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苦闷的象征》与五四新文学

作 者: 肖莹
导 师: 彭修银
学 校: 中南民族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苦闷的象征》 新文学 独立人格 国民性
分类号: I206.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3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五四新文学是中国五四运动的组成部分,在五四运动中思想和文化启蒙运动中既是重要的工具也是成果之一。新文学的产生于发展离不开新文学作家和理论家的推动。这一时期,中国文学史上星光熠熠,鲁迅、郭沫若、陈独秀等许多新文学作家与理论家都有相似的经历,就是他们曾在日本留学。《苦闷的象征》作为日本的文艺理论著作之一,经过鲁迅介绍至国内,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三个角度对《苦》及其在中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第一,分析《苦》一书中包涵的西方文化。将“生命哲学”“精神分析学说”“移情说”“审美无功利”等西方学说与厨川白村在《苦》中文艺思想进行对比分析,梳理厨川的文艺思想。第二,从《苦》提出的“人”概念出发,对五四时期新文学作家以人为基础的文学创作进行分析。五四时期主体意识的觉醒之后,新文学作家面对复杂和贫弱的国家,内心痛苦不已,《苦闷的象征》一书的出现,使迷茫中的中国作家找到了方向,在接受了“苦闷”的概念后,新文学中出现了“人生苦”“社会苦”的作品。第三,对新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进行分析。厨川白村认为文学应与社会有密切的关系,应用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可以说文学与政治有密切的关系。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道德与政治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封建统治者通过道德控制民众,于是新文学提出了新道德的主张。进一步的分析,新文学是民众启蒙的工具,于是便出现了启蒙文学思潮。启蒙文学思潮与中国政治运动相结合,对国民性改造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文目录


摘要  7-8
Abstract  8-9
导言  9-13
  一、 新文学的兴起与日本文艺理论  9
  二、 厨川白村的主要文艺理论著作与文艺观点  9-11
  三、 五四新文学的主要刊物和文学团体概述  11-13
第一章 《苦闷的象征》的西方文艺理论基础  13-19
  一、 对柏格森生命哲学的继承与批判  13-15
    (一) “生命力”:由神秘走向现实  13-14
    (二) 直觉与理智  14-15
  二、 对弗罗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继承与批判  15-17
    (一) 性本能与生命力  15
    (二) 艺术活动的起源  15-16
    (三) 以“象征”为主的文艺表现方法  16-17
  三、 关于对艺术鉴赏理论的借鉴  17-19
    (一) 对立普斯移情说的吸收  17-18
    (二) 对康德学说的吸收与扩展  18-19
第二章 “生命”意识的崛起与以人为基础的文学创作  19-28
  一、 中国近代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  19-23
    (一) 人格涵义的转变  19-21
    (二) 五四时期主体意识崛起的特点  21-23
  二、 新文学对个人意识的突显以及人生“苦闷”的书写  23-28
    (一) “苦闷”概念在中国的接受  23-26
    (二) 广义象征主义与新文学作家的创作  26-28
第三章 文学的社会功用  28-44
  一、 走出“象牙之塔”的文学:文学的功利性  28-32
    (一) 文学究竟为何?  28-29
    (二) 五四新文学的功利性  29-32
      1、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  29-30
      2、新文学功利性的时代因素  30
      3、新文学功利性的表现  30-32
  二、 传统文学观念的重构与继承  32-34
    (一) 纯文学与杂文学分离,主张文学独立  32-33
    (二) “文以载道”观念的延续  33-34
  三、 “为人生”的五四启蒙文学  34-44
    (一) 文学与道德:新文学与新伦理道德观  34-38
      1. 思想启蒙的必要性  34-35
      2、新伦理道德观念的树立  35-37
      3、“新人”的出现  37-38
    (二) 文学与政治:国民性批判与政治运动  38-44
      1、启蒙文学思潮发端与萌芽  38-40
      2、五四新文学中对国民性改造问题的思考  40
      3、“五四”早期和高潮期鲁迅对于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40-44
结语  44-45
参考文献  45-48
致谢  48-49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9

相似论文

  1. 论我国公司人格否认法律制度的完善,D922.291.91
  2. 在苏韩国留学生的族际交往和国民性认知研究,H195
  3. 多彩的塞北乡村画卷—何申小说论,I207.42
  4. 战争激流与人性之舟,I207.42
  5. 老舍小说创作与北平记忆,I207.42
  6. 王瑶现代学术思想研究,I209
  7. 新文学语境下的周作人旧体诗研究,I207.25
  8. 郁达夫旧体诗词研究及其文学史地位,I207.25
  9.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散文选集·导言》研究,I207.6
  10. 公司人格否认法律制度研究,D922.291.91
  11. 怪诞不羁背后的感时忧国,I207.42
  12. “非诗化”倾向与“诗”的回归,I207.25
  13. 疏离:鲁迅与朝鲜(韩国)新文学,I312.6
  14. 论赵树理小说创作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I207.42
  15. 论厨川白村的文学接受观,I313
  16. Chinese Characteristics里的中国人形象研究,K25
  17. 清末民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K257
  18. 朱执信国民性改造思想探析,K257
  19. 《苦闷的象征》与鲁迅的文艺观,I206.6
  20. 论五四新文学的现代性,I206.6
  21. 文化心理的观照,I336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