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两种地霉对体外健康甲板的侵袭力及胞外酶普的实验性研究

作 者: 李力翠
导 师: 朱敬先; 高顺强
学 校: 河北医科大学
专 业: 皮肤病与性病学
关键词: 白地霉 林生地霉 透甲时间 扫描电镜 胞外酶
分类号: R75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真菌透甲模型,探讨林生地霉白地霉在体外能否侵犯健康甲板,并通过测定透甲时间来比较两种地霉和红色毛癣菌的侵袭作用,同时采用扫描电镜微观观察受侵甲组织的情况。检测两种地霉和红色毛癣菌的细胞外分泌酶活性,比较三者的异同性,结合第一部分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真菌胞外酶与对宿主的侵袭作用的关系。林生地霉(Geotrichum silvicola)为新近发现的一种罕见地霉[1],我科相继从一例脓癣患儿皮损中和一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者的血液中分离得到林生地霉[2,3],首次证明林生地霉能够侵犯人类。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是地霉属的经典代表菌种,为条件性致病菌,以支气管感染最多见。至今未有地霉属真菌侵犯指甲的相关病例报道。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rubrum)为亲人性皮肤癣菌,主要侵犯皮肤、指(趾)甲,是我国甲真菌病优势致病菌[4.5],此试验中红色毛癣菌作为阳性对照菌。方法:林生地霉为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真菌室保存,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鉴定。白地霉标准菌株购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种保藏中心。红色毛癣菌购自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真菌实验室。三株真菌均经过复苏培养及形态学和生化鉴定。1.建立真菌透甲模型,分为林生地霉组、白地霉组和红色毛癣菌组,其中红色毛癣菌组设定为阳性对照组,各组均包括1个阴性对照模型(即不加任何菌种)和1个阳性对照模型(将菌悬液直接加入液体培养基中),观察并记录各组透甲时间,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是否存在差异性。2.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受侵甲板的微观变化及菌丝和孢子的形态。3.通过半定量API ZYM细胞外酶活性系统(法国梅里埃生物公司)测定出林生地霉、白地霉及红色毛癣菌的19种胞外酶,包括四种酯酶、五种蛋白酶、二种水解酶和八种糖发酵酶。结果:1.本实验中,三种真菌菌株均能透过甲板模型,其中林生地霉的透甲时间为(15.07±3.28)d,白地霉的透甲时间为(14.50±1.67)d,红色毛癣菌的透甲时间为(6.76±1.72)d。林生地霉和白地霉的透甲时间均明显长于红色毛癣菌(P<0.05),林生地霉和白地霉的透甲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扫描电镜观察:三株菌株均有菌丝从角化细胞缝隙及细胞中央穿过;3. API-ZYM试剂盒测定结果显示:(1)红色毛癣菌菌株碱性磷酸酶、胰凝乳蛋白酶及多数糖发酵酶活性明显高于林生地霉和白地霉;(2)白地霉和林生地霉的胞外酶谱大致相同,二株菌株具有很高的同源性;(3)三株真菌均含有的胞外酶有:酯酶C4、类脂酯酶C8、白氨酸芳氨酶、缬氨酸芳氨酶、酸性磷酸酶、萘酚-AS-BI-磷酸水解酶。结论:1.林生地霉和白地霉均能穿透甲板,但透甲时间明显长于红色毛癣菌;2.扫描电镜观察:林生地霉、白地霉及红色毛癣菌侵袭的甲板均可观察到有菌丝穿过甲板,菌丝多从角化形成细胞边缘间隙中穿过,部分菌丝直接从角化细胞中央穿出;3.白地霉和林生地霉的胞外酶谱大致相同;4.红色毛癣菌大部分胞外酶活性明显高于林生地霉和白地霉,碱性磷酸酶、胰凝乳蛋白酶及糖发酵酶可能是分解破坏甲板组织的主要作用酶。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8
引言  8
第一部分 两种地霉对体外健康甲板侵袭力的研究  8-18
  前言  8-9
  材料与方法  9-12
  结果  12-13
  附图  13-16
  附表  16-17
  小结  17-18
第二部分 两种地霉的胞外酶谱测定及比较  18-25
  前言  18
  材料与方法  18-19
  结果  19-20
  附图  20-21
  附表  21-22
  讨论  22-25
  小结  25
参考文献  25-26
结论  26-27
综述 肿瘤患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现状调查  27-42
  参考文献  36-42
致谢  42-43
个人简历  43

相似论文

  1. 南京地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的发生调查及其线粒体基因组研究,S433
  2. 产酶溶杆菌OH11菌株胞外酶调控相关基因ctp的克隆及功能分析,TQ925
  3. 樟巢螟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相关研究,S763.3
  4. 棉铃虫与烟夜蛾寄主选择机制的比较研究,S435.622.3
  5. Hybrid Coat对牙本质小管封闭作用的实验研究,R781.2
  6. 桃小食心虫病原真菌的致病性及其胞外酶的作用研究,S476.1
  7. 颗粒锡膜的制备与形貌及气敏性能,TB383.2
  8. Gd-Co-Ti三元系合金相图500℃等温截面,TG113.14
  9. 中央空调冷却水系统微生物腐蚀研究,TU831.4
  10. 污泥消化优势嗜热菌筛选及其作用效果研究,X703
  11. 中等嗜热菌(S.thermosulfidooxidans)浸出黄铜矿的研究,TD925.5
  12. Beyond冷光美白对树脂—牙釉质微拉伸强度及树脂边缘微渗漏影响的研究,R783.1
  13. 口腔细菌在渗透树脂表面动态粘附的SEM研究,R783
  14. 牙本质粘结前CPP-ACP预处理对粘结力的影响,R783.1
  15. 不同表面处理对玻璃离子牙釉质粘结强度的影响,R783.1
  16. 不同惰性载体上发酵产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生物特性的研究,S476.12
  17. 桦褐孔菌代料栽培期间胞外酶活性变化规律研究,S646
  18. 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研究Ni~(2+)的毒性作用,R114
  19. 洱海柱状样沉积物中胞外酶活性特征及其对C、N、P代谢影响,P736.21
  20. 不同培养料对秀珍菇生长发育、产量及胞外酶的影响,S646
  21. 白地霉脂肪酶基因的异源表达与定向进化,Q78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 皮肤病学 > 真菌性皮肤病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