-180
第五章 《中华五千年史》的文化审美  180-221
  第一节 “继往开来之努力”  180-186
    一、笔削史料,启导人文精神  180-182
    二、“经史结合”,通贯儒学  182-183
    三、独撰通史,成“一家之言”  183-186
  第二节 论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  186-215
    一、“民生史观”之质朴务实  186-191
    二、文化源头之悠久高明  191-197
    三、“道统”思想之博大深沉  197-204
    四、“平天下”的伟大成就  204-208
    五、文化审美的表现方式  208-215
  第三节 笔削之得失  215-221
    一、承续旧史,善尽历史教育功能  215-216
    二、文化保守主义之“过犹不及”  216-221
第六章 文化保守主义的“卫道”情结  221-262
  第一节 关于“阳明学说”  221-228
    一、论“良知”  222-226
    二、论“力行”  226-228
  第二节 关于“三民主义”  228-246
    一、集大成的精神  229-230
    二、标榜仁爱  230-233
    三、提倡“仁智双修”  233-237
    四、政治上的“中庸”  237-239
    五、国际关系上的“忠恕”  239-241
    六、对大同理想的追求  241-246
  第三节 服膺孙、蒋之道  246-262
    一、由“学”入“仕”  246-250
    二、崇仰孙、蒋背后的文化原因  250-256
    三、观念中的矛盾  256-262
结语  262-269
  一、在儒家道统中成长起来的学术  262-265
  二、学术思维方式和理论观点  265-269
附录:关于张其昀的图片记忆  269-281
参考文献  281-292
  一、张其昀著述  281-283
  二、相关研究的主要著作和文章  283-285
  三、其他参考著作和文章  285-290
  四、网络资源  290-292
后记  292-293

相似论文

  1.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2. 许心如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活血、泻肺利水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探讨,R259
  3. 周乃玉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痹玉康Ⅰ号”方治疗中晚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R259
  4. 陈淑长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PTS的临床研究,R249
  5. 道统与济世,C912.4
  6. 孔光一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清宣法为主辨治小儿外感咳嗽的临床研究,R249.2
  7. 周耀庭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研究,R249.2
  8. 危北海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应用胃肠复元法对脓毒症肠功能障碍治疗作用的探讨,R249.2
  9. 周乃玉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益气法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研究,R249.2
  10. 张炳厚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应用地龟汤类方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经验研究,R249.2
  11. 柯微君辨治血液病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ITP用药规律研究,R249
  12. 郁仁存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与益气活血解毒方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R249
  13. 王焕禄老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宣痹通络汤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R259
  14. 陈彤云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粉刺理法方药的研究,R249.2
  15.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与当代环境伦理观的构建,B82-058
  16. 儒家民本思想及其现代诠释,D092
  17. 艺术功能问题研究,J205
  18. 儒家文论整体风貌探析,I206.2
  19. 方太集团儒家文化管理模式研究,F426.6
  20. 试论儒家作品的思想对越南文化的影响,G133.3
  21. 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建筑设计影响的研究,B222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史学理论 > 史学史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