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药周期疗法对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作 者: 彭绍霞
导 师: 李莉
学 校: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妇科学
关键词: 中医周期疗法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 子宫内膜容受性 促排卵周期
分类号: R271.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200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枸橼酸氯米芬片+中药周期疗法,枸橼酸氯米芬片+戊酸雌二醇片,中药周期疗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过程中子宫内膜厚度,类型,子宫内膜下血流指数,卵泡大小及个数等客观指标的变化,中医症状的改善,有无不良反应等情况,通过评价其疗效的差异性,最终总结出一个安全、有效、合理的促排卵方案,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方法:收集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诊断为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A组(枸橼酸氯米芬片+中药周期疗法)及B组(枸橼酸氯米芬片+戊酸雌二醇片),C组(中药周期疗法),各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三组的B超监测的指标(子宫内膜厚度,类型,子宫内膜下血流,卵泡大小及个数)及中医症状的变化,并应用统计学分析三组各项指标变化的差异性,进而探讨中药周期疗法,戊酸雌二醇片对枸橼酸氯米芬片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厚度与类型、子宫内膜血流、卵泡的发育、排卵率的影响。结果:1.中医症状积分方面:各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5);中药周期疗法联合枸橼酸氯米芬片组与戊酸雌二醇片联合枸橼酸氯米芬片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周期疗法组与枸橼酸氯米芬片联合戊酸雌二醇片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中药周期疗法组、中药周期疗法合枸橼酸氯米芬片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综合疗效方面:中药周期疗法联合枸橼酸氯米芬片组与戊酸雌二醇片联合构橼酸氯米芬片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周期疗法组与枸橼酸氯米芬片联合戊酸雌二醇片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中药周期疗法组、中药周期疗法合枸橼酸氯米芬片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排卵率:中药周期疗法联合枸橼酸氯米芬片组的排卵率与中药周期疗法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周期疗法联合枸橼酸氯米芬片组的排卵率与戊酸雌二醇片联合枸橼酸氯米芬片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5);中药周期疗法组与戊酸雌二醇片联合枸橼酸氯米芬片组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4.妊娠率、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及类型方面:三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5.子宫内膜血流参数(PI、RI)方面:枸橼酸氯米芬片联合中药周期疗法、中药周期疗法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枸橼酸氯米芬片合戊酸雌二醇片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问治疗后血流参数比较:中药周期疗法组与枸橼酸氯米芬片联合戊酸雌二醇片组比较,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周期疗法联合枸橼酸氯米芬片组与戊酸雌二醇片联合枸橼酸氯米芬片组比较,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周期疗法组与中药周期疗法联合枸橼酸氯米芬片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6.卵泡黄素化不破裂综合征(LFUS)、卵巢过度刺激征(OHSS)发生率方面:中药周期疗法组与枸橼酸氯米芬片合戊酸雌二醇片组在LFUS发生的周期数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OHSS。结论:1.中药周期疗法可显著改善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的中医肾虚症状,中药周期疗法联合枸橼酸氯米芬片的综合疗效优于枸橼酸氯米芬片合戊酸雌二醇片组。2.中药周期疗法与枸橼酸氯米芬在促进排卵作用方面,疗效相当,二者联合时排卵率显著提高。3.中药周期疗法与戊酸雌二醇均可改善枸橼酸氯米芬促排卵周期中子宫内膜的厚度及类型:但中药周期疗法能显著改善枸橼酸氯米芬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血流,而戊酸雌二醇元类似作用。4.中药周期疗法及戊酸雌二醇片在改善枸橼酸氯米芬片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厚度及类型方面,疗效相当。但中药周期疗法能显著改善枸橼酸氯米芬片促排卵周期子宫内膜血流情况。5.中药周期疗法合枸橼酸氯米芬片、枸橼酸氯米芬片合戊酸雌二醇片、中药周期疗法均为安全可行的促排卵方案。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8
目录  8-10
引言  10-12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2-25
  1.1 西医学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  12-16
    1.1.1 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标志物  12-14
    1.1.2 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测量  14-16
  1.2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16-18
    1.2.1 病因  16-17
    1.2.2 治疗方案  17-18
  1.3 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及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中医研究进展  18-25
    1.3.1 病因病机  18-19
    1.3.2 治疗  19-25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5-33
  2.1 病例来源  25
  2.2 病例的收集  25-26
    2.2.1 病例的选择标准  25
    2.2.2 病例纳入标准  25
    2.2.3 病例的排除标准  25-26
    2.2.4 病例的剔除标准  26
  2.3 研究方法  26-28
    2.3.1 分组方案  26
    2.3.2 治疗方案  26-27
    2.3.3 监测方法及指标  27
    2.3.4 疗效判定标准  27-28
    2.3.5 安全性观察指标  28
  2.4 统计学处理  28
  2.5 结果及统计分析  28-33
    2.5.1 一般资料的比较  28-29
    2.5.2 临床疗效的观察  29-32
    2.5.3 安全性观察  32-33
第三部分 讨论  33-39
  3.1 中药周期疗法的组方及意义  33-35
    3.1.1 经后期方药组成及意义  33-34
    3.1.2 经间期方药组成及意义  34
    3.1.3 经前期方药组成及意义  34-35
    3.1.4 经期方药组成及意义  35
  3.2 疗效分析  35-37
    3.2.1 中医症状积分及临床总疗效方面  35-36
    3.2.2 临床妊娠率方面  36
    3.2.3 排卵率方面  36-37
  3.3 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参数方面  37-38
    3.3.1 子宫内膜厚度及类型方面  37
    3.3.2 子宫内膜血流参数(PI、RI)方面  37-38
  3.4 子宫内膜厚度及类型与妊娠的关系  38
  3.5 LFUS及OHSS发生率方面  38
  3.6 安全性观察  38-39
第四部分 结语  39-40
  4.1 研究结论  39
  4.2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39-40
参考文献  40-45
附录  45-48
  附录1  45-46
  附录2  46-48
致谢  48

相似论文

  1.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IVF-ET中对卵巢储备功能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评估价值,R445.1
  2. 针灸理疗对PCOS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R711.6
  3. 胚胎着床前期子宫内膜血流与IVF-ET结局的关系,R714.8
  4. 月经周期中白血病抑制因子的变化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关系,R714.8
  5. 补肾法提高LPD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及对PAF影响的研究,R271.14
  6. 针刺疗法运用于辅助生殖技术对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R246
  7. TM4SF3在不同时期子宫内膜表达的研究,R714.8
  8.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着床窗口期子宫内膜VEGF、MIF的表达及意义,R711.75
  9. 同源框基因A10、白血病抑制因子在输卵管积水患者子宫内膜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相关性,R714.8
  10. 生长激素对围着床期子宫内膜容受性及免疫调节的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R714.8
  11. 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R711.6
  12.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IVF-ET过程中的应用价值,R445.1
  13. 补肾活血方对PCOS患者子宫内膜整合素α_v、β_3影响的临床研究,R271.9
  14. 干预“石门”穴对着床期小鼠子宫内膜容受性影响的实验研究,R245
  15. 子宫内膜微血管密度和三维超声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R445.1
  16. 加减补肾促排卵汤治疗肾虚血瘀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R271.14
  17. MUC5AC、MUC16和MUC17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表达研究,R711.75
  18. 补肾健脾活血方对超排卵小鼠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整合素β3和LIF的影响,R285.5
  19. 育阴灵加减治疗肝肾阴虚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R271.14
  20. 补肾调周系列方治疗胚胎种植失败的临床与实验研究,R276.8
  21. 卵巢及子宫内膜血流参数在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价值,R714.8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妇产科 > 现代医学妇产科疾病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