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数字艺术传播论

作 者: 张裴裴
导 师: 马立新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广播电视艺术学
关键词: 数字艺术传播 媒介 传播模式 受众 跨媒介
分类号: G2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9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主席尼葛洛庞帝推出新作《数字化生存》,向全世界宣告了比特的威力,并发出“数字化将决定我们的生存”的论断。自此,这种基于数字技术的全新艺术形式在国内外迅猛发展。21世纪,人们迈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化时代,这是人类历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与农业社会专注于农耕技术,工业社会依附于现代机械技术一样,信息时代毫无疑问以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依托。新的技术使得传播方式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传播方式显然已经无法解释数字艺术的传播特征。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媒介的新一轮变革,依托于数字传播媒介的数字艺术也成为直接的受益者,在数字艺术传播中,传播和媒介不断融合,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之间的传播方式的区分在数字艺术传播中变得微不足道,语言、文字、印刷、广播电视等媒体在数字时代逐渐成为一种整合的传播形态,过去独立的多种传播渠道融合成为一种媒体,网络媒体便成为数字艺术传播中最具代表性的传播媒介,数字图像、数字电影、数字文学、数字游戏等多种数字艺术形式也统一在这一传播媒介中。同时网络媒体打破了我们所熟知的大众传播的单向传播,双向交互成为传播的主流,传播双方的界限已不再明显,最为重要的是受众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数字艺术在数字媒介和传统媒介的双重作用下不断扩大受众群,除了满足最直接的数字传播媒介受众群,数字艺术转化为原子艺术走向有形的市场也满足了传统受众的传播需求。但是媒介和受众并不是影响传播的唯一因素,数字艺术传播与传播环境相互制约,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最终与社会大背景挂钩,走向市场。本文致力于数字艺术传播总系统的研究,考察数字艺术系统中传播者、传播媒介、传媒环境和受众等传播要素的新特征;揭示数字艺术传播媒介的特点;总结数字艺术传播的主要传播模式和传播机制,阐明数字艺术的传播动机和原因、传播距离与速度、传播路向与范围、传播效果,当下数字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理等因素的关系;同时考查思辩原子艺术和数字艺术之间的跨媒介互动传播行为与和谐共存关系的维系。第一部分从整体上对数字艺术传播各要素作简要说明,即传媒环境、传播者、传播媒介与受众的新特征;第二部分介绍数字艺术的主要传播媒介;第三部分是对数字艺术传播模式的总结概括,并在分析网络文学、网络游戏、数字影视等主要数字艺术类型传播特点的基础上总结数字艺术传播系统的主要传播机制;第四部分是对数字艺术传播中重要的一环——受众的研究;第五部分阐述了数字艺术与原子艺术跨媒介传播行为及其和谐共存关系;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  8-11
绪论  11-15
  一、 研究缘起  11
  二、 数字艺术传播研究现状  11-15
    (一) 数字艺术的界定  11-13
    (二) 艺术传播的界定  13-14
    (三) 数字艺术传播的研究现状  14-15
第一章 数字艺术传播概述  15-29
  一、 传媒环境  15-19
  二、 传播者  19-23
  三、 媒介  23-24
  四、 数字艺术内容形态  24-29
第二章 数字艺术传播媒介  29-37
  一、 数字艺术传播媒介的主要类型  29-33
  二、 数字艺术传播媒介的基本特征  33-35
    (一) 多媒体  33
    (二) 互动性  33
    (三) 分众化  33-34
    (四) 虚拟性  34
    (五) 非受限性  34
    (六) 开放和共享  34-35
    (七) 以人为本  35
  三、 数字艺术传播媒介的社会现实影响  35-37
    (一) “媒介即讯息”  35-36
    (二) “宅男宅女”与网络成瘾  36-37
    (三) 手机中“毒”  37
第三章 数字艺术传播模式解析  37-50
  一、 “5w”直线模式与循环互动模式  38-40
    (一) “5w”直线模式  38-39
    (二) 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  39-40
  二、 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的系统模式  40-41
  三、 数字艺术的传播模式  41-45
    (一) 数字艺术的传播过程  42-43
    (二) 数字艺术传播的系统模式  43-45
  四、 数字艺术信息传播机制  45-50
第四章 数字艺术受众分析  50-62
  一、 数字艺术受众观  50-52
  二、 受众的媒体接触行为  52-60
    (一) “使用与满足”理论  52-53
    (二) 数字艺术与受众心理  53-56
    (三) 数字艺术与受众需求  56-60
  三、 数字艺术受众的发展趋势  60-62
    (一) 数字艺术受众的扩大化  60-61
    (二) 数字艺术受众的细分  61-62
第五章 数字艺术和原子艺术的跨媒介传播  62-72
  一、 数字艺术的原子传播  62-66
    (一) 网络文学的原子传播  62-65
    (二) 数字游戏的原子传播  65-66
    (三) 数字图像的平面印刷  66
  二、 原子艺术和数字艺术的双向传播  66-70
    (一) 纸质原子艺术上网  66-68
    (二) 音乐及视听艺术的数字传播  68-69
    (三) 原子艺术对数字艺术的影响  69-70
  三、 数字艺术和原子艺术的和谐共存  70-72
小结  72
注释  72-74
参考文献  74-76
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76-77
致谢  77

相似论文

  1.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2. 我国大众媒介对农村公共政策传播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422.0
  3. 小学语文教材风波修辞析,G623.2
  4. 对台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策略研究,G222
  5. 面向受众需求的电视购物节目编排策略研究,G222.3
  6. 媒介融合中电视媒体的困境与出路,G206
  7. 病毒营销传播研究,G206
  8. “解放牛网”研究,G206
  9. IPTV导视系统的人性化研究,TN949.292
  10. 中国情感真人秀节目本土化探析,G222
  11. 孔子学院海外文化传播模式研究,G206
  12. 媒介文化与犯罪心理疏导研究,G206
  13. 媒介性别歧视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G206
  14. 2007-2009年大连机场口岸媒介生物本底调查分析,R184
  15. 我国女性电视节目媒介环境研究,G222
  16. 网络危机传播的模式及应对机制研究,G206
  17. 鲍德里亚媒介批判理论研究,B089.1
  18. 中西部农民媒介素养研究,G206
  19. 网络生产性受众探析,G206
  20. 地方政府媒介形象初探,D625
  21. 三峡库区蓄水前后鼠密度空间分布统计推断,R184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