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光动力疗法和光动力疗法联合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比较研究

作 者: 黄志坚
导 师: 金中秋
学 校: 南方医科大学
专 业: 眼科学
关键词: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动力疗法 玻璃体腔注射 Bevacizumab
分类号: R77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 CEC)是发生于黄斑部孤立的渗出病灶,病灶处会反复出血、渗出及水肿,.最终形成机化纤维瘢痕,造成黄斑部视网膜组织不可逆损伤,导致永久性的视力损害。在临床治疗中是一大难题,一直受到眼科界的关注。既往以对症治疗为主,如手术摘除CNV膜及黄斑转位手术、放射治疗、激光光凝等方法,但均未取得满意临床效果。近年来,应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治疗CEC,临床证明可有效封闭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方法是静脉注射与CNV内皮细胞特异性结合的光敏剂——维速达尔(Visudyne),其具有高选择性,与新生血管结合,通过689或690nnm波长激光照射激活光敏剂,发生光氧化反应,与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结合形成栓塞,从而封闭CNV,减轻病变部位视网膜的出血、渗出和水肿,几乎不损伤周围正常视网膜,可显著降低中心视力丧失的发生率。但其缺点是容易复发,反复PDT治疗会增加PDT治疗所带来的风险,而且光动力疗法价格昂贵,因此临床急需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来弥补PDT治疗的缺点。Bevacizumab是一种新近研发的重组抗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单克隆抗体,它能竞争性结合VEGF,从而阻断新生血管的形成,减少血管通透性,促进CNV渗出水肿的吸收。对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行PDT封闭病灶处CNV后,再行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可以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降低PDT治疗次数和相关并发症,促进视网膜出血、渗出及水肿的吸收,帮助恢复视网膜的形态,缩短病程,提高疗效,稳定和提高患者的视力,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本课题通过光动力疗法和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对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的比较,寻求最佳治疗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方案。目的比较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和PDT对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分析。方法回顾分析46例46眼确诊为CEC患者,共分为两组,对照组22例22眼,联合组24例24眼,对照组给予单纯PDT治疗,联合组先行PDT治疗一周后行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1.5 mg(0.06ml),术后1、3、12月复查最佳矫正视力、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术(ICG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随访时若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部分闭合或仍有渗漏,对照组给予重复PDT治疗,最短间隔3月;联合组给予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最短间隔1月。比较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底改变、FFA、ICGA、OCT等临床资料,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视力变化1月后对照组12(72.73%)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联合组13(83.3%)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联合组视力提高较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3月后对照组8(72.73%)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联合组19(83.3%)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联合组视力提高较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12月后对照组16(72.73%)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联合组20(83.3%)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联合组视力提高较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2、眼底检查、FFA/ICGA检查对照组治疗后1月眼底检查显示病灶区出血大部分吸收,水肿、渗出减轻。FFA/ICGA检查显示7(31.82%)眼CNV荧光素部分渗漏。治疗后3月眼底检查显示8(36.36%)眼出现新的出血、水肿及渗出,FFA/ICGA检查显示4(18.18%)眼CNV荧光素持续渗漏,13(59.09%)眼出现CNV荧光素再次渗漏,17(77.28%)眼行再次PDT治疗。治疗后12月眼底检查显示病灶明显缩小,出血完全或大部分吸收,水肿明显减轻或消失。FFA/ICGA显示15(68.2%)眼CNV完全闭合,无荧光素渗漏,7(31.8%)眼CNV大部分闭合,轻微荧光素渗漏。联合组治疗后1月眼底检查显示病灶区出血大部分吸收,水肿、渗出减轻;5(20.83%)眼FFA/ICGA检查显示CNV荧光素部分渗漏,行再次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后3月眼底检查显示7(29.17%)出现新的出血、水肿及渗出,FFA/ICGA检查显示2(8.33%)眼CNV荧光素持续渗漏,11(45.83%)眼出现CNV荧光素再次渗漏,13(54.17%)眼行再次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后12月眼底检查显示病灶萎缩,出血及水肿完全吸收。19(79.17%)眼CNV完全闭合,无荧光素渗漏,5(20.83%)眼CNV大部分闭合,轻微荧光素渗漏。3、OCT检查对照组治疗后1月OCT检查显示19(86.36%)眼视网膜水肿减轻和消退,5(22.73%)眼视网膜出血吸收,15(68.18%)眼RPE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高反射团范围缩小。治疗后3月OCT检查显示12(54.55%)眼RPE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高反射团较1月时有所扩大,视网膜水肿增厚。治疗后12月所有治疗眼OCT显示视网膜下液吸收,CNV高反射团明显缩小。联合组治疗后1月OCT检查显示21(87.50%)眼视网膜水肿减轻和吸收,7(29.17%)眼视网膜出血吸收,18(75.00%)眼RPE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高反光团缩小。治疗后3月OCT检查显示9(37.50%)眼发现RPE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高反射团范围较1月时有所扩大,视网膜水肿增厚。治疗后12月所有治疗眼OCT显示视网膜下液吸收,CNV高反射团明显缩小,联合组病灶区视网膜厚度下降较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户<0.05)。4、治疗次数对照组PDT平均治疗次数为1.86次,联合组所有治疗眼均接受1次PDT治疗,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平均治疗次数1.75次。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术后随访均未见明显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结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治疗CEC均是安全有效的,联合治疗组更有效封闭CNV,促进视网膜渗出及出血的吸收,减少PDT重复治疗次数,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降低并发症风险。

全文目录


摘要  3-7
ABSTRACT  7-12
第一章 课题研究过程  12-19
  1.1 前言  12-14
  1.2 设备和药物  14
  1.3 检查方法  14-15
  1.4 病例筛选  15-16
  1.5 临床资料  16-17
  1.6 治疗方法  17-18
  1.7 疗效评价  18-19
  1.8 统计方法  19
第二章 课题结果和结论  19-30
  2.1 结果  19-26
  2.2 讨论  26-30
参考文献  30-34
附图  34-40
总结  40-41
问题与展望  41-42
综述 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研究进展  42-56
  参考文献  51-56
附录  56
成果  56-57
致谢  57-60
统计学证明  60

相似论文

  1. 尖锐湿疣亚临床感染的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R752.53
  2. 贝伐单抗-PLGA缓释微球兔眼玻璃体腔注射的药代动力学及药物分布研究,R96
  3. 用于光动力治疗剂的磁性纳米复合粒子载药体系的研究,TB383.1
  4. 不同能量密度HMME-PDT对防龋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R781.1
  5. 纳米二氧化钛在竹红菌甲素研究中的应用,TQ461
  6. 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分布及荧光素血管造影特征,R773
  7. G蛋白信号转导调节子5参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可能的机制,R773.4
  8. 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治疗中的实验研究,R774.1
  9. 玻璃体腔注射小剂量曲安奈德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R774.5
  10. 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R774.5
  11. 光响应微胶囊的设计制备及在光动力疗法中的应用研究,TQ460.1
  12. 玻璃体腔内注射Bevacizumab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R774.5
  13. N-取代酰亚胺二氢卟吩衍生物的合成,TQ252
  14. 曲安奈德联合冰片离子导入在兔眼房水中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R965
  15. 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联合激光治疗黄斑囊样水肿,R774.5
  16. 玻璃体腔注射贝伐单抗与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系统评价,R774.5
  17. 曲安奈德玻璃体腔注射治疗黄斑水肿在基层医院的应用,R774.5
  18. 曲安奈德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兔葡萄膜炎的实验研究,R773
  19. 贝伐单抗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SD大鼠模型视网膜及玻璃体内VEGF含量的影响,R774.1
  20. 经瞳孔温热疗法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治疗兔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R773.4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眼科学 > 视网膜及视神经疾病 > 视网膜疾病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