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佛教孝思想的特质及现实意义

作 者: 訾翠霞
导 师: 阿忠荣
学 校: 青海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哲学
关键词: 中国佛教孝思想 儒家孝伦理 平等 戒律 感恩
分类号: B82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8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孝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传统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佛教作为外来文化,早在印度早期的经典中就有对孝思想的论述,传入中国以后不断发展、丰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孝伦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研究中国佛教的孝思想对于认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对中国现代社会建设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资料综合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佛教的孝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并把它与不同思想体系中的儒家孝思想进行了比较,以期更深入地挖掘中国佛教孝伦理思想中的精华,为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借鉴意义。孝是中国佛教伦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分四个部分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第一章对中国佛教孝思想的源流、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佛教的孝思想发端于印度,这在早期佛教经典中可以看到,传入中国后许多讲孝的经典被翻译过来并且有些还在中国社会流传甚广。佛教传入之初,中国社会正值“以孝治天下”的时代,因此,佛教也受到了中土孝观念的影响,特别强调和重视有关孝的内容,这在印度是没有的。中国佛教孝伦理,是在因果论、慈悲观基础上所谈的孝,是世间出世间的孝,这也是中国佛教孝伦理不同于其它孝伦理的主要特点。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儒家孝思想的形成及其与佛教孝伦理的争辩,阐述了儒家孝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它对佛教孝伦理的责难和佛教学者的回应。中国传统的孝观念很早就产生了,在儒家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强化,并与政治伦理逐步紧密结合,更多的为政治服务,这与中国传统的宗法制社会有关。第三章对中国佛儒两家的孝思想进行了理论基础和内涵方面的比较分析,由于中国佛、儒两家的孝伦理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不同,导致了它们之间在内涵外延上的差异。当然,孝是人类自然的情感,对于社会道德的价值非常重要,在这一点上,二者是相同的。第四章介绍了中国佛教孝伦理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随着现代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当代社会对传统的孝道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佛教注重修“心”,即从人的内心出发思考问题。佛教也是一种教育,它教导人们修身养性,这对于一个人提高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佛教孝伦理中的平等、慈悲、感恩等思想对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以及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论马克·吐温的人文主义观,I712.06
  2.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权问题分析,D412.6
  3. 高校师范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G651
  4. 女性公务员和知识分子与男性同龄退休的需求及对策研究,D669.6
  5. 佛教平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B948
  6.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与文化相对观困境解读,A811.6
  7. 传统公私观念与现代公民社会的构建,D61
  8. 平等与效率关系视角下的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研究,F842.6
  9. 医学生感恩教育路径探析,R-4
  10. 沃伦法院对美国社会平等化进程的影响,DD916
  11. 民事撤诉制度研究,D925.1
  12. 感戴教育方式对初中生感戴及亲社会行为的影响,G444
  13.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化学教学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G633.8
  14.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G641
  15. 论德国平等权的宪法实践,DD911
  16. 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平等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A811
  17. 性别中立教育传统的反思和超越,G40
  18. 对柯尔律治《古舟子咏》的生态解读,I561.072
  19.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若干问题探析,D922.3
  20. 当代大学生亲情教育研究,G641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伦理学(道德哲学) > 家庭、婚姻道德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