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远与近的距离-西村朗、细川俊夫及二人作品的多角度对比分析

作 者: 陈思昂
导 师: 唐建平
学 校: 中央音乐学院
专 业: 作曲
关键词: 西村朗 细川俊夫 对比 单线条技术(单旋律技术、单音技术) 音响漩涡 立体音色结构 段落累积 自由体 民族性
分类号: J61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2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西村朗细川俊夫是日本当代最具影响力和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其音乐创作不仅在日本,在亚洲,乃至在世界范围内都在产生重大影响。他们二人的音乐创作,量丰质优,不仅具有鲜明现代音乐风格,也内含深刻日本文化精髓。因此,本文选择了他们二人的音乐创作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他们立足本民族文化,追踪时代音乐创作发展的研究,揭示其中有益于我们学习创作的经验。在具体分析上分别分析与综合比较,对于他们二人的创作分析,尤其是对其创作理念、技术多角度的对比及个性层面的分析,从对比的角度出发,找寻出相同又各自不同的要素,试图通过比较更好地理解西村朗与细川俊夫的作品。文章分以下章节进行了大量的对比与分析:第一章文化背景及创作理念第二章两位作曲家的创作简述第三章作曲技术比较第一节准确细腻的记谱第二节常用的作曲技术手法第四章和声与织体形态第一节西村朗与细川俊夫的和声对比第二节西村朗与细川俊夫的乐队作品织体形态对比第五章关于作品整体结构第一节西村朗《光的雅歌》作品结构图及分析第二节细川俊夫《远景II》作品结构图及分析第六章创作观念中的日本文化精神体现作者提出单线条技术、音响漩涡、立体音色结构、段落累积及白由体等技术理论进行阐述,并就民族性对日本作曲家的影响初步探究,与师长学友商榷,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全文目录


论文摘要  4-6
绪论  6-7
第一章 文化背景及创作理念  7-11
第二章 两位作曲家的创作简述  11-17
第三章 作曲技术比较  17-40
  第一节 准确细腻的记谱  17-21
  第二节 常用的作曲技术手法  21-40
    一、单线条技术  21-28
    二、复调模仿技术  28-32
    三、现代技法与非常规演奏法  32-40
第四章 和声与织体形态  40-52
  第一节 西村朗细川俊夫的和声对比  40-44
    一、西村朗《光的雅歌》基本和声分析  40-42
    二、细川俊夫《远景Ⅱ》基础和声与音列分析  42-44
  第二节 西村朗与细川俊夫的乐队作品织体形态对比  44-52
    一、西村朗作品中的织体形态的精髓  44-49
    二、细川俊夫作品中的“立体音色结构”织体形态  49-51
    三、织体形态带来的直观感受  51-52
第五章 关于作品整体结构  52-57
  第一节 西村朗《光的雅歌》作品结构图及分析  52-53
  第二节 细川俊夫《远景Ⅱ》作品结构图及分析  53-57
第六章 创作观念中的日本文化精神体现  57-59
  一、传承民族文化  57
  二、崇尚人文科学  57
  三、热爱自然景观  57
  四、追求完美精湛  57-59
结语  59-61
参考文献  61

相似论文

  1. 布依语—英语语音对比研究,H319
  2. 吐蕃止贡赞普和朗达玛灭教之比较,K28
  3. 云南高原湖泊底泥堆积区生态条件下磷、氮等污染物的转化规律,X131.2
  4. 导电聚合物的电化学合成及其电致变色性能的研究,O631.3
  5. 靖边气田上古储层评价,P618.13
  6. Miccoli手术与开放性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对比分析,R653
  7. 哈拉哈塘凹陷海相油气地球化学研究,P618.13
  8. 无对比剂的二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与多排CT血管成像在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对比研究,R816.2
  9. 城乡妇女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R737.33
  10. 《人民日报》国庆50周年和60周年报道比较,G212
  11. 对女子竞技体操比赛技术制胜因素的研究,G832
  12. 中西部农民媒介素养研究,G206
  13. 汉英词义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影响及策略,H195
  14. 汉英禁忌语对比,H313
  15. 汉日否定词对比,H36
  16. 英汉词汇文化内涵对比考察,H136
  17. 日韩留学生习得汉语量词的偏误分析,H195
  18. 汉韩常用惯用语对比研究,H55
  19. 从中介语视角分析高中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及应对策略,G633.41
  20. 三种完型填空变体形式的对比研究,H319
  21. 中国人韩国语学习者副词格助词的偏误分析,H55

中图分类: > 艺术 > 音乐 > 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 > 作曲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