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不同惰性载体上发酵产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生物特性的研究

作 者: 俞云峰
导 师: 徐向群
学 校: 浙江理工大学
专 业: 应用化学
关键词: 蜡蚧轮枝菌 固态发酵 几丁质酶 蛋白酶 酶活 惰性载体 分生孢子 生长周期 扫描电镜
分类号: S476.1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是一种重要的生物防治真菌,寄主范围广,能寄生蚧类、蚜虫类、螨类、粉虱,还可寄生鳞翅目的一些害虫、线虫等,在生物防治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固态发酵具有设备投资少、能耗低、污染少、容易操作等特点,非常适用于蜡蚧轮枝菌的致病活体分生孢子的生产。本论文在前人研究惰性载体吸附固态发酵产孢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惰性载体上生长原理和孢子生物特性进行研究:比较不同惰性载体吸附固态发酵所产分生孢子的酶活的差异,并对其在PU软质泡沫和甘蔗渣上生长情况进行了扫描电镜(SEM)观察,尝试用两种方法缩短其生长周期,最终初步从微观性状和数据分析上解释培养方式、营养条件和产孢周期,产孢量之间的关系,取得了较好的结果。1.对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 CBS 102071)进行了寄生昆虫(烟粉虱和桃蚜)复壮,并分离纯化培养,并且对其在PDA平板上的菌落、菌丝及孢子形态进行了观察,最后确定纯培养为蜡蚧轮枝菌。此外,还对蜡蚧轮枝菌菌株Verticillium lecanii CBS 102071的生长周期和产孢能力在甘蔗渣固态发酵进行测试,并与第一代原始菌株的数据进行比较,两者基本一致。最终得出复壮所得的菌株在致病力,生长能力和产孢能力方面都恢复到了原有的水平,可以作为实验菌种使用。2.利用已有报道的可实现工厂化的自然培养基麦麸固态发酵产蜡蚧轮枝菌分生孢子的方法作为标准,对惰性载体甘蔗渣和PU软质泡沫吸附固态发酵的方法所产的分生孢子进行几丁质酶蛋白酶活性测试比较。从而得出,几丁质酶活:甘蔗渣(3.27U/mg)>麦麸(3.01U/mg)>PU(2.72U/mg) ;蛋白酶活:麦麸(2.72 U/mg)>PU(2.61 U/mg)>甘蔗渣(2.54 U/mg)。惰性载体吸附固态发酵的方法产出的分生孢子在酶活(几丁质酶,蛋白酶)表现方面可以和标准方法麦麸固态发酵媲美,就此方面,为进一步实现惰性载体发酵法工业化提供了可能。再将产酶活性周期和产孢量周期对比,创新性提出孢子采收最佳时间应在产孢量稳定期的前期的想法。3.通过SEM观察蜡蚧轮枝菌在PU和甘蔗渣上的生长情况可知,PU孔隙直径较大,直径大小较一致,孔隙空间排布较为规则的特点有利于气生菌丝可以在其内部自由的延伸、生长;而甘蔗渣提供大量的接触面使得大量的营养菌丝附着在甘蔗渣的表面以及内部。我们分析得到短的生长周期和高的产孢量是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共同作用的结果,合适的惰性材料应提供合理的附着面积和空间的比例,显然甘蔗渣的比例好于PU泡沫。瓶状分生孢子梗的发现及蜡蚧轮枝菌缠绕、附着的生长方式证明在惰性载体上它只以固态方式发酵,产生分生孢子。考虑到孢子的提取、环境污染和二次利用等因素,我们认为甘蔗渣更适合作为惰性载体。4.明确了在实验室水平液-固双相发酵法对于缩短蜡蚧轮枝菌在甘蔗渣上的发酵周期没有显著的作用。甘蔗渣麦麸粉三种比例的混合都能显著的缩短发酵的周期,周期大概在89天,比单纯麦麸发酵(68天)长,比甘蔗渣吸附液体培养基(1012天)短。在第八、第九天,三种比例混合的产孢量达到最高峰,大约在5.50×109个/g干物质,这个数字恰好大约处在单纯麦麸培养产孢量(2.40×109个/g干物质)和甘蔗渣吸附液体培养基产孢量(1.02×1010个/g干物质)的中间,而其发酵周期也处于两者的中间,产孢量的大小和发酵周期长短有一些线性关系。我们提出一个关于发酵方式和营养条件的改变是决定蜡蚧轮枝菌最终孢子产量的主要因素,而最终的孢子产量又决定发酵时间的假设。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41
  1.1 引言  11-12
  1.2 蜡蚧轮枝菌的研究和利用现状  12-22
    1.2.1 微生物农药  12-13
    1.2.2 蜡蚧轮枝菌的分类  13
    1.2.3 蜡蚧轮枝菌的地理分布  13-14
    1.2.4 蜡蚧轮枝菌的寄主范围  14
    1.2.5 蜡蚧轮枝菌的致病性  14-16
    1.2.6 蜡蚧轮枝菌的侵染过程和致病机理  16-18
    1.2.7 蜡蚧轮枝菌的毒素  18-19
    1.2.9 与其他防治技术的相容性  19-20
    1.2.10 蜡蚧轮枝菌的发酵培养与生产  20-22
  1.3 蜡蚧轮枝菌在生物防治应用的研究  22-24
    1.3.1 生物防治的应用  22-24
    1.3.2 生物安全性研究  24
  1.4 固态发酵的研究进展  24-28
    1.4.1 固态发酵与液态发酵的比较  24-26
    1.4.2 固态发酵工艺参数控制研究  26-27
    1.4.3 菌丝在固态基质上生长的特点  27-28
  1.5 剂型的研究进展  28-30
    1.5.1 蜡蚧轮枝菌制剂的贮存  29
    1.5.2 蜡蚧轮枝菌制剂剂型的研究  29-30
  1.6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和主要内容  30-33
  参考文献  33-41
第二章 原始菌种的复壮、活化、纯培养和保藏  41-49
  2.1 引言  41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1-45
    2.2.1 实验材料  41-43
    2.2.2 实验方法  43-45
  2.3 结果与分析  45-47
    2.3.1 菌落、菌丝及孢子形态观察  45-46
    2.3.2 蜡蚧轮枝菌生长周期和产孢量水平比较  46-47
  2.4 小结  47-48
  参考文献  48-49
第三章 惰性载体吸附固态发酵产分生孢子酶活性分析  49-65
  3.1 引言  49-50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50-57
    3.2.1 实验材料  50-52
    3.2.2 实验方法  52-57
  3.3 结果与分析  57-62
    3.3.1 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 CBS 102071)分生孢子的酶活性研究  57-62
  3.4 小结  62-63
  参考文献  63-65
第四章 蜡蚧轮枝菌在PU 和甘蔗渣上生长情况的观察和分析  65-76
  4.1 引言  65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65-68
    4.2.1 实验材料  65-67
    4.2.2 实验方法  67-68
  4.3 结果与分析  68-73
    4.3.1 利用扫描电镜(SEM)对蜡蚧轮枝菌在PU 和甘蔗渣上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  68-71
    4.3.2 利用扫描电镜(SEM)对生产分生孢子的证据确认  71-73
  4.4 小结  73-74
  参考文献  74-76
第五章 缩短发酵周期方法的探索  76-87
  5.1 引言  76-77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77-80
    5.2.1 实验材料  77-78
    5.2.2 实验方法  78-80
  5.3 结果与分析  80-85
    5.3.1 液-固双相发酵  80-83
    5.3.2 麦麸粉和甘蔗渣混合发酵  83-85
  5.4 小结  85-86
  参考文献  86-87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87-89
  6.1 总结  87-88
  6.2 展望  88-89
致谢  89-90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0

相似论文

  1. 凡纳滨对虾虾头内源性蛋白酶分离纯化与酶学特性研究,S985.21
  2. 粘质沙雷氏菌的原生质体诱变及几丁质酶的研究,TQ925
  3. 大米蛋白酶解—接枝共聚综合改性技术的研究,TS201.2
  4. 棉铃虫和烟夜蛾生殖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S433
  5. 南京地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的发生调查及其线粒体基因组研究,S433
  6. 高温蛋白酶Pgsey及解旋酶Htc16特征的初步研究,Q814
  7. 根结线虫生防菌的筛选及其生物有机肥研制,S476.1
  8. 芘降解菌株SE12的分离和鉴定及其降解效果研究,X172
  9. 圆眼珍珠蛙(Lepidobatrachus laevis)皮肤cDNA文库的构建、筛选及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原核表达和活性研究,Q78
  10. 产酶溶杆菌OH11菌株几丁质酶基因的功能研究,TQ925
  11. 糙米发芽过程中内源蛋白酶特性及主要含氮物质变化研究,TS210.1
  12. 土壤酶活测定及土壤微生物总蛋白的提取、纯化与鉴定,S154
  13. 苏云金芽孢杆菌CryIAc重组蛋白及土曲霉PNR2发酵产物的杀虫活性研究,S476.1
  14. 樟巢螟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相关研究,S763.3
  15. 棉铃虫与烟夜蛾寄主选择机制的比较研究,S435.622.3
  16. MMP-2、VEGF和Ki-67的表达与脑胶质瘤分级的相关性研究,R739.41
  17. MMP-9及P63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739.8
  18. 棘球白素B发酵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初步研究,X787
  19.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ES-2-4抗菌脂肽固态发酵工艺的研究,TQ936.16
  20. 茶渣多肽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TS209
  21. 大豆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GmCASc的克隆及初步功能分析,S565.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各种防治方法 > 生物防治 > 微生物病源的利用 > 昆虫真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