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清末民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国民性改造思想研究

作 者: 许彬
导 师: 徐国利
学 校: 安徽大学
专 业: 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 清末民初 革命派 国民性改造思想 维新派
分类号: K25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8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9世纪末,中国社会面临深重的内忧外患。从外部看,中国饱受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欺凌和蹂躏,从内部看,满清政府日益腐朽,并且逐渐与列强勾结,国家主权和领土日益面临被瓜分的危险。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爱国志士,为了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之中,于1894年在日本成立“兴中会”,标志着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人士为了激发国人革命热情,唤起大众的爱国热情和追求自由、民主的精神,在清末民初,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启蒙。本文拟在学术界已有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对革命派人士的国民性改造及其思想做进一步地研究,以求对该问题有全面和深入地认识。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国民性”概念的内涵、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定义以及研究时间加以界定。同时,对学术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以简要的综述。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和论述革命派国民性改造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来源。革命派的国民性改造思想在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特殊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其思想来源较为丰富,其中,西方生物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是其国民性改造思想的重要依据。日本国国民的精神也直接影响了革命派国民性改造思想。同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说也是革命派国民性改造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当然,革命派的国民性改造思想不仅仅是中西启蒙思想的简单移植,它凝聚了革命派人士的不同理解和创新。第三部分,主要论析革命派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基本内容、革命派对国民劣根性形成原因的认识以及革命派内部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分歧。革命派国民性改造思想内容主要分为对国民性劣根性的批判和理想国民的塑造。他们认为,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大体包括:具有强烈的奴隶性、缺乏国家思想、麻木和冷漠的心理;守旧和缺乏进取的精神。关于理想国民塑造的思想主要包括:国民应当具有爱国思想、权利思想、自由和平等精神、尚武和军国民精神及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革命派认为封建的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是国民劣根性的形成的主要原因,对此既有合理性,又有明显的片面性。革命派内部对国民性改造思想存在一定分歧。以章太炎为首的国粹派侧重以发挥传统思想文化为契机,深入国民性改造;另有一部分人士极力主张采取暗杀、刺杀等极端行为,以此激励国人速养成爱国精神。第四部分,与同时代条件下维新派的国民性改造思想进行比较。通过比较,革命派和维新派国民性改造思想相同点主要表现在:第一,都是在中西比较视野下的进行的,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基本内容相近,均呈现出精英主义式的倾向,侧重运用报刊杂志等进行国民性启蒙。两派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对国民良性的关注程度不同和具体的改造途径不同。19世纪末,革命派虽大力批判国民劣根性,但其出发点仍是基于对国民良性的肯定。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派开始侧重对国民素质的褒扬,而维新派则继续批判国民的诸多缺点。革命派国民性改造思想始终以肯定乃至褒扬国民良性为重点,虽具有一定的政治工具意义,但是,其对于国人信心的建立和救亡图存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五部分,主要对革命派国民性改造及其思想作以简要的评述。革命派国民性改造思想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为革命奠定了一定的舆论基础,动员了一部分民众,特别是青年人从事革命的精神。第二,注重利用传统资源进行国民性改造,有利于国民自信心的培育。第三,为“五四”及以后的国民性改造或国民素质的培育提供了一定的资鉴作用。同时,其思想的片面性也很明显,主要体现在:第一,救亡与启蒙相结合,影响了国民性改造的效果。第二,过于集中集体精神的塑造和教化,忽视了个体精神的教导。第三,忽视了经济等综合因素对国民性的影响。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9
绪论  9-15
第一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形成  15-24
  第一节 民族危机的加剧与国民性改造问题的提出  15-17
  第二节 革命派国民性改造思想的来源  17-24
第二章 革命派国民性改造思想内容  24-39
  第一节 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基本内容  24-32
  第二节 国民劣根性形成的原因  32-35
  第三节 革命派内部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分化  35-39
第三章 革命派和维新派国民性改造思想比较  39-51
  第一节 革命派和维新派国民性改造思想的趋同性  39-47
  第二节 革命派和维新派国民性改造思想的相异性  47-51
第四章 结语  51-54
参考文献  54-60
致谢  60-6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1-62

相似论文

  1. 清末民初女装装饰工艺研究,TS941.2
  2. 1903-1929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特点研究,G623.2
  3. 清末民初教会大学与江南社会现代转型,G649.2
  4. 清末民初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价值观的演变,J60-4
  5. 论清末民初宁绍地区的县自治财政,F812.9
  6. 清末民初广西瑶族服饰文化变迁,J509.2
  7. 清末民初时期的文人与书籍设计的转型,J524
  8. 流俗待看除旧弊,深闺有愿做新民,I206.5
  9. 清末民初报刊言情小说研究,I207.42
  10. 从《申报》看清末民初中国报纸通讯文体的发展(1896-1915),G219.29
  11. 试论汪荣宝的宪政思想,D929;K258
  12. 清末民初(1902-1919)高等小学历史教科书编撰研究,K251
  13. 清末民初我国传统服装结构的延续与变迁,J523.5
  14. 清末民初鄂伦春族文化变迁研究(1895-1915年),C95
  15. 清末民初(1862-1918)教师群体近代化历史演进考略,G529
  16. 清末民初桐城社会变迁初探,K251
  17. 早期维新派的教育思想研究,K256.1
  18. 清末民初宪法对国家权力的配置研究,D921
  19. 1905年至1916年—清末民初政治转型研究,D69
  20. 清末民初晋东南地区干草会事件研究,K258
  21. 清末民初中国基督教大学的“合并化”运动,G529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 辛亥革命(1901~1911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